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P19

  ..续本文上一页人,不曾见到宣说无实的法理才争执不息。而如来如实照见万法的本体,虽然无有本体,但在世人面前显现如幻的这些法,按照在世间怎么显现,就随顺世间而进行言说,所以佛在其他经中也说:“世人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承许有,我也承许有……”

  辛二(真实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一、认清所得之果;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

  壬一(认清所得之果)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

  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虚空界,在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无有边际,也就是说四方全无边际,如是上下,再加上四隅也不例外,总之它于十方范围无有边际尽其所有之处都存在着,虚空无所不遍,本身无有成为有实的自性,因此不同方向的虚空也不成他体,而且自本体也没有形状等不同的差异。

  癸二、意义:

  过去未来之真如,现在罗汉之真如,

  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无别。

  正如虚空无有差别一样,过去时的万法真如、未来的真如、现在的真如以及阿罗汉等补特伽罗的真如,基——所知诸法的真如,果——佛陀的真如,证悟空性等道位诸法的真如,如此所有真如,均无有各自成立的分别,而于法界的本性中一味一体。如此三有和寂灭、过去和未来等以二法分析的一切,仅仅在名言现相中显为不同他体,并如此假立,但在真正的实相义中,一切法无生无灭的体性于法界自性中成为平等性,因此无有三时、自他、贤劣等差别,这一切都以法界唯一明点的自性存在着,依靠具一刹那的智慧领悟,从而在自然本智具一切相之最的法身本体中圆满一切法而证得菩提。远离盈亏,不迁不变的大菩提就是究竟的果。

  壬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善逝菩提离异法,任何菩萨欲得此,

  具方便行智慧度,无导师慧不可得。

  所得的究竟果——善逝的菩提,具有虚空的特征,远离所证能证等异体的法,无二的自然本智身或者法性身的这一自性,任何菩萨想要获得,必须具足追求正等菩提的信心等方便,行持或精进于证悟万法真如的智慧度,如果没有导师佛母这一智慧波罗蜜多,那么永远也不可获得所得的大菩提,因为究竟果的因决定是拥有般若波罗蜜多名称、一切道之微妙的无分别智慧。

  癸二(广说)分二:一、若离此道最终不成就果之理;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子一(若离此道最终不成就果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丑一、比喻:

  鸟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断无本领,

  彼由忉利天自坠,至此赡洲必遭损。

  打个假设的比喻,有一只鸟,身体庞大量达一百五十由旬,它的翅膀折断而不具备腾飞的技能,如果那只鸟从三十三天自行跳到此赡部洲,那么当时它一定是遭受损伤,也就是说,身体不能不受伤等。

  丑二、意义:

  俱胝那由他劫行,诸佛此五波罗蜜,

  无边大愿世恒依,无方便慧堕声闻。

  纵然在许多俱胝那由他劫中兢兢业业行持成为诸佛之道的布施等这五种波罗蜜多,并且在此世间恒常依于屡屡趋入广大道果的无边大愿,可是仅此一点并非具全获得大菩提的因,因为大菩提的无误之因,是将一切善根回向遍知佛果等大乘的无量善巧方便以及证悟诸法为等性的智慧,如同鸟行空中的双翅一般的方便智慧不相脱离。换句话说,不具备这样的方便,或者离开了证悟真如的智慧,就会堕入声闻的果位中,如同飞禽即使身躯庞大但如果没有翅膀而跳跃,就会一落到底。倘若具备究竟实相的般若,那么这种智慧的本体就是方便智慧无合无离,二谛无二无别的有境。

  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乐此佛乘定生者,众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进,无嗔正直说柔语。

  乐求依于究竟的大菩提之因、唯一经行之道——这一无上佛乘般若波罗蜜多,而决定获得趋至大菩提果位者,要具足什么条件而趋入呢?

  大乘的根本就是缘他利的悲心,它的俱有缘是方便,果位就是乃至虚空际利益有情,因此实际行持大乘的方式、趋入大乘的行者,就是要对于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有平等心,无有偏袒,一视同仁,怀有父母想、兄弟姐妹想等,希望他们永久有利之心和暂时快乐的慈意,勇猛精进行持众生利益,无有忿恨、损恼的嗔心,无谄无诳,秉性正直,口里讲经说法及随同讲说等,说柔和之语。身体也要行持仁慈之事,对一切众生真心实意萌生饶益之心,不怀有与之相违的谄诳和害心等。

  辛三(宣说加行者补特伽罗)分二:一、以请问略说;二、以答复广说。

  壬一、以请问略说:

  须菩提问世尊言:功德海无烦恼相,

  大力如何不退转?功德少分请佛宣。

  须菩提尊者请问三世间的怙主佛陀世尊说:“具足无量功德海、无有烦恼的相兆和征象是怎样的?成办二利的大威力菩萨究竟如何?以什么相表示于大菩提道中不复退转,知是不退转的菩萨?如此大菩萨,他们的无量功德中片面或部分,请佛陀为我明确宣说。”

  壬二(以答复广说)分三:一、认清表示不退转之相;二、不退转之行为特点;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

