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剛經》的話,應該叫做「有所住而生之心」;而佛學裏面所講的「心」則是「無所住」的。這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因爲如果光是會說,你就只會像我曾經請教過的數學系教授一樣,因爲他的心沒有辦法在「無所住」的狀況下生出來,而只會在「有所住」的狀況下生心,如此一來,那就沒有辦法體會《金剛經》這一句話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佛法、佛學在心的運作上是獨樹一格的,可以說跟世間的學問、跟世間的科學在這個地方有極大的差別。這一點是我對科學與佛學作了一番反省後的了解,我自己以爲是對的。各位聽了以後,可以思考看看;或者你覺得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也請給我一些批評。
問:在佛的世界裏面……。(注:本文是根據研討會現場實況錄音所寫,舉凡所有刪節號部份皆是因爲錄音不清楚,故無法寫出,敬請讀者諒解。)
答:不是佛世界裏面生的,是無住的狀況生出來的心。「佛」字是後來再加上去的,這個地方還沒有「佛」。
問:請問我們如何用無所住的心,去做有所住的學問或者是事業?答:要如何去做,這是要下功夫的,我現在只回答這樣子做是不是可能。就是說從無所住的狀況生的心是不是可能進入有所住的範圍裏面來?這是可能的,我只從邏輯來說明這是可能的。因爲它無所住,所以這種無所住的狀況就可以變換成另外一種意思,也就是說在這種情形下它是有辦法進入的。進入了以後要怎麼做,我現在不談。但進入的時候會是怎麼樣的狀況呢?就像《六祖壇經》裏面所說的:「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這句話就是在回答你的問題。至于要怎麼做,那就不容易講,不容易表達。我提出來的這個方式,是表示佛學裏面自有它一套運作的邏輯系統、一套生心的方式,所以會建立一些它自己特有的對宇宙、人生的了解。它運用這種獨特的方式,有它自己對真理、對宇宙奧秘的了解。
問:我有一個問題:數學是物理的基礎,而物理又想辦法去了解自然現象。當然我們可以根據一些公設或者是假設去想,但是現象本身還是在那裏。譬如說一個雞蛋掉下來會碎,這是一個現象,不管你因什麼公設、假設,也就是說你可以撇開這些思維理解,但是那個現象還是在那裏。那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跟這個現象關連在一起?就是說我可以撇開什麼公設、假設,不去思考,但是這個現象還是在那裏啊!
答:好,各位聽得懂他的問題嗎?他的意思就是說:我這樣子的說法,好像只是限製在理論上的探討,而實驗的探討是不是也受到這種影響?也可以說實際的觀察是不是也會受到這種影響?事實上當我們在做實驗時──你使用儀器,你觀察出一個結果,然後再賦予它意義──這整個過程中全都有公設和假設;如果沒有公設和假設,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做。就像我昨天說的,科學裏面的實驗要能重複、要能推廣,全部都靠公設和假設。好,現在把你的問題再換過,我們不要管他什麼科學實驗,現在不談科學,我們只就實際情況來說:一個蘋果在你面前掉了下來,你看到了,那跟這個問題有沒有關系?你看見這些東西的時候,是不是也放進了很多的公設、假設?事實上在你看見這些東西的時候,就已經放進了很多的公設、假設。科學裏面把這些公設、假設很明確地提出來;而我們一般人常常用了非常多的公設、假設,卻沒有提出來,只是隱藏在背後,自己並沒有警覺或反省到。譬如說,你會看見一個東西掉下來,首先就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你要有一些眼睛的構造,能夠看見你的身體在這裏。當你成爲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接受了人的整個體系的公設、假設,所以也就不再只是單獨一、兩個問題,而是整個體系的公設、假設你都已經接受了。譬如說當你要看東西的時候,必須要透過眼神經、眼球這些身體的構造,你要接受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你的公設、假設。那麼用佛學的觀點來說,就是你已經接受了一些共業,或者別業、共業都在裏頭。所以當我們實際上能夠脫開我們身體的、心理的這些佛學所謂的「無明殼」,或者是所說的「業障」,你能夠把這些脫開,從裏面超越出來的話,你還是可以看見那個蘋果掉下來,但你所得到的結果、所看到的,跟透過你的身體、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到的是不一樣的。你只能聽我這樣說,至于實際的情況如何,你只有脫開六根去看看。你要脫開,就是要脫開所有的公設、假設。我們現在整個世界、整個人身會是這樣子,跟你心裏的構造都相關連。當你的心換成另一種構造的時候,你的世界、你的身體、整個環境就會改變。這也就是爲什麼佛教常說可以消業,業消了以後,你的罪業減輕了,日子就會過得好一點,環境也就會改變,它的基礎就是建立在這裏。所以這整套想法用我的話說,就是佛學自己系統裏面科學觀。
問:在這樣的推論之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不是第一義谛了?
