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一堂課

  

《普賢行願品》釋論.第一堂課

  

一個頂禮,圓滿七支供養

  

依「普賢十大願」,精進地運用自己的身語意,讓一切衆生真正獲得快樂,遠離痛苦。

  

這是第二十八屆祈願法會,首先我要向在座代表功德與福德的仁波切們,住持佛教的祖古們,僧伽大衆、以及在家男女弟子們,祝福各位吉祥如意。大家今天能聚在這金剛座聖地,我感到非常高興。

  

今天是祈願法會的第一天,在這第二支香的時段,我的責任是解說〈普賢行願品偈文〉。由于波卡仁波切最初在金剛座,播下普賢祈願的種子,延續至今,每年都能奉誦十萬〈普賢行願品偈文〉,我更覺得〈普賢行願品偈文〉是整個祈願法會的精神與心髓。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普賢行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我沒有能力讓在座的各位,都因爲這堂的講說而獲得利益及啓發。但是由于這責任落到我身上,所以我也只能不懂裝懂的來爲各位解說。在這裏,我會以熱忱與自然的心情,盡力而爲。

  

各位在座的上師都能如彙聚大海一般,聚集在賢劫千佛都將在此成佛的聖地金剛座,在如此有福氣的時刻裏,希望大家能以無誤的心態與行爲來聽聞佛法。

  

對于說法者而言,就算是一個滿身罪業、低賤卑微的人,如果他所說的話是有意義的,那麼我們就算接受他的開導也沒有過失。有時就算是五、六歲的小孩子,也會說出很有道理、很深刻的話語。對此我們不能隨便的忽視與看輕,何況現在講的都是嘉言妙句,所以請大家要能放在心上。

  

華嚴經,經中之王

  

所謂普賢行願,是出自《華嚴經》的祈願文。《華嚴經》也是一切經中之王,可說是王中之王,頂尖中的頂尖,也是大乘經典中最廣、最長的經典。但是佛陀在宣說《華嚴經》時,卻只用了21天來講說,是在很短的時間裏宣講了《華嚴經》。

  

《華嚴經》的卷數與品數有幾種不同的分類,有81卷、60卷、還有40卷等不同版本。其中81卷的《華嚴經》本身並不完全,主要原因在于《華嚴經》的原文最初有十萬偈誦,而翻譯出來的卻只有4萬5千個偈誦。另外宣講《華嚴經》的地方,也分別在九個不同的場所講說。

  

最初佛陀在成道時,坐在菩提樹下講說了六品。之後在普光明殿,第二會講說了六品。另外也在一些天界,如兜率天、忉利天等講說了《華嚴經》,最後又回到普光明殿說了幾品《華嚴經》。總之佛陀總共宣說了九會,分別在九個不同的地方,宣講了《華嚴經》。

  

華嚴經》之向外流傳與傳譯

  

早在西藏盛行佛法以前,佛法就已經在中國弘揚與盛行,因此《華嚴經》也在中國廣爲流行,其中尤以〈普賢行願品〉、〈淨行品〉、〈梵行品〉等最爲人所知、流傳廣泛,因此對這叁品的研究與論著也非常齊全繁多。

  

至于《華嚴經》在中國的典故說法中,賢哲們認爲,這應該是來自印度的說法,據說當時龍樹菩薩到龍宮覽讀藏經,他在那裏見到的便是《華嚴經》。那時《華嚴經》有上、中、下叁本,以現代的說法就是有上中下叁冊。

  

上冊的內容,有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數,這是人間所沒有的;中冊應該也沒有,而下冊華嚴,有4萬5千偈傳到中國,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81卷華嚴,另外還有5萬5千偈九品尚在印度,沒有傳到中國來。至于藏文版的華嚴,約有40多卷。因此,華嚴是大乘經典中,至爲重要的一部經典。

  

接下來要講到〈普賢行願品偈文〉了,這是我們平時經常念誦的願文,但偶爾一個人念誦時,卻會出現一下子念不出來,甚至連〈普賢行願品偈文〉中的七支供養都想不起來的情況。在第十叁世DB法王的時代,有一位瑜伽大師,他帶著一位侍者,是在楚布寺當過糾察師的僧人叫做蔣采,倆人一起去聖地朝聖。這位蔣采侍者心腸不錯,但是沒什麼知識,因此一路上,他總是煩煩忉忉、問東問西。

  

