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P22

  ..续本文上一页神变等而行持的那些圆满、成熟、修行该达到究竟的一切善根在没有圆满期间,就不会获得微妙空性无漏的法界,也就是实现愿力之事没有完成前要积累资粮的意思。

  寅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例如,一位具备高超神变力的比丘,安住于虚空中顿时大显神奇,变幻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种种举止,可是他没有以各种行为心生厌烦,他的身体也无有疲倦。与此比喻相同,聪睿的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之义中,善巧方便的智慧和神变达到究竟,尽管以对任何法也无有缘执的方式安住,然而为所有众生,能展现相应各自的无边种种利乐事,纵然在俱胝无量劫之间,也不厌其烦,身体没有任何疲劳。

  寅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

  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

  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

  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

  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比如,有人处于大悬崖边,双手撑两个伞,向空中跳跃,身体下落时,手拿的伞借助风抬起的力量,使他不会立即坠入大深渊底,在那期间,一直缓缓行进。同样,具足通晓真如之智、心怀大悲的菩萨,撑着方便智慧两把伞而住,如此持着智慧的伞而证悟诸法空性、无相、无愿;持着方便的伞,不证得寂灭一边的涅槃,一切尽所有法也得以现见。

  寅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

  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

  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

  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我们知道:例如,高贵种姓的人,为了使亲友等人幸福安乐而想求得珍宝,于是赴往宝洲,已经获得众多珍宝以后返回自己的家中,商主并不是以本身独自所得来安然维生而一丝一毫也不给其他亲友众人,使他们心不悦意。与此比喻相同,菩萨到达空性之等持的宝洲,获得了禅定之乐、五根及五力等无量功德法时,并不欢喜独自一人证得涅槃不饶益其余所有众生而令他们内心忧苦,因为正是为了众生的利益才修行那些法的缘故。

  寅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比如,谋求珍宝利的商人们由于熟知道路的缘故,从自己家到宝洲之间虽然经过所有都市(即大城市,旧译王都)、城邑(中等城市)和村落(小城镇或乡村,旧译聚落),可是他知道自己留在那没有意义,也就不住在中间的城市等处,他也明白即便是留在宝洲也对自己的家起不到利益作用,也不住在宝洲,在行途当中,熟悉、了解道路,他们也不住在自己的家里,而善巧行程并精勤行路。同样,我们要知道:追求利乐有情的菩萨正当修学方便智慧之道时,对此道理明明了了,这样一来,精通中间之城等般的声闻、缘觉的道——智慧及果——解脱的所有道理之后,自己不安住于下劣之道、果中,也不以耽著的方式安住于如宝洲般的佛智中,又不以享受(即著味)的方式安住于如自家般的无为涅槃法界中。充分理解暂时行道般的声闻、缘觉、菩萨三道之理后,而利益各自种姓的无量有情。

  丑三(摄义)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寅一、意义:

  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

  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什么时候,以大慈心摄持而结缘众生之后行持空性、无相、无愿的微妙等持自性的菩萨,他既不可能获得唯一无为法界涅槃,也不可能安立是流转有为*轮回之处者。

  寅二、比喻:

  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

  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我们要知道:尽管不能这样来安立轮回、涅槃任意一种,但菩萨并非随时随地谁也不知、谁也不见,比如幻化人的身体并非在谁的面前都不显现,他以名称也能够安立,世间中也有表达他的方式。虽然依靠名称假立,但幻化终究不成为人或非人的其他补特伽罗。同样,行持三解脱门的菩萨,虽然不住三有和寂灭,但在世间中能够显现并且以名称也能安立。

  癸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

  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某位行者请问某某菩萨:佛子所安住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行者对甚深之理如实信解、如实思维的信根及慧根等根是怎样的?那位菩萨并不宣说所证空性无相的深法,对于根性成熟的那位(询问的)行者不能够传讲能使之诚信的不退转地之法的验相和行相等,由此可知他还没有获得不退转的授记。比如说,有人问:“如若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当如何熟练空性、如何是不现行?”以此为例,询问不退转的行为、根、相是怎样的?对此,由于自己没有领会体悟而无法讲述这一点。如经中说:“行菩提者多,能答复者少。” 自己已经现前了不退转之道法者,对于别人如何提问,都能以极其肯定的方式予以回答,由此就能确定这是领会体悟如此深法的不退转者,否则,无法确定是不退转者。

  第四品终

  

