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不曾見到宣說無實的法理才爭執不息。而如來如實照見萬法的本體,雖然無有本體,但在世人面前顯現如幻的這些法,按照在世間怎麼顯現,就隨順世間而進行言說,所以佛在其他經中也說:“世人與我诤,我不與世诤,世間承許有,我也承許有……”
辛二(真實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一、認清所得之果;二、若無此道則不得果之理。
壬一(認清所得之果)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癸一、比喻:
虛空界于東南方,西方北方無邊際,
上下十方盡其有,不成別體無差異。
虛空界,在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有邊際,也就是說四方全無邊際,如是上下,再加上四隅也不例外,總之它于十方範圍無有邊際盡其所有之處都存在著,虛空無所不遍,本身無有成爲有實的自性,因此不同方向的虛空也不成他體,而且自本體也沒有形狀等不同的差異。
癸二、意義:
過去未來之真如,現在羅漢之真如,
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無別。
正如虛空無有差別一樣,過去時的萬法真如、未來的真如、現在的真如以及阿羅漢等補特伽羅的真如,基——所知諸法的真如,果——佛陀的真如,證悟空性等道位諸法的真如,如此所有真如,均無有各自成立的分別,而于法界的本性中一味一體。如此叁有和寂滅、過去和未來等以二法分析的一切,僅僅在名言現相中顯爲不同他體,並如此假立,但在真正的實相義中,一切法無生無滅的體性于法界自性中成爲平等性,因此無有叁時、自他、賢劣等差別,這一切都以法界唯一明點的自性存在著,依靠具一刹那的智慧領悟,從而在自然本智具一切相之最的法身本體中圓滿一切法而證得菩提。遠離盈虧,不遷不變的大菩提就是究竟的果。
壬二(若無此道則不得果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善逝菩提離異法,任何菩薩欲得此,
具方便行智慧度,無導師慧不可得。
所得的究竟果——善逝的菩提,具有虛空的特征,遠離所證能證等異體的法,無二的自然本智身或者法性身的這一自性,任何菩薩想要獲得,必須具足追求正等菩提的信心等方便,行持或精進于證悟萬法真如的智慧度,如果沒有導師佛母這一智慧波羅蜜多,那麼永遠也不可獲得所得的大菩提,因爲究竟果的因決定是擁有般若波羅蜜多名稱、一切道之微妙的無分別智慧。
癸二(廣說)分二:一、若離此道最終不成就果之理;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子一(若離此道最終不成就果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醜一、比喻:
鳥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斷無本領,
彼由忉利天自墜,至此贍洲必遭損。
打個假設的比喻,有一只鳥,身體龐大量達一百五十由旬,它的翅膀折斷而不具備騰飛的技能,如果那只鳥從叁十叁天自行跳到此贍部洲,那麼當時它一定是遭受損傷,也就是說,身體不能不受傷等。
醜二、意義:
俱胝那由他劫行,諸佛此五波羅蜜,
無邊大願世恒依,無方便慧墮聲聞。
縱然在許多俱胝那由他劫中兢兢業業行持成爲諸佛之道的布施等這五種波羅蜜多,並且在此世間恒常依于屢屢趨入廣大道果的無邊大願,可是僅此一點並非具全獲得大菩提的因,因爲大菩提的無誤之因,是將一切善根回向遍知佛果等大乘的無量善巧方便以及證悟諸法爲等性的智慧,如同鳥行空中的雙翅一般的方便智慧不相脫離。換句話說,不具備這樣的方便,或者離開了證悟真如的智慧,就會墮入聲聞的果位中,如同飛禽即使身軀龐大但如果沒有翅膀而跳躍,就會一落到底。倘若具備究竟實相的般若,那麼這種智慧的本體就是方便智慧無合無離,二谛無二無別的有境。
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樂此佛乘定生者,衆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進,無嗔正直說柔語。
樂求依于究竟的大菩提之因、唯一經行之道——這一無上佛乘般若波羅蜜多,而決定獲得趨至大菩提果位者,要具足什麼條件而趨入呢?