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很神聖的山洞,進入山洞後,大師就說:「今天能來到這神聖的地方,真是很有福氣的事,你來念誦一下普賢七支供養吧。」結果這位侍者念來念去,總在幾句上繞著念,轉不過去,光從「所有十方世界中」念到「悉皆回向于菩提」而已,還不是念誦全部的願文呢,但就是繞來繞去的念不完。于是大師問道:「沒有簡短一點的嗎?」實在沒辦法了,蔣采只好念了這一個偈子: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平常大家一起念時,都能跟著背出整個願文,但往往自己獨自念誦時,卻沒法完整背誦。可見在文詞上,〈普賢行願品偈文〉有其難度。在意義上,華嚴既深又廣的含意,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數的內容,真不是我們能馬上理解領會的。因此在念誦〈普賢行願品偈文〉時,若能一邊念誦,並配合著思維其道理,這樣去諷誦的話,將會更有意義。

  

念誦願文,首重明白其意

  

〈普賢行願品偈文〉的注釋中,有陳那大師、釋迦賢大師等撰寫的許多印度論著;而在藏傳的論著中,也有格魯、薩迦、噶舉、甯瑪四大教派的各種著作。例如棉東蒼巴大師所寫的《普賢行願品偈文釋論》,就很容易了解而且非常精要,對于這些論著,我們都應該多去閱讀。不然祈願法會總是在念,卻不懂願文的意義,無法跟別人講說,甚至自己都不明白意義的話,實在是不太好。

  

現在,我要像盲人找東西一樣,東抓西抓的來講解〈普賢行願品偈文〉了。在中國的《華嚴經》研究中,有說法是以「普賢十大願」做爲大綱,來講說〈普賢行願品〉,所以我也會以這樣的大綱來教學。由于藏文的論著當中,大綱的分類非常繁瑣,一個標題中又引申出其他的小標題,這對翻譯來說很困難。此外,從聽者的角度來看,最後也會弄不清楚到底講到哪裏,不知該怎麼去對應主題,所以我將不使用藏族釋論的大綱分類來解說。

  

在中國針對華嚴最著名的研究講說者,是「清涼國師」。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爲他曾在五臺山住了很久,而五臺山的另一個名稱就是「清涼山」。清涼國師所撰著的《華嚴疏抄》,可說是華嚴的經注中最有名的。另外也有一種說法,認爲清涼國師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

  

清涼國師的壽命很長,至于他到底活到多少歲數,一直沒有確定的說法,有些說活到121歲,有些則說活到104歲。總之,他的一生經曆了九個朝代,並成爲七個皇朝的國師。在洛本甲所著作,藏文的《中國佛教源流》一書中,對于清涼國師也特別給予贊歎和著墨,他可說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大師。

  

至于藏文的經注,多是源自印度陳那大師的釋論,以及其所分類的大綱,來做爲經注的基礎與准則。最廣泛的注解,要數卻些阿阇黎的版本了。不過卻些阿阇黎的經注習慣,總是喜歡寫得詳盡且深廣。

  

所以在我做了一些彙整之後,將主要以漢地《華嚴經》的科判大綱分類,並依照「普賢十大願」的順序,來講說〈普賢行願品偈文〉。這中間若有需要做詳細的解釋,便會參考印度與西藏大師的經注分類來說明。

  

以下就從頂禮、稱贊、供養,到忏悔等按照順序來講說。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首先講的是「頂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在願文的主頌當中,是從「所有十方世界中」一直到「深信諸佛皆充滿」。若以普賢菩薩的發願來說,是屬于第一大願,就是禮敬諸佛,若以願文的意義來看,這四個偈頌主要講的是頂禮,這也是七支供養的開始。

  

從中文《華嚴經》的分類來看,身頂禮和意頂禮,屬于在這頂禮支當中,至于語頂禮,則另外放在稱贊支裏面。總之,我們在這解脫道上,或者說在這通往遍知佛果的道路上,即是修行的道路。雖然在這修行道上,卻無法明確的指出來說,這就是通往佛地的道路。因此所謂的道路是說,在我們心上,去種下能夠成佛的種子,以及積聚成佛的因與緣。

  

積福除障,七支供養最殊勝

  

修行之道最主要的因緣在于積聚福德,若俱生緣不足夠的話,要達到轉化自心、了證于心的近取因會非常困難,所以積聚福德、淨除罪障是極爲重要的。積福除障的方法有很多,在大乘的方法中,最殊勝的方法便是七支供養。而針對這七支供養的修持,說得最詳盡清楚的就是〈普賢行願品〉偈文。在七支供養當中,就包含有積聚福德,以及淨除罪障兩個部分。

  

很多人可能覺得頂禮、贊歎、供養等這七支法,看來很簡單,因此覺得不是很重要。但各位要知道,在很多經典中提到佛陀前往各個淨土說法,所有菩薩們皆前往聽法時,都會做到七支供養的修持。由此…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一堂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