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
犹如舟子善往来,不住两岸不住海。
如此诸法自本体是空性,因此是完全寂灭一切有缘见解的意义;所缘之基或因的相不存在,是完全断除一切分别念的意义;为此对它无有耽著或者对果无有愿求,是远离一切三界之愿的意义。行持所证悟以上三解脱门的甚深法——有寂平等性的意义,依靠它的威力,不证寂灭一边的涅槃,不行持耽著三有之相,如同聪明的舟子,善于往来大海的两岸,可是他既不住于彼此两岸,也不住于海中。在讲般若的此处,用三解脱、无生、真性、真如等尽其所有的别名来说明,也都是同一个意义,空性即是无相,也是无愿等,所以我们要知道,各种异名虽然反体不同,但就像蜂蜜同一味道一样,所证的法界是一味一体的。
寅二、宣说其功德:
如是行持之菩萨,无佛记证菩提想,
此无菩提无畏惧,此行即行善逝智。
如是行持有寂平等性之义的菩萨们,心里并没有“我将蒙受具十力者——佛陀授记,证得所得菩提”的执著想,因为他们完全通达了这一实相意义无有任何所遣所立、所得所断,所以对菩提虚空的法相全无不能接受的畏惧而胸有成竹地如此行持,这就是在行持善逝的甚深智慧。
子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修行刹土:
世间荒途饥馑疾,见而不惧披铠甲,
后际恒勤尽了知,尘许不生厌倦意。
在这个十方世间界,不清净的显现、无水无城贫乏荒寂的野外路途,似乎到处充满了凄凉的景象、粗糙的处所和凶残的猛兽等器世界的瑕疵。有情世界,缺乏正法与财富的饥馑,身心痛苦之病以及内在种种烦恼之疾。(行者菩萨)目睹此情此景,了知这一切是虚幻的心无所畏惧,于是披上修行刹土的大铠甲而实地行,并由衷感叹:悲哉!这些众生福报浅薄,才这般被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所折磨,因此,我为了利益这所有众生,要修行刹土,有朝一日,我成佛的佛土,全无这样的弊端,富饶完美。为此目的,乃至究竟后际(即尽未来际)之间恒常精进修行波罗蜜多资粮,由于完全了知这也无有自性,而对此丝毫不生厌倦之意。
子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丑一、略说:
菩萨行持如来智,知蕴本空且无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间佛法不退失。
所有菩萨随时随地行持并安住于如来之母——智慧波罗蜜多中。那是怎样的呢?
他们凭借有境智慧力,知晓蕴等所有这些法原本空性、无生,以无二的方式入定于法性义中,然而在没有如此入定的阶段,以大悲心趋入千差万别不可限量的有情界,而入定安住在唯一法界中,也并非舍弃众生利益,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智悲双运的甚深、殊妙瑜伽。在行持众生种种利益期间,也不退失佛陀之法——不住之住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获得了智悲无二的善巧方便智慧。这里所谓的“未入定”,也可以解释成:在以悲心趋入没有入定(即平等安住)于甚深法性义的迷惑众生界;或者菩萨自身没有入定之时,以悲心趋入众生界;或者安住于智悲双运之间或者中道之类的时候,从十力等佛陀之法中不退失。由于具足如此善巧方便,而不现前唯一的寂灭。不管怎样,都是说明智悲双运善巧方便的本体。
丑二(广说——以八喻说明)分八: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寅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
如有善巧诸德人,具力知技勤难事,
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术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众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众多士,安稳行程还家园。
尔时善巧之菩萨,于众生界生大悲,
尽越四魔及二地,住胜等持不证觉。
如果有人问:智慧大悲圆融双运的善巧方便者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依次以比喻说明:
比如,具有善巧降伏怨敌方便一切功德的人,自己身强力壮,心有魄力,精进做出他人无能为力的难事,是什么事呢?了达身体跳跃等技能之事或者方法,射箭等投抛以及工巧明众多学问达到究竟,不仅如此,而且还知道成办展示种种幻术的方式,他是极其渴望利益道中的众生或者精进于其他众生之利的大悲尊。这样的人,自己偕同父母及妻子去往有众多怨敌的荒郊野外路途,如果成群的仇敌来到那里,此人本身无有怯懦而幻化出英勇、具有力敌对方气魄的众多人士,全然不受怨敌等所害,而安稳到达想去的目的地,并顺利返回自己的家园。菩萨在此修道阶段,也与比喻相同行持众生的利益,当时,善巧方便的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界普遍萌生大悲心,完全越过成为大乘道违缘的天子魔等四魔及声闻缘觉二地以后,安住于具三解脱的殊胜等持中,不以现前唯一真实际寂灭法界的方式而证得菩提。
如果有人认为:按一般来说,真实际单单是指远离一切戏论,以一味的方式融合其中的入定无分别智已达成熟的清净地大菩萨之类的圣者们可能趋入唯一寂灭法界的涅槃吗?
