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P2

  ..续本文上一页刚经》的话,应该叫做「有所住而生之心」;而佛学里面所讲的「心」则是「无所住」的。这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如果光是会说,你就只会像我曾经请教过的数学系教授一样,因为他的心没有办法在「无所住」的状况下生出来,而只会在「有所住」的状况下生心,如此一来,那就没有办法体会《金刚经》这一句话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佛法、佛学在心的运作上是独树一格的,可以说跟世间的学问、跟世间的科学在这个地方有极大的差别。这一点是我对科学与佛学作了一番反省后的了解,我自己以为是对的。各位听了以后,可以思考看看;或者你觉得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请给我一些批评。

  

问:在佛的世界里面……。(注:本文是根据研讨会现场实况录音所写,举凡所有删节号部份皆是因为录音不清楚,故无法写出,敬请读者谅解。)

  

答:不是佛世界里面生的,是无住的状况生出来的心。「佛」字是后来再加上去的,这个地方还没有「佛」。

  

问:请问我们如何用无所住的心,去做有所住的学问或者是事业?答:要如何去做,这是要下功夫的,我现在只回答这样子做是不是可能。就是说从无所住的状况生的心是不是可能进入有所住的范围里面来?这是可能的,我只从逻辑来说明这是可能的。因为它无所住,所以这种无所住的状况就可以变换成另外一种意思,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形下它是有办法进入的。进入了以后要怎么做,我现在不谈。但进入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状况呢?就像《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句话就是在回答你的问题。至于要怎么做,那就不容易讲,不容易表达。我提出来的这个方式,是表示佛学里面自有它一套运作的逻辑系统、一套生心的方式,所以会建立一些它自己特有的对宇宙、人生的了解。它运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有它自己对真理、对宇宙奥秘的了解。

  

问:我有一个问题:数学是物理的基础,而物理又想办法去了解自然现象。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公设或者是假设去想,但是现象本身还是在那里。譬如说一个鸡蛋掉下来会碎,这是一个现象,不管你因什么公设、假设,也就是说你可以撇开这些思维理解,但是那个现象还是在那里。那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跟这个现象关连在一起?就是说我可以撇开什么公设、假设,不去思考,但是这个现象还是在那里啊!

  

答:好,各位听得懂他的问题吗?他的意思就是说:我这样子的说法,好像只是限制在理论上的探讨,而实验的探讨是不是也受到这种影响?也可以说实际的观察是不是也会受到这种影响?事实上当我们在做实验时──你使用仪器,你观察出一个结果,然后再赋予它意义──这整个过程中全都有公设和假设;如果没有公设和假设,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就像我昨天说的,科学里面的实验要能重复、要能推广,全部都靠公设和假设。好,现在把你的问题再换过,我们不要管他什么科学实验,现在不谈科学,我们只就实际情况来说:一个苹果在你面前掉了下来,你看到了,那跟这个问题有没有关系?你看见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放进了很多的公设、假设?事实上在你看见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放进了很多的公设、假设。科学里面把这些公设、假设很明确地提出来;而我们一般人常常用了非常多的公设、假设,却没有提出来,只是隐藏在背后,自己并没有警觉或反省到。譬如说,你会看见一个东西掉下来,首先就要具备一些条件,就是你要有一些眼睛的构造,能够看见你的身体在这里。当你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接受了人的整个体系的公设、假设,所以也就不再只是单独一、两个问题,而是整个体系的公设、假设你都已经接受了。譬如说当你要看东西的时候,必须要透过眼神经、眼球这些身体的构造,你要接受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公设、假设。那么用佛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你已经接受了一些共业,或者别业、共业都在里头。所以当我们实际上能够脱开我们身体的、心理的这些佛学所谓的「无明壳」,或者是所说的「业障」,你能够把这些脱开,从里面超越出来的话,你还是可以看见那个苹果掉下来,但你所得到的结果、所看到的,跟透过你的身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是不一样的。你只能听我这样说,至于实际的情况如何,你只有脱开六根去看看。你要脱开,就是要脱开所有的公设、假设。我们现在整个世界、整个人身会是这样子,跟你心里的构造都相关连。当你的心换成另一种构造的时候,你的世界、你的身体、整个环境就会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常说可以消业,业消了以后,你的罪业减轻了,日子就会过得好一点,环境也就会改变,它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里。所以这整套想法用我的话说,就是佛学自己系统里面科学观。

  

问:在这样的推论之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不是第一义谛了?

