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驗,跟回頭去看整個煩惱的過程,所以,沒辦法很清楚的說出爲什麼煩惱是不好的。
就好像一個車子,其實你應該要一百八十度整個轉回來的,但是你沒有完全轉回來,只是轉了一點點的方向,只有當你自己真正體驗的時候,才會整個轉回來。
因爲我們只是一種概念性的了解,而不是深刻的體悟、確認到煩惱不好,所以很多時候,ㄧ經驗到讓情緒生起的狀況,你馬上又會:「可惡!真是太可惡!」的罵出來。
這樣的經驗證明:事實上你還是沒有看清楚實際情況,你還是落入到自己的煩惱當中,又落入到自己的情緒,與一種「非理作意」的情況中。尤其當你跟人家吵架的時候,這時候覺得真應該好好地罵一頓、打一架,才過瘾,所以你不但沒轉煩惱,反而被轉掉了!
因此總的來說,我們對于煩惱該怎麼做呢:
一,要回頭去想過去經驗的煩惱,體會煩惱生起的過程;
二,依照上師們所講說的煩惱的過患,多去思維。
透過這樣的練習之後,才能真正知道煩惱是不好的,要不然我們常常說學佛、修行是要斷煩惱、斷煩惱,但那其實可能很難,你是做不到的。
■認識煩惱的過患,忍辱就不再是硬撐
法王中文開示:
其實就像剛才比喻的那樣,就像你開車,有人已經指出了正確的路,你就應該照那個方向去走。但是你要記得,你的車子還沒有轉方向哦,你只是看到准備要轉,但是還沒有轉!你心裏覺得已經轉了,但是其實車子還在原地!
所以上師爲你指出了煩惱對治法,不代表你已經降伏煩惱了,不真的去修持,就還沒有轉化、還沒有改變對于煩惱的心態。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常會做一個比喻:如果你看到一個臭東西,就會想吐;如果你真正知道煩惱是不好的,也是個臭東西,也是一看到就會想吐。如果沒有真正看到煩惱的過患而去修持忍辱,那會變得怎樣呢?他就會勉強自己說:「我要忍!我要忍!」然後就硬撐在那裏、強忍在那邊,就像在那兒練「硬功夫」,拿磚塊來敲自己的頭、拿棒子打自己的身體……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忍辱,也並不是ㄧ個真正認識煩惱的人的修持。
如果你真正認識到煩惱的過患,是不用刻意去做什麼的。就好像如果有人給你一坨大便,要你吃大便,那時你不會還在想:「要吃呢?還是不吃呢?」如果你還想,那你就完了!
事實上,你應該馬上回他一句:「不要!要吃,你吃!」這是很准確、很清楚的一個回答,所以,我們對于煩惱,不應該很模糊的說:「我要這個煩惱呢,還是不要這個煩惱?我到底應該取,還是該舍?」你不會有這種模糊的空間。
■確定心意往前走,不要原地踏步
法王藏文開示:
剛剛這是第一步,也就是我們透過這樣子不斷地去觀察,以自己的經驗不斷地觀察這些煩惱,確知到煩惱的過患之後,那麼就可以開始進入到下一步,就是我們接著要怎麼做。
很多人在看到了煩惱之後,還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你會感覺到,自己夾在兩種矛盾心態中間,一種心態是「好歡迎、好喜歡這個煩惱!」但心裏另外一個聲音告訴你:「煩惱滾開,不歡迎你!」好像會有這樣兩種完全相違背的心態出現。
事實上我們要知道的就是,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往兩個方向走,也不可能同時往前又往後,那只會讓你搖搖擺擺、原地打轉而已,你是動不了的!