那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他们以善巧方便摄持,在圆满佛陀的一切法之前不会现前真实际;其余经中宣说了经佛陀劝请等把他们从寂灭中唤醒的情形等,遮止寂灭的道理,真实际法界的本体中并非存在一个堕入寂灭边的基,如果存在,那么就成了不是以体性不住于有寂的基般若。所以,证悟它趋近果般若的基智,也就不合理了等等。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大乘的要点,而般若波罗蜜多就成了三乘共同的道,而不该是大乘不共的道了。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法界真实际,是自本体二谛无别平等性究竟实相的意义,不住于有寂,如果原原本本现前它,那就是佛陀。为此,在学道中不可能现前它,因为现前的因尚未齐全之故。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对此就无需顾虑,既然中间不可能现前它,为什么还宣说善巧方便等呢?
在学道位,方便智慧的部分有多有少,而从真实际无缘的反体来讲,如果万一唯独耽著它,那就成了一边的寂灭,从宣说善巧遣除边执之方便的角度,为了认识到真实法界究竟的现空无别是那些住地菩萨也要再度趋入的深法。八地菩萨,安住于自己内在的善巧方便力,加之外缘——诸佛也劝勉“善男子,你尚未得到我的十力等法,因此当精进。当悲悯无量有情界”,这也是一种法尔。八地菩萨尽管获得了无勤安住于现空无别境界的瑜伽,然而智慧方面安住于寂灭法界的等持占大部分,仍然没有获得法界现空无别、普皆清净的本性、方便智慧无不平等而圆融一体等同诸佛的究竟入定行境,所以还需要, 趋入逐步向上的道,而绝对不是指万一偶尔也可能有中间涅槃的清净地者的意思,因为从一地开始就现见了二谛无别的法性,为此决定是佛陀的种姓,然而在不清净七地尚未获得与清净地相同的无分别智慧,因此安住方便分占大部分。
如果有人问:经中不是说“万一诸佛未劝请,他无疑将趋入涅槃”吗?
尽管如此,但那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八地菩萨的等持极其寂灭、超群伦绝,才以假设句来说明的。事实上,诸佛不劝请他的情况在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八地菩萨依靠内在善巧方便的智慧自在,加上外缘如是劝请以后,修行真实门,也是一种必然规律。而且,从转生为大乘种姓、不退转获得一地开始便是这样,更何况说八地菩萨了?所以,在没有获证究竟果位不住之大涅槃佛果前,中间涅槃也绝不是寂灭一边的涅槃。善巧不入灭于此的方便,也就是二谛无别的有境空性大悲无二的般若而并非其他。可是,我们要理解,趋入这种善巧方便的不共方法是说在清净地修行的时刻,这是相当关键的重大要点。
以上对于至关重要的疑点稍加分析而阐释了。
寅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世界形成、安住时,最初风轮依靠虚空而形成,水依赖于风,这个大地依赖于水,而住于地面的四洲等众生依附于大地,一切有情积累、造作共业的因或基础,就是如此。所有大种这般互相依存,但最终虚空依于其他何法而住呢?思索这一意义时,必将认识到虚空任何法也不依赖的道理。同理,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中,以了知有情之名言和胜义自性的无缘大悲,而为了一切众生发下无量宏愿作为依处,依靠愿力所生,在一切有情界中展现多种多样的利乐之事,不证一边的涅槃果位,也不住于单空之道。
寅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在修学大乘道的过程中,如此菩萨自己精通胜义并能驱散他众的愚痴黑暗而带来光明,在空性的有境——这一寂灭的微妙等持中行持,于学道期间,丝毫也不修行所缘相,安住于无相之义中,寂灭轮回分别念、完全寂灭涅槃的分别念而行持。然而,就像飞翔在虚空中的鸟并没有所依的其余处,既不是安住于虚空任何地方,也不是堕落地上。同样,菩萨行持三解脱门,以方便不证得涅槃之边,依智慧不行持三有之相,因此不住于任何法,也不堕于任何边。
寅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比如,认真学习箭法的人,向空中射出带有木板的箭,紧接着所射的其余箭,随着前前箭的后面,连续不断,一个接一个(指后箭不断射前箭的箭舌) ,使前面的箭得不到落地的机会,而向上飞跃,当那些人想停止这种功力而没有射的时候,那些箭就会坠落于地。与此比喻相同,行持殊胜般若者,在道位时,依靠无缘的智慧以及大悲回向等方便、信心等之力、身体随心所欲显示…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