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

  

《专题讨论(二)》

  

一、《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

  

主持人:梁乃崇教授

  

科学所运用的这种思维,如果套《金刚经》的话,应该叫做「有所住而生之心」;而佛学里面所讲的「心」则是「无所住」的……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我们现在就开始今天下午的节目──专题讨论(二)。各位手上如果有此次研讨会的通告,上面就列出我们想要讨论的题材。这也只是举些例子,并没有限定在这几个题材上。

  

这一次研讨会的主题我可以用另外的话予以概括:佛学本身是不是有自已的科学观?怎么样才算是佛学里面的科学呢?首先我要重新定义「科学」这两个字。如果我们把「科学」的意义定为──对人生和宇宙的奥秘的探讨,希望对其有所了解,或者说是对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之追求,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佛学里面是不是有它自己的科学观。当然,刚才那样子对「科学」的定义也适用于一般所谓的「科学」,即「科学」是在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不过有些科学家可能不愿意这样定,但我还是要以「探索或追求真理」来定义科学;如此一来,现有的科学就稍微有点不同了。事实上探索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是我们人类一种基本的需求,虽然目前有不少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研究者认为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但是他们却不相信宇宙的真理是人类可以探索得到的。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看法而已,至于这种看法是不是一定正确,谁也没有办法证明。其实他们所以会这样子想,是因为科学原来是有探索真理的目标,然而科学家经过了几百年不断地努力后,好像仍然探索不到,所以才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而衍生出那种看法。可是我不愿意把它调整成那种论调,还是想保存在「真理是可能被我们探索得到」的立场上来谈这个问题,我想不会有人反对吧!

  

那么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现在就先来谈通告上所列的第一个题目:《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一讲我自己所以会慢慢走到研究佛学这条路上的原因。大家就会知道,我为什么想要谈这个题材。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非常相信科学才是宇宙的真理,尤其觉得只有物理学才是,其他学问都不是,所以是一个非常崇尚科学的人。那时候,我有一些朋友,他们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或者是天主教徒,跟我非常要好。因为他们在宗教里面得到了心灵上很大的安慰,所以并不是为了传教,而是非常好意地来告诉我应该去信教、去信上帝。那时候我完全不能接受他们的想法,认为他们是在迷信,我以学科学的立场是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迷信的。因为他们又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只是这么说,就要我相信,我实在办不到。他们就说:「你信了就好了」。可是我的问题就是信不了,我那时候不信任何宗教。如果要说有信仰,当时我是信科学这个「宗教」,我就只觉得科学才是对的。因为科学讲的东西都可以证明,而上帝他们却不能证明给我看,就要我相信,我是不能接受的。可是后来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反省,我发现了一件事情科学自己相信了非常多的公设和假设,这些也是不能证明的!

  

我想大家都读过一点数学或是物理学,数学里面的公设和假设比物理少,大概在最开始的地方需要设定,后面就不需要,只要运用逻辑的推理就可以推出来。而物理呢?前面要定很多的公设与假设,后面走不动的时候它自己就要加一点公设、加一点假你这些公设是自明的,就是你自己一看就懂了,没有办法证明。可是我们必须先要接受这样子的前提,才能导出后面的东西,也才能证明后面什么对、什么不对。所以一开始科学就接受了非常多──不管是多少──它不懂的公设、不懂的假设,它必须要接受;接受了之后,才能建立起后面辉煌的体系或是理论架构。所以表面看起来科学非常严密,好像其中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证明,然而它的基础却是建立在一些不能证明的公设或假设上!;而且这些基本的公设、假设一旦定得不同,也就是你定不同的公设、定不同的假设,或者只是把这些公设、假设稍做一点调整和改变,那么后面所建立起来的那些体系、架构就会改变。这点从平面几何的状况就可了解:假设两条平行线在无穷远的地方不会相交,或是在无穷远的地方相交,从这两个不同的公设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前者导出「欧氏几何」,后者导出「非欧氏几何」。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系统?就是因为前面的公设定得不一样,后面的结果也就变了。;所以严格说起来,这些公设、这些假设就是科学的基础,而且不但是基础,同时还限制了后面的发展!;它们所导出来的体系是什么,根本就受到前面这些基础的限制;换一句话说,你所建立的整个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早已经藏在前面这些公设或假设里面,只是你有没有把它导出来而已。