當你一直沒辦法真正決定要朝哪個方向走,找不到原則,目標也沒辦法確立的時候,你會變得很被動,如果這時候你「覺得煩惱是好的,歡迎煩惱」那個念頭強一點的話,或者說那些因緣、條件具備的時候,就很容易被煩惱牽著走。那如果是「覺得煩惱是不好的」這種聲音大一點,你又會朝這個方向走。目標不明確,我們就會變得非常被動,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需要的是你對你自己的一種認識、原則與確定,我要還是不要?要很清楚的知道。
這裏舉一個例子,就好像說一個組或者是一個公司當中有兩個人,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吵來吵去,誰都沒辦法做決定,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什麼呢?這時需要的是一個組長、或者說這公司的一個負責人,這個人他對整個公司的組織、目標、理念跟原則,都很清楚,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確定作出一個決定。
就像這樣的比喻,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在心中立下一個原則,就像找到這個「組長」、找到一個能做決定的人,他的心很清楚,什麼是符合萬法實際的情況,什麼是最好的?什麼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做一個確定。
有了這個之後,你就可以很安心的朝一個方向走了,你不用走一步就回頭看一下,所以如果你對自心沒有這種決定的原則,你會發覺修行很久,卻哪裏都去不了!因爲你永遠都在東邊走一步、西邊走一步,走了半天,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所以總的來說,你要有一個做決定的心,找到心的主人,這是很重要的!
■認清楚「想要的」和「需要的」,正確取舍就是修行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認識到這個煩惱,要知道到一點,就好像老虎跟它身上那個虎皮的花紋,虎紋跟老虎是不可分的,這個虎紋是老虎本來就有的,你不會看到一只沒有虎紋的老虎。所以,沒有虎紋,就不是一只老虎,意思是說,我們對于佛法,對于修持,如果不知道它的本質,就不是一個法、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法!
我們也可以看看自己,平時一天當中,如果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你會發覺自己過得很愉快,過得很安靜。但是如果你一天當中沒有慈悲,或者缺少分辨取舍的智慧,你會發覺一天都很難過得去、很難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認識到,其實貪瞋癡這些煩惱,並不是我們的本質,我們真正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善,只要具備了善,你才能夠生活;如果沒有善的、慈悲的這部分,我們是沒有辦法生活的。所以,我們要分清楚,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反而只看到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而作了決定。
譬如說,我想要這個東西、喜歡這個東西,但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喜歡的,卻是對我們有害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抉擇把它消除掉;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的東西,反而是對我們有利益的,舉例來說像是「中藥」,我們常說良藥苦口,味道真的是很難喝,你都不想喝,但是它對我們卻是真正有幫助的。
修行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不要的是什麼?」可以說:「對我們有幫助的是什麼?對我們有害的是什麼?」我們要分清楚,當我們分清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對我們有利的,我們就要給它機會,如果我們不給它機會,反而把所有的權利、機會都讓給了對我們不好的、有害的事物,這就不是一個修持了,這是一個取舍上的錯誤!
第一步,認知到煩惱是不好的之後,接下來,我們第二步要做什麼呢?就是要認清楚,我們要把這個機會跟權力給誰?我們要做一個決定,就是我們認清到煩惱是不好之後,我們要把我們所有的機會、把我們的一生、把我們所有的力量都給予善心。讓這個善心來主導我們身口意的各種行爲,把這個善的部分,變成我們最主要的工作人員,把所有的工作與權利都賦予它,只有這樣才可能是一種真正的修持,才有可能慢慢地降伏或減低我們的煩惱。
■禅修,就是「一再練習,讓心習慣」
法王藏文開示:
總的來說,我們所做的任何聽聞、思維跟修持佛法,都要讓它真正能夠變成對治一切痛苦之根本,也就是業跟煩惱的對治法。這樣的聞思修,才是有意義的。
接下來,再談到禅修。我們不是說認識到煩惱,就去壓抑它,而是真正透過禅修來轉化。禅修,藏文的意思是「習慣」,也就是你要讓自己去習慣、去練習、去完全轉化我們煩惱的習性跟習慣。就好像我們不熟悉的事情,透過練習跟習慣,將它變成熟悉,或者是有些不慈悲的想法,透過一再調整,讓它變成慈悲,這種「讓心習慣的方式」,就叫「禅修」。
法王中文開示:
譬如說,我們學讀書,從一個字母、一個單字開始,然後到一個句子,然後擴大到整篇文章,慢慢整本書你都可以念了──由少而多,逐漸累積,終于習慣成自然,這就是「禅修」的原理。
■透過禅修,讓僵硬的心變柔軟自在
法王藏文開示:
接著,我們要談「禅修的標准」,禅修要達到什麼標准呢?就是經由一再練習,讓心柔軟自在。
還沒練習禅修的人,心是不聽話的;就像還沒學畫的人,筆是不聽話的。想畫任何一筆,都會發覺一畫就歪了;你想畫一個圈圈…
《法王教禅修:安住在佛陀成道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