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释论.第一堂课
一个顶礼,圆满七支供养
依「普贤十大愿」,精进地运用自己的身语意,让一切众生真正获得快乐,远离痛苦。
这是第二十八届祈愿法会,首先我要向在座代表功德与福德的仁波切们,住持佛教的祖古们,僧伽大众、以及在家男女弟子们,祝福各位吉祥如意。大家今天能聚在这金刚座圣地,我感到非常高兴。
今天是祈愿法会的第一天,在这第二支香的时段,我的责任是解说〈普贤行愿品偈文〉。由于波卡仁波切最初在金刚座,播下普贤祈愿的种子,延续至今,每年都能奉诵十万〈普贤行愿品偈文〉,我更觉得〈普贤行愿品偈文〉是整个祈愿法会的精神与心髓。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普贤行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没有能力让在座的各位,都因为这堂的讲说而获得利益及启发。但是由于这责任落到我身上,所以我也只能不懂装懂的来为各位解说。在这里,我会以热忱与自然的心情,尽力而为。
各位在座的上师都能如汇聚大海一般,聚集在贤劫千佛都将在此成佛的圣地金刚座,在如此有福气的时刻里,希望大家能以无误的心态与行为来听闻佛法。
对于说法者而言,就算是一个满身罪业、低贱卑微的人,如果他所说的话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就算接受他的开导也没有过失。有时就算是五、六岁的小孩子,也会说出很有道理、很深刻的话语。对此我们不能随便的忽视与看轻,何况现在讲的都是嘉言妙句,所以请大家要能放在心上。
华严经,经中之王
所谓普贤行愿,是出自《华严经》的祈愿文。《华严经》也是一切经中之王,可说是王中之王,顶尖中的顶尖,也是大乘经典中最广、最长的经典。但是佛陀在宣说《华严经》时,却只用了21天来讲说,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宣讲了《华严经》。
《华严经》的卷数与品数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有81卷、60卷、还有40卷等不同版本。其中81卷的《华严经》本身并不完全,主要原因在于《华严经》的原文最初有十万偈诵,而翻译出来的却只有4万5千个偈诵。另外宣讲《华严经》的地方,也分别在九个不同的场所讲说。
最初佛陀在成道时,坐在菩提树下讲说了六品。之后在普光明殿,第二会讲说了六品。另外也在一些天界,如兜率天、忉利天等讲说了《华严经》,最后又回到普光明殿说了几品《华严经》。总之佛陀总共宣说了九会,分别在九个不同的地方,宣讲了《华严经》。
《华严经》之向外流传与传译
早在西藏盛行佛法以前,佛法就已经在中国弘扬与盛行,因此《华严经》也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中尤以〈普贤行愿品〉、〈净行品〉、〈梵行品〉等最为人所知、流传广泛,因此对这三品的研究与论著也非常齐全繁多。
至于《华严经》在中国的典故说法中,贤哲们认为,这应该是来自印度的说法,据说当时龙树菩萨到龙宫览读藏经,他在那里见到的便是《华严经》。那时《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以现代的说法就是有上中下三册。
上册的内容,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数,这是人间所没有的;中册应该也没有,而下册华严,有4万5千偈传到中国,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81卷华严,另外还有5万5千偈九品尚在印度,没有传到中国来。至于藏文版的华严,约有40多卷。因此,华严是大乘经典中,至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接下来要讲到〈普贤行愿品偈文〉了,这是我们平时经常念诵的愿文,但偶尔一个人念诵时,却会出现一下子念不出来,甚至连〈普贤行愿品偈文〉中的七支供养都想不起来的情况。在第十三世DB法王的时代,有一位瑜伽大师,他带着一位侍者,是在楚布寺当过纠察师的僧人叫做蒋采,俩人一起去圣地朝圣。这位蒋采侍者心肠不错,但是没什么知识,因此一路上,他总是烦烦忉忉、问东问西。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很神圣的山洞,进入山洞后,大师就说:「今天能来到这神圣的地方,真是很有福气的事,你来念诵一下普贤七支供养吧。」结果这位侍者念来念去,总在几句上绕着念,转不过去,光从「所有十方世界中」念到「悉皆回向于菩提」而已,还不是念诵全部的愿文呢,但就是绕来绕去的念不完。于是大师问道:「没有简短一点的吗?」实在没办法了,蒋采只好念了这一个偈子: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平常大家一起念时,都能跟着背出整个愿文,但往往自己独自念诵时,却没法完整背诵。可见在文词上,〈普贤行愿品偈文〉有其难度。在意义上,华严既深又广的含意,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数的内容,真不是我们能马上理解领会的。因此在念诵〈普贤行愿品偈文〉时,若能一边念诵,并配合着思维其道理,这样去讽诵的话,将会更有意义。