  

当我想到这一层、审查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对那几位朋友讲:「喔!我现在才知道没有办法用科学的立场说天主教、基督教是迷信的。」为什么呢?因为我那时候想,他们如果把「上帝」当做是一种公设的话,岂不也非常科学吗?至少科学本身不能够厚己薄彼──自己接受了一些不能证明的东西,却又去指责别人选择了一个不能证明的公设──因此我觉得科学没有理由去批评宗教。了解了这层道理,我原先不肯接受宗教的心理就崩溃了,就没有办法拒绝天主教、基督教,或是其他的宗教。因为那时我周围的朋友都是天主教徒,或者是基督教徒,而没有佛教徒,所以我就跟那些朋友说:「好,那我就试着来接受『有上帝』这样子的公设。」我当时又想,是不是我也可以接受「没有上帝」的公设?根据他们的经验,认为「有上帝」这样子的公设,心灵会比较舒服一点。好嘛!我就试图去努力接受。虽然做了这种努力,可是我仍不会像他们一样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其实我是满认真去做的,可是却得不到同样的效果。后来想一想,这是当然的,因为这个「上帝」是我假设出来的,怎么会有效?所以一点作用都没有。我所以会试着相信上帝,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很好意,我存心想回报,所以就很努力去做,但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感受上帝的存在,不过我同意他们可以那样子做。原先他们说中国人迷信,无论信佛教、信道教都是迷信,而我却觉得他们也是一样的迷信。后来至少我这种态度改变了──要信什么教,都可以啊!只要自己愿意,你就去信。因为科学也在接受公设,你要接受什么样子的公设是你的自由。然而因为我一直没办法接受「有上帝」的公设,所以这件事情就搁了下来。

  

后来又经过了许多年,我看到了吴经熊先生写的《禅学的黄金时代》。吴先生是天主教徒。这本书好像是吴怡先生翻译成中文的,这是我第一本接触有关佛法的书。那本书里面写了非常多唐朝禅师的公案,我看了以后非常欢喜,可是事实上我连一个公案都看不懂。最后自己警觉到:怎么搞的?一个公案都不懂,我在那里欢喜什么?可是我就是很欢喜啊!看一遍就欢喜一遍,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这样看了许多次,我仍不知他在讲什么。因为这本书的关系,我又接触了《六祖坛经》。《六祖坛经》里面有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相信在座的人统统都知道。后来又看到六祖最后真正透彻地了解是因为懂了五祖所教的《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又把《金刚经》找来看。当然从头到尾还是看不懂,不过看了之后还是满高兴的。

  

现在,我就要来说明《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当然,我初看时并不了解,后来经过了长期的努力,我自以为了解了《金刚经》在讲什么,同时也觉得了解了什么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看那些禅宗公案,一看就懂。所谓懂是自以为的,以前不懂也还是自以为的,是吧?那么现在我就讲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自以为是怎么解释的:佛法要我们生的心,是不需要依靠任何公设、依靠任何假设的,没有了这一类的东西,就是「无所住」──也就是不要依靠任何东西来建立我们的想法。;我们要把心里面那些依靠公设、假设才能产生的心都拿掉,而要什么心呢?要一个不依靠任何公设、任何假设就生出来的心,这就是佛所要讲的「心」。如果我们的一个想法、一个心念本身不依靠任何公设、任何假设就生出来了,那么你看看这样子生出来的心是不是佛经里面常常提到的「真空妙有」──从「空」里面生出来的,从「无」里面生出来的。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科学里面这些依据公设、假设所导引出来的理论、体系,事实上是受到了前面那些公设、假设的限制。现在不依靠这些东西,我们的心就没有限制,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是非常地自由与开阔!而这么开阔自由的想法,必然会更加丰富,也更加有生命力、有活力,这就是我所能体会到的。

  

为了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数学系教授:可不可能有一种数学体系不须依靠任何一个公设、任何一个假设?也就是说不要任何公设或假设,是否能创出一个数学体系来?他告诉我:「不可能!」我想大概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没有了公设、假设,根本就想不下去。科学里面所运用的这种思维,如果套《金…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