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验,跟回头去看整个烦恼的过程,所以,没办法很清楚的说出为什么烦恼是不好的。
就好像一个车子,其实你应该要一百八十度整个转回来的,但是你没有完全转回来,只是转了一点点的方向,只有当你自己真正体验的时候,才会整个转回来。
因为我们只是一种概念性的了解,而不是深刻的体悟、确认到烦恼不好,所以很多时候,ㄧ经验到让情绪生起的状况,你马上又会:「可恶!真是太可恶!」的骂出来。
这样的经验证明:事实上你还是没有看清楚实际情况,你还是落入到自己的烦恼当中,又落入到自己的情绪,与一种「非理作意」的情况中。尤其当你跟人家吵架的时候,这时候觉得真应该好好地骂一顿、打一架,才过瘾,所以你不但没转烦恼,反而被转掉了!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对于烦恼该怎么做呢:
一,要回头去想过去经验的烦恼,体会烦恼生起的过程;
二,依照上师们所讲说的烦恼的过患,多去思维。
透过这样的练习之后,才能真正知道烦恼是不好的,要不然我们常常说学佛、修行是要断烦恼、断烦恼,但那其实可能很难,你是做不到的。
■认识烦恼的过患,忍辱就不再是硬撑
法王中文开示:
其实就像刚才比喻的那样,就像你开车,有人已经指出了正确的路,你就应该照那个方向去走。但是你要记得,你的车子还没有转方向哦,你只是看到准备要转,但是还没有转!你心里觉得已经转了,但是其实车子还在原地!
所以上师为你指出了烦恼对治法,不代表你已经降伏烦恼了,不真的去修持,就还没有转化、还没有改变对于烦恼的心态。
(法王自己翻译成藏文)
法王藏文开示:
我们常会做一个比喻:如果你看到一个臭东西,就会想吐;如果你真正知道烦恼是不好的,也是个臭东西,也是一看到就会想吐。如果没有真正看到烦恼的过患而去修持忍辱,那会变得怎样呢?他就会勉强自己说:「我要忍!我要忍!」然后就硬撑在那里、强忍在那边,就像在那儿练「硬功夫」,拿砖块来敲自己的头、拿棒子打自己的身体……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忍辱,也并不是ㄧ个真正认识烦恼的人的修持。
如果你真正认识到烦恼的过患,是不用刻意去做什么的。就好像如果有人给你一坨大便,要你吃大便,那时你不会还在想:「要吃呢?还是不吃呢?」如果你还想,那你就完了!
事实上,你应该马上回他一句:「不要!要吃,你吃!」这是很准确、很清楚的一个回答,所以,我们对于烦恼,不应该很模糊的说:「我要这个烦恼呢,还是不要这个烦恼?我到底应该取,还是该舍?」你不会有这种模糊的空间。
■确定心意往前走,不要原地踏步
法王藏文开示:
刚刚这是第一步,也就是我们透过这样子不断地去观察,以自己的经验不断地观察这些烦恼,确知到烦恼的过患之后,那么就可以开始进入到下一步,就是我们接着要怎么做。
很多人在看到了烦恼之后,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你会感觉到,自己夹在两种矛盾心态中间,一种心态是「好欢迎、好喜欢这个烦恼!」但心里另外一个声音告诉你:「烦恼滚开,不欢迎你!」好像会有这样两种完全相违背的心态出现。
事实上我们要知道的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往两个方向走,也不可能同时往前又往后,那只会让你摇摇摆摆、原地打转而已,你是动不了的!