答:這裏面有一句話是包含第一義谛的,就是「自淨其意」。
問:「淨」本身就是.......
答:沒有,這個「淨」的意思就是把這些公設、假設拿掉。
問:沒有「著」,怎麼有「淨」?
答:沒有「著」的話,當然是不需要「淨」;但是你講「淨」的話,當然是先「著」了,是吧?
所以要講「淨」的時候,就是指有所「著」的時候;而一旦把所著的東西拿掉,你就淨了,你就達到第一義谛。你本來不在第一義谛,此時就可以回到第一義谛。
問:淨的動作本來有公設、假設在裏面?
答:對的,本來是有的,但是你把它拿掉,拿掉就到第一義谛了。
問:換句話來說:「諸惡要作,衆善不行」,從邏輯來推的話,是一樣的東西。修行上有個大問題,就是怎麼轉的問題。照這個邏輯來看,可以東轉西轉、無窮轉。事實上,還有個轉的方向。
答:不是的!你說「諸惡要作,衆善不行」,是吧?不奉行善的,就是自濁,就是把它混濁-
「自汙其意,是諸魔教。」
問:你知道,照這個理論來推的話......
答:不是,因爲「自汙其意」的話,就變成加了非常多的公設和假設。
問:自淨也不加?
答:不加,就是把它們去掉。
問:那就變成在名相上和邏輯上轉。
答:不是在邏輯上轉。如果光是在邏輯上轉,就沒有意思,那還沒有跳出邏輯。
問:我的意思是在「自淨其意」的前面,已經有善惡的分別在那裏,方向早已經定出來了。
答:喔!原始上不需要定那個東西,而是一般常用的。因爲我們並不能在每一次看到任何人時,都把佛法裏面最深的義裏拿出來,常常只能講一些別人聽得懂的東西,這是在社會上推廣佛法的時候所要考慮到的問題。而在「自淨其意」這句話裏面,你真正去做的話,是可以達到第一義谛的。
問:也就是在這一句話裏前面兩句是......
答:對!想要接引人、跟人談的時候,如果用你前面所改的話,會把人家都嚇跑了。
問:梁教授剛剛把這兩句話接在一起我可以領會。不過我看這句話時有一個直接的反應,我覺得這句話本身是不是已經先有因果──有個先,有個後?
答:哪一句?
問:「應無所住」,已經先有一個因;然後「生其心」,本身變成是一個果。
答:喔!不是的。這樣子問的話,要把《金剛經》前後句子都拿來講。在這裏我只是挑出這一句來用,前後文都拿來講的話,在這裏並不合適。
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比較智慧的話,是佛的智慧。一般我們在修行時,大部份從「一心」進入,這樣就會不同。那變換一種方式,而從「一心」進入,那要如何達到正定?
答:這是名詞問題。且佛教裏面的修行方法非常的多,所以沒有必要把兩種方法合並,你可以用個別方法去做。我現在只不過提出禅宗六祖證入的時候一個關鍵的東西、一句關鍵的話。
問:根本就不要假設和公設,和可以不斷地改變我們的公設和假設,兩個是不太一樣,對不對?我覺得好像應該要不斷地做不同階假設跟公設,去對問題做不同的了解,才比較能符合實際的情況。因爲這個假設跟公設正像剛才你所講的,事實上是人的一種很本能的心智活動的依據。比如我們現在看見一個東西掉了下來,我看它是一個什麼東西,是跟我內心的假設有關系的。我們都知道在開始的時候,這個東西掉下來,科學家都認爲它是在做等速運動。剛開始它是不動的,你一松手,它就在等速運動,然後又突然停止。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我們現在才知道它是做等加速度運動,對不對?我們研究小孩子也是一樣。如果這樣丟一塊石頭,我們現…
《《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學中的「公設與假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