  第五品

  子二(广说)分二:一、不退转之清净地;二、被魔欺惑之差别。

  丑一、不退转之清净地:

  罗汉地及缘觉智,三界梦中亦不希,

  见佛亦为众说法,知彼得不退转记。

  梦见有情三恶趣,刹那发愿断恶趣,

  谛实加持熄烈火,知彼得不退转记。

  人间鬼魅疾病多,利悲谛实加持息,

  而无执心不生慢,知彼得不退转记。

  对方便智慧圆融的大乘道生起定解之人,对于声闻阿罗汉地和缘觉的智慧——寂灭边以及三界轮回,不用说是真正,即便是在梦中也不希求,在梦境等中见到诸佛由如海眷属围绕,并且目睹佛也为众生说法,由此可知,他是被授记由无上菩提中不退转于下劣道者。

  此外,具有慈悲心的菩萨,在梦中见到有情三恶趣,那一刹那,就能发愿斩断所有恶趣相续,目睹他消除所有痛苦。再者,无论是在睡眠或醒觉时,看见火烧城区村落以后,这位菩萨以“如果我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那么愿依此真谛和谛实语而熄灭此火”之类谛实力的加持而熄灭烈火的威力得以成功,由此可知他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

  在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鬼魅和繁多的疾病,作为菩萨,怀着想利益他众和希望救离痛苦的慈悲心口说谛实语等,从而依靠谛实的加持止息了这些。然而,他并没有“我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我具备威神力”的执著心,不生起认为自己超胜的我慢,由此可知他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

  如此能够体现对道有稳固定解、内在的暖相、在梦境等中见到外缘佛陀、现前内在的功德力者,全然无有执著,那就是不退转相。

  丑二(被魔欺惑之差别)分二:一、魔业;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

  寅一(魔业)分三:一、以功德自诩之魔;二、由名而来之魔;三、以寂静自诩之魔。

  卯一、以功德自诩之魔:

  自在种种谛加持,我得授记起慢心,

  执余菩萨予授记,当知住慢智浅薄。

  如若某位行者,由于依靠自己或魔力等他缘成就或自在了种种真谛的加持而认为“我具有如此功德的缘故成了得授记者”,生起慢心,或者萌生“其余菩萨会授记我、宣扬我名声”的妄执,就会处于以自我美名传扬而功德骄傲自满的心态中,由此可知,他具有妄执的缘故智慧浅薄、尚未成熟,很可能被魔所欺骗,那是由加持的因所导致的着魔。

  卯二、由名而来之魔:

  名因生魔至近前,说此即汝及父母,

  汝祖七代之间名,汝成佛号乃是此。

  头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

  闻此骄慢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由名字的因中也会出现执著魔,那是什么呢?魔王波旬身著佛陀等任何一种装束来到某位修行者的近前之后,如此说道:这是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祖宗七代之间的名称。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且迎合自己心里以前的意愿等,说某时你成佛的名号就是某某。现今你这位行者,具有次第乞食、但一座食等头陀功德,具足清净戒律,思维、修行等瑜伽,将来如何获得。同样,明确地提到:你以往行头陀功德等的情形也如同现在这样。听到魔所说的这番话,依靠宣讲自己功德等有名无实的因缘,而生起骄慢心的菩萨,可以知道,已完全着魔蒙蔽而生起执著心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卯三(以寂静自诩之魔)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

  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当自己依于、安住在不与他人接触极其幽静的村落、大城市、深山、远离城区的阿兰若以及无人的静地、林间之类的任何一处时,心里这样想:身居寂静处,受到如来高度赞叹,我住在静处。以寂静的因而产生骄傲自满心,自我赞扬、诋毁不住在静处之他人的这种菩萨,要知道,已经中魔诱惑或动摇相续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辰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内寂静;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

  巳一、宣说内寂静: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远离。

  常时始终如一居住在里帕等之类的村落,鹿野苑、瞻巴嘎等一类的城邑,巴札勒布札等之类的都市,在那里成熟一切有情,精进于菩提道的菩萨,永远不会生起希求阿罗汉和独觉的果位,这才称为善逝之子菩萨的真正远离。仅仅做到身体远离繁杂(即身寂静),不能达到心远离垢染。内心安住于远离自私自利和劣道的心态,也就是安住于最殊胜的寂静之中,比如《圣宝箧经》中记载:往昔圣者文殊菩萨立誓夏安居,没有住在祇陀园僧团之中,而在波斯匿王的王妃中,成熟众生。

  巳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

  午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闲谈问答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