  癸一、认清表示不退转之相:

  离异体想具理语,沙门梵志余不依,

  依智恒时断三途,十善业道极精进。

  对于须菩提这般请问不退转的一部分相,善逝告言:证悟甚深法性的菩萨,现见一切法于真如中无二无别,从而对染污、清净的一切法远离他体之想;在相应实相善巧宣说深法时,以具备衡量之理的词语来赞叹,他人不能够转变;自己对此道的本师获得不退转信心,不以示道者想而依止其他外道沙门及婆罗门,对他所说的种种道,发自内心不信赖;因为依靠通达因果无欺等法理的智慧和坚信断除明显的不善业,由此获得时时刻刻恒常远离三恶趣及其为主的一切无暇的方法。那些智者本身自然安住于十善业道中,而且极为精进令别人也如此行持。

  无染为众随说法,专喜正法常雅言,

  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无有着眼于利养恭敬等染污的心思,遵照一切佛菩萨为众生如何宣讲而随从宣说波罗蜜多等法;对甚深法义诚信不疑,专心致志欢喜妙法,不特别刻意行持其余事,主要奉行唯一的正法;利他心达到纯熟,为此常常说文雅语言等,具备仁慈的身语意业;由于不放逸串习善法,平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所作所为都杜绝放逸,极具正念、正知。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此在行路时,眼睛视一轭木许之处行走,恒常无有放逸所生的迷路、身体受伤之类心迷乱的现象。

  净行洁衣三远离 ,非图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随他,四禅静虑不住禅。

  随着聪明才智、不放逸之心而安住于无所诋毁之法,为了避免别人不起信心,外内的所有威仪清净而行,身著清洁衣装等;相合所化众生心意的举止纯净,身语意三门远离罪业,如同无垢的水晶般纯洁;现见有为法的(无常等)本性,不贪执它而行持;并非是以取受功德等方式贪图利养,胜伏悭吝等波罗蜜多的违品,以殊胜功德庄严自相续,广行他利,因此自然成为众人之尊;恒时希求甚深正法,自相续与法相融,一切时分都具足法性(即相应法性)而行,由于体悟到甚深法性,内心自然与之不相分离,一切所言所行都与法性相符,不超离法性,就像具贪者一切举止都表现出具有贪欲一样;已经具足甚深法忍,即便魔王波旬的幻现来宣说他道,幻变出地狱等,令对轮回产生恐惧,以诸如此类的种种伎俩使其退出大乘道,开示形象的道,然而了知他是魔,不被各种魔业所害,因此超越魔境,不随他转,也就是说,不依赖于他而具备自己的智力;虽然入定于四禅,或者修行静虑,可是并不以品尝禅味(著禅味)等而安住禅定中。

  非求名誉无嗔恚,在家亦恒不贪物,

  不为维生惨寻财,不行诛业不双运。

  由于认识到万法如幻,以至不追求自我名誉;依靠正法使自相续调柔,无有嗔恨乱心或扰心的情况;不贪执自我私欲,以善巧方便利他,即使成为在家人,也恒常不贪执一切事物而慷慨布施;处于证悟无我与利他的悲心中,断除过分执著自我利益所引起的一切邪命和行业,无论如何绝不为了自己维生而通过杀生、谄曲奉承等有可怕异熟果报的途径来寻觅财产;绝不为了自己以暴行的诛业残害他人,也不以贪欲驱使行持制服或怀柔女人双运的密行。

  不记欲界转男女,极静精进胜般若,

  离争慈心亦坚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语言上,从不为了自我宣扬而授记说“我于欲界的有缘分人中住胎或者本来即将投生,转成男或女”,具足清净这些为例的邪命和邪业的相;三门所为,完全避开喜爱琐事、言说戏论的各种散乱,极其寂静;精进行持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由于相续寂静调柔,住于何处,相互之间都远离冲突、争执等;慈心不被外缘所动,非常稳固;始终以欢喜的心供养遍知佛陀并渴求、希求“我获得佛果”,恒常怀着希求、向往之心以十法行的方式行持佛教正法。

  离野人境诸边地,自地无疑如须弥,

  为法舍命勤瑜伽,当知此是不退相。

  凭借愿力或智慧获得投生自在,远离边鄙野蛮人的境域,佛法不兴盛的边地,依靠法尔力转生于正法富兴的境内;对于自地的功德等确定无疑,不被其他道所动,恒常稳如须弥山王;为了妙法,纵然是自己的性命,也不难舍弃;极度精勤于受持正法、思维意义的瑜伽。应当知道,以上这些就是领受深法的决定要点、安住于加行道及见谛行者的不退转相。如果具足方便智慧瑜伽之道,拥有决定并串习的这种相,那么依靠这些相就能决定不退转,如同由烟知火一样。

  癸二(不退转之行为特点)分三: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 ;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

  子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分二:一、认清所行甚深义;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

  丑一(认清所行甚深义)分二:一、宣说甚深性;二、行持彼而集福德。

  寅一、宣说甚深性:

  色受想行识甚深,自性无相极寂…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闲谈问答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