当你一直没办法真正决定要朝哪个方向走,找不到原则,目标也没办法确立的时候,你会变得很被动,如果这时候你「觉得烦恼是好的,欢迎烦恼」那个念头强一点的话,或者说那些因缘、条件具备的时候,就很容易被烦恼牵着走。那如果是「觉得烦恼是不好的」这种声音大一点,你又会朝这个方向走。目标不明确,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被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你对你自己的一种认识、原则与确定,我要还是不要?要很清楚的知道。
这里举一个例子,就好像说一个组或者是一个公司当中有两个人,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吵来吵去,谁都没办法做决定,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呢?这时需要的是一个组长、或者说这公司的一个负责人,这个人他对整个公司的组织、目标、理念跟原则,都很清楚,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确定作出一个决定。
就像这样的比喻,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在心中立下一个原则,就像找到这个「组长」、找到一个能做决定的人,他的心很清楚,什么是符合万法实际的情况,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做一个确定。
有了这个之后,你就可以很安心的朝一个方向走了,你不用走一步就回头看一下,所以如果你对自心没有这种决定的原则,你会发觉修行很久,却哪里都去不了!因为你永远都在东边走一步、西边走一步,走了半天,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所以总的来说,你要有一个做决定的心,找到心的主人,这是很重要的!
■认清楚「想要的」和「需要的」,正确取舍就是修行
法王藏文开示: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认识到这个烦恼,要知道到一点,就好像老虎跟它身上那个虎皮的花纹,虎纹跟老虎是不可分的,这个虎纹是老虎本来就有的,你不会看到一只没有虎纹的老虎。所以,没有虎纹,就不是一只老虎,意思是说,我们对于佛法,对于修持,如果不知道它的本质,就不是一个法、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法!
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平时一天当中,如果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你会发觉自己过得很愉快,过得很安静。但是如果你一天当中没有慈悲,或者缺少分辨取舍的智慧,你会发觉一天都很难过得去、很难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实贪瞋痴这些烦恼,并不是我们的本质,我们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善,只要具备了善,你才能够生活;如果没有善的、慈悲的这部分,我们是没有办法生活的。所以,我们要分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反而只看到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而作了决定。
譬如说,我想要这个东西、喜欢这个东西,但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喜欢的,却是对我们有害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抉择把它消除掉;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反而是对我们有利益的,举例来说像是「中药」,我们常说良药苦口,味道真的是很难喝,你都不想喝,但是它对我们却是真正有帮助的。
修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清:「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不要的是什么?」可以说:「对我们有帮助的是什么?对我们有害的是什么?」我们要分清楚,当我们分清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要给它机会,如果我们不给它机会,反而把所有的权利、机会都让给了对我们不好的、有害的事物,这就不是一个修持了,这是一个取舍上的错误!
第一步,认知到烦恼是不好的之后,接下来,我们第二步要做什么呢?就是要认清楚,我们要把这个机会跟权力给谁?我们要做一个决定,就是我们认清到烦恼是不好之后,我们要把我们所有的机会、把我们的一生、把我们所有的力量都给予善心。让这个善心来主导我们身口意的各种行为,把这个善的部分,变成我们最主要的工作人员,把所有的工作与权利都赋予它,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种真正的修持,才有可能慢慢地降伏或减低我们的烦恼。
■禅修,就是「一再练习,让心习惯」
法王藏文开示:
总的来说,我们所做的任何听闻、思维跟修持佛法,都要让它真正能够变成对治一切痛苦之根本,也就是业跟烦恼的对治法。这样的闻思修,才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再谈到禅修。我们不是说认识到烦恼,就去压抑它,而是真正透过禅修来转化。禅修,藏文的意思是「习惯」,也就是你要让自己去习惯、去练习、去完全转化我们烦恼的习性跟习惯。就好像我们不熟悉的事情,透过练习跟习惯,将它变成熟悉,或者是有些不慈悲的想法,透过一再调整,让它变成慈悲,这种「让心习惯的方式」,就叫「禅修」。
法王中文开示:
譬如说,我们学读书,从一个字母、一个单字开始,然后到一个句子,然后扩大到整篇文章,慢慢整本书你都可以念了──由少而多,逐渐累积,终于习惯成自然,这就是「禅修」的原理。
■透过禅修,让僵硬的心变柔软自在
法王藏文开示:
接着,我们要谈「禅修的标准」,禅修要达到什么标准呢?就是经由一再练习,让心柔软自在。
还没练习禅修的人,心是不听话的;就像还没学画的人,笔是不听话的。想画任何一笔,都会发觉一画就歪了;你想画一个圈圈…
《法王教禅修:安住在佛陀成道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