  

答:这里面有一句话是包含第一义谛的,就是「自净其意」。

  

问:「净」本身就是.......

  

答:没有,这个「净」的意思就是把这些公设、假设拿掉。

  

问:没有「着」,怎么有「净」?

  

答:没有「着」的话,当然是不需要「净」;但是你讲「净」的话,当然是先「着」了,是吧?

  

所以要讲「净」的时候,就是指有所「着」的时候;而一旦把所著的东西拿掉,你就净了,你就达到第一义谛。你本来不在第一义谛,此时就可以回到第一义谛。

  

问:净的动作本来有公设、假设在里面?

  

答:对的,本来是有的,但是你把它拿掉,拿掉就到第一义谛了。

  

问:换句话来说:「诸恶要作,众善不行」,从逻辑来推的话,是一样的东西。修行上有个大问题,就是怎么转的问题。照这个逻辑来看,可以东转西转、无穷转。事实上,还有个转的方向。

  

答:不是的!你说「诸恶要作,众善不行」,是吧?不奉行善的,就是自浊,就是把它混浊-

  

「自污其意,是诸魔教。」

  

问:你知道,照这个理论来推的话......

  

答:不是,因为「自污其意」的话,就变成加了非常多的公设和假设。

  

问:自净也不加?

  

答:不加,就是把它们去掉。

  

问:那就变成在名相上和逻辑上转。

  

答:不是在逻辑上转。如果光是在逻辑上转,就没有意思,那还没有跳出逻辑。

  

问:我的意思是在「自净其意」的前面,已经有善恶的分别在那里,方向早已经定出来了。

  

答:喔!原始上不需要定那个东西,而是一般常用的。因为我们并不能在每一次看到任何人时,都把佛法里面最深的义里拿出来,常常只能讲一些别人听得懂的东西,这是在社会上推广佛法的时候所要考虑到的问题。而在「自净其意」这句话里面,你真正去做的话,是可以达到第一义谛的。

  

问:也就是在这一句话里前面两句是......

  

答:对!想要接引人、跟人谈的时候,如果用你前面所改的话,会把人家都吓跑了。

  

问:梁教授刚刚把这两句话接在一起我可以领会。不过我看这句话时有一个直接的反应,我觉得这句话本身是不是已经先有因果──有个先,有个后?

  

答:哪一句?

  

问:「应无所住」,已经先有一个因;然后「生其心」,本身变成是一个果。

  

答:喔!不是的。这样子问的话,要把《金刚经》前后句子都拿来讲。在这里我只是挑出这一句来用,前后文都拿来讲的话,在这里并不合适。

  

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比较智慧的话,是佛的智慧。一般我们在修行时,大部份从「一心」进入,这样就会不同。那变换一种方式,而从「一心」进入,那要如何达到正定?

  

答:这是名词问题。且佛教里面的修行方法非常的多,所以没有必要把两种方法合并,你可以用个别方法去做。我现在只不过提出禅宗六祖证入的时候一个关键的东西、一句关键的话。

  

问:根本就不要假设和公设,和可以不断地改变我们的公设和假设,两个是不太一样,对不对?我觉得好像应该要不断地做不同阶假设跟公设,去对问题做不同的了解,才比较能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这个假设跟公设正像刚才你所讲的,事实上是人的一种很本能的心智活动的依据。比如我们现在看见一个东西掉了下来,我看它是一个什么东西,是跟我内心的假设有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在开始的时候,这个东西掉下来,科学家都认为它是在做等速运动。刚开始它是不动的,你一松手,它就在等速运动,然后又突然停止。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们现在才知道它是做等加速度运动,对不对?我们研究小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这样丢一块石头,我们现…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