大乘的根本就是緣他利的悲心,它的俱有緣是方便,果位就是乃至虛空際利益有情,因此實際行持大乘的方式、趨入大乘的行者,就是要對于無邊無際的一切衆生有平等心,無有偏袒,一視同仁,懷有父母想、兄弟姐妹想等,希望他們永久有利之心和暫時快樂的慈意,勇猛精進行持衆生利益,無有忿恨、損惱的嗔心,無谄無诳,秉性正直,口裏講經說法及隨同講說等,說柔和之語。身體也要行持仁慈之事,對一切衆生真心實意萌生饒益之心,不懷有與之相違的谄诳和害心等。
辛叁(宣說加行者補特伽羅)分二:一、以請問略說;二、以答複廣說。
壬一、以請問略說:
須菩提問世尊言:功德海無煩惱相,
大力如何不退轉?功德少分請佛宣。
須菩提尊者請問叁世間的怙主佛陀世尊說:“具足無量功德海、無有煩惱的相兆和征象是怎樣的?成辦二利的大威力菩薩究竟如何?以什麼相表示于大菩提道中不複退轉,知是不退轉的菩薩?如此大菩薩,他們的無量功德中片面或部分,請佛陀爲我明確宣說。”
壬二(以答複廣說)分叁:一、認清表示不退轉之相;二、不退轉之行爲特點;叁、宣說退轉與不退轉之差別。
癸一、認清表示不退轉之相:
離異體想具理語,沙門梵志余不依,
依智恒時斷叁途,十善業道極精進。
對于須菩提這般請問不退轉的一部分相,善逝告言:證悟甚深法性的菩薩,現見一切法于真如中無二無別,從而對染汙、清淨的一切法遠離他體之想;在相應實相善巧宣說深法時,以具備衡量之理的詞語來贊歎,他人不能夠轉變;自己對此道的本師獲得不退轉信心,不以示道者想而依止其他外道沙門及婆羅門,對他所說的種種道,發自內心不信賴;因爲依靠通達因果無欺等法理的智慧和堅信斷除明顯的不善業,由此獲得時時刻刻恒常遠離叁惡趣及其爲主的一切無暇的方法。那些智者本身自然安住于十善業道中,而且極爲精進令別人也如此行持。
無染爲衆隨說法,專喜正法常雅言,
行住坐臥具正知,視轭木許無心亂。
無有著眼于利養恭敬等染汙的心思,遵照一切佛菩薩爲衆生如何宣講而隨從宣說波羅蜜多等法;對甚深法義誠信不疑,專心致志歡喜妙法,不特別刻意行持其余事,主要奉行唯一的正法;利他心達到純熟,爲此常常說文雅語言等,具備仁慈的身語意業;由于不放逸串習善法,平時行住坐臥四種威儀,所作所爲都杜絕放逸,極具正念、正知。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此在行路時,眼睛視一轭木許之處行走,恒常無有放逸所生的迷路、身體受傷之類心迷亂的現象。
淨行潔衣叁遠離 ,非圖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隨他,四禅靜慮不住禅。
隨著聰明才智、不放逸之心而安住于無所诋毀之法,爲了避免別人不起信心,外內的所有威儀清淨而行,身著清潔衣裝等;相合所化衆生心意的舉止純淨,身語意叁門遠離罪業,如同無垢的水晶般純潔;現見有爲法的(無常等)本性,不貪執它而行持;並非是以取受功德等方式貪圖利養,勝伏悭吝等波羅蜜多的違品,以殊勝功德莊嚴自相續,廣行他利,因此自然成爲衆人之尊;恒時希求甚深正法,自相續與法相融,一切時分都具足法性(即相應法性)而行,由于體悟到甚深法性,內心自然與之不相分離,一切所言所行都與法性相符,不超離法性,就像具貪者一切舉止都表現出具有貪欲一樣;已經具足甚深法忍,即便魔王波旬的幻現來宣說他道,幻變出地獄等,令對輪回産生恐懼,以諸如此類的種種伎倆使其退出大乘道,開示形象的道,然而了知他是魔,不被各種魔業所害,因此超越魔境,不隨他轉,也就是說,不依賴于他而具備自己的智力;雖然入定于四禅,或者修行靜慮,可是並不以品嘗禅味(著禅味)等而安住禅定中。
非求名譽無嗔恚,在家亦恒不貪物,
不爲維生慘尋財,不行誅業不雙運。
由于認識到萬法如幻,以至不追求自我名譽;依靠正法使自相續調柔,無有嗔恨亂心或擾心的情況;不貪執自我私欲,以善巧方便利他,即使成爲在家人,也恒常不貪執一切事物而慷慨布施;處于證悟無我與利他的悲心中,斷除過分執著自我利益所引起的一切邪命和行業,無論如何絕不爲了自己維生而通過殺生、谄曲奉承等有可怕異熟果報的途徑來尋覓財産;絕不爲了自己以暴行的誅業殘害他人,也不以貪欲驅使行持製服或懷柔女人雙運的密行。
不記欲界轉男女,極靜精進勝般若,
離爭慈心亦堅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語言上,從不爲了自我宣揚而授記說“我于欲界的有緣分人中住胎或者本來即將投生,轉成男或女”,具足清淨這些爲例的邪命和邪業的相;叁門所爲,完全避開喜愛瑣事、言說戲論的各種散亂,極其寂靜;精進行持殊勝般若波羅蜜多;由于相續寂靜調柔,住于何處,相互之間都遠離沖突、爭執等;慈心不被外緣所動,非常穩固;始終以歡喜的心供養遍知佛陀並渴求、希求“我獲得佛果”,恒常懷著希求、向往之心以十法行的方式行持佛教正法。
離野人境諸邊地,自地無疑如須彌,
爲法舍命勤瑜伽,當知此是不退相。
憑借願力或智慧獲得投生自在,遠離邊鄙野蠻人的境域,佛法不興盛的邊地,依靠法爾力轉生于正法富興的境內;對于自地的功德等確定無疑,不被其他道所動,恒常穩如須彌山王;爲了妙法,縱然是自己的性命,也不難舍棄;極度精勤于受持正法、思維意義的瑜伽。應當知道,以上這些就是領受深法的決定要點、安住于加行道及見谛行者的不退轉相。如果具足方便智慧瑜伽之道,擁有決定並串習的這種相,那麼依靠這些相就能決定不退轉,如同由煙知火一樣。
癸二(不退轉之行爲特點)分叁:一、勝義之有境甚深行爲;二、世俗之有境廣大行爲 ;叁、善巧方便雙運之行爲。
子一(勝義之有境甚深行爲)分二:一、認清所行甚深義;二、如何行持深義之理。
醜一(認清所行甚深義)分二:一、宣說甚深性;二、行持彼而集福德。
寅一、宣說甚深性:
色受想行識甚深,自性無相極寂…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