念诵愿文,首重明白其意
〈普贤行愿品偈文〉的注释中,有陈那大师、释迦贤大师等撰写的许多印度论著;而在藏传的论著中,也有格鲁、萨迦、噶举、宁玛四大教派的各种著作。例如棉东苍巴大师所写的《普贤行愿品偈文释论》,就很容易了解而且非常精要,对于这些论著,我们都应该多去阅读。不然祈愿法会总是在念,却不懂愿文的意义,无法跟别人讲说,甚至自己都不明白意义的话,实在是不太好。
现在,我要像盲人找东西一样,东抓西抓的来讲解〈普贤行愿品偈文〉了。在中国的《华严经》研究中,有说法是以「普贤十大愿」做为大纲,来讲说〈普贤行愿品〉,所以我也会以这样的大纲来教学。由于藏文的论著当中,大纲的分类非常繁琐,一个标题中又引申出其他的小标题,这对翻译来说很困难。此外,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最后也会弄不清楚到底讲到哪里,不知该怎么去对应主题,所以我将不使用藏族释论的大纲分类来解说。
在中国针对华严最著名的研究讲说者,是「清凉国师」。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曾在五台山住了很久,而五台山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清凉山」。清凉国师所撰着的《华严疏抄》,可说是华严的经注中最有名的。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清凉国师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清凉国师的寿命很长,至于他到底活到多少岁数,一直没有确定的说法,有些说活到121岁,有些则说活到104岁。总之,他的一生经历了九个朝代,并成为七个皇朝的国师。在洛本甲所著作,藏文的《中国佛教源流》一书中,对于清凉国师也特别给予赞叹和着墨,他可说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大师。
至于藏文的经注,多是源自印度陈那大师的释论,以及其所分类的大纲,来做为经注的基础与准则。最广泛的注解,要数却些阿阇黎的版本了。不过却些阿阇黎的经注习惯,总是喜欢写得详尽且深广。
所以在我做了一些汇整之后,将主要以汉地《华严经》的科判大纲分类,并依照「普贤十大愿」的顺序,来讲说〈普贤行愿品偈文〉。这中间若有需要做详细的解释,便会参考印度与西藏大师的经注分类来说明。
以下就从顶礼、称赞、供养,到忏悔等按照顺序来讲说。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首先讲的是「顶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在愿文的主颂当中,是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一直到「深信诸佛皆充满」。若以普贤菩萨的发愿来说,是属于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若以愿文的意义来看,这四个偈颂主要讲的是顶礼,这也是七支供养的开始。
从中文《华严经》的分类来看,身顶礼和意顶礼,属于在这顶礼支当中,至于语顶礼,则另外放在称赞支里面。总之,我们在这解脱道上,或者说在这通往遍知佛果的道路上,即是修行的道路。虽然在这修行道上,却无法明确的指出来说,这就是通往佛地的道路。因此所谓的道路是说,在我们心上,去种下能够成佛的种子,以及积聚成佛的因与缘。
积福除障,七支供养最殊胜
修行之道最主要的因缘在于积聚福德,若俱生缘不足够的话,要达到转化自心、了证于心的近取因会非常困难,所以积聚福德、净除罪障是极为重要的。积福除障的方法有很多,在大乘的方法中,最殊胜的方法便是七支供养。而针对这七支供养的修持,说得最详尽清楚的就是〈普贤行愿品〉偈文。在七支供养当中,就包含有积聚福德,以及净除罪障两个部分。
很多人可能觉得顶礼、赞叹、供养等这七支法,看来很简单,因此觉得不是很重要。但各位要知道,在很多经典中提到佛陀前往各个净土说法,所有菩萨们皆前往听法时,都会做到七支供养的修持。由此…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一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