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變等而行持的那些圓滿、成熟、修行該達到究竟的一切善根在沒有圓滿期間,就不會獲得微妙空性無漏的法界,也就是實現願力之事沒有完成前要積累資糧的意思。
寅五、以神變喻說明住留也不厭他利:
如比丘具神變力,住空頓時顯神奇,
行住坐臥四威儀,彼無厭煩無疲倦。
聰睿菩薩住空性,智神變竟無有住,
爲衆生現無邊事,俱胝劫間無疲厭。
例如,一位具備高超神變力的比丘,安住于虛空中頓時大顯神奇,變幻行住坐臥四種威儀種種舉止,可是他沒有以各種行爲心生厭煩,他的身體也無有疲倦。與此比喻相同,聰睿的菩薩,安住于虛空般的空性之義中,善巧方便的智慧和神變達到究竟,盡管以對任何法也無有緣執的方式安住,然而爲所有衆生,能展現相應各自的無邊種種利樂事,縱然在俱胝無量劫之間,也不厭其煩,身體沒有任何疲勞。
寅六、以撐傘喻說明不墮邊:
如人處于大懸崖,雙手撐傘空中躍,
身體下落不墜入,大深淵底直行進。
具有智悲之菩薩,手握方便智慧傘,
悟法空性無相願,不證涅槃法亦見。
比如,有人處于大懸崖邊,雙手撐兩個傘,向空中跳躍,身體下落時,手拿的傘借助風擡起的力量,使他不會立即墜入大深淵底,在那期間,一直緩緩行進。同樣,具足通曉真如之智、心懷大悲的菩薩,撐著方便智慧兩把傘而住,如此持著智慧的傘而證悟諸法空性、無相、無願;持著方便的傘,不證得寂滅一邊的涅槃,一切盡所有法也得以現見。
寅七、以商主喻說明成辦自他利樂:
如欲珍寶赴寶洲,已得珍寶返家中,
商主非獨以安生,令親友衆不悅意。
菩薩詣至空寶洲,獲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獨自證涅槃,而令衆生心憂苦。
我們知道:例如,高貴種姓的人,爲了使親友等人幸福安樂而想求得珍寶,于是赴往寶洲,已經獲得衆多珍寶以後返回自己的家中,商主並不是以本身獨自所得來安然維生而一絲一毫也不給其他親友衆人,使他們心不悅意。與此比喻相同,菩薩到達空性之等持的寶洲,獲得了禅定之樂、五根及五力等無量功德法時,並不歡喜獨自一人證得涅槃不饒益其余所有衆生而令他們內心憂苦,因爲正是爲了衆生的利益才修行那些法的緣故。
寅八、以商人喻說明精通道: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經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處及寶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薩則通曉,聲聞獨覺智解脫,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無爲解道理。
比如,謀求珍寶利的商人們由于熟知道路的緣故,從自己家到寶洲之間雖然經過所有都市(即大城市,舊譯王都)、城邑(中等城市)和村落(小城鎮或鄉村,舊譯聚落),可是他知道自己留在那沒有意義,也就不住在中間的城市等處,他也明白即便是留在寶洲也對自己的家起不到利益作用,也不住在寶洲,在行途當中,熟悉、了解道路,他們也不住在自己的家裏,而善巧行程並精勤行路。同樣,我們要知道:追求利樂有情的菩薩正當修學方便智慧之道時,對此道理明明了了,這樣一來,精通中間之城等般的聲聞、緣覺的道——智慧及果——解脫的所有道理之後,自己不安住于下劣之道、果中,也不以耽著的方式安住于如寶洲般的佛智中,又不以享受(即著味)的方式安住于如自家般的無爲涅槃法界中。充分理解暫時行道般的聲聞、緣覺、菩薩叁道之理後,而利益各自種姓的無量有情。
醜叁(攝義)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寅一、意義:
何時慈心結緣衆,行空無相願等持,
彼者既不獲涅槃,亦不可立有爲處。
什麼時候,以大慈心攝持而結緣衆生之後行持空性、無相、無願的微妙等持自性的菩薩,他既不可能獲得唯一無爲法界涅槃,也不可能安立是流轉有爲*輪回之處者。
寅二、比喻:
如化人身非不現,彼以名稱亦能立,
行解脫門之菩薩,彼以名稱亦能立。
我們要知道:盡管不能這樣來安立輪回、涅槃任意一種,但菩薩並非隨時隨地誰也不知、誰也不見,比如幻化人的身體並非在誰的面前都不顯現,他以名稱也能夠安立,世間中也有表達他的方式。雖然依靠名稱假立,但幻化終究不成爲人或非人的其他補特伽羅。同樣,行持叁解脫門的菩薩,雖然不住叁有和寂滅,但在世間中能夠顯現並且以名稱也能安立。
癸叁(宣說退轉與不退轉之差別)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若問行爲以及根,菩薩不說空無相,
不講不退轉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記。
某位行者請問某某菩薩:佛子所安住的行爲到底是怎樣的?行者對甚深之理如實信解、如實思維的信根及慧根等根是怎樣的?那位菩薩並不宣說所證空性無相的深法,對于根性成熟的那位(詢問的)行者不能夠傳講能使之誠信的不退轉地之法的驗相和行相等,由此可知他還沒有獲得不退轉的授記。比如說,有人問:“如若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當如何熟練空性、如何是不現行?”以此爲例,詢問不退轉的行爲、根、相是怎樣的?對此,由于自己沒有領會體悟而無法講述這一點。如經中說:“行菩提者多,能答複者少。” 自己已經現前了不退轉之道法者,對于別人如何提問,都能以極其肯定的方式予以回答,由此就能確定這是領會體悟如此深法的不退轉者,否則,無法確定是不退轉者。
第四品終
第五品
子二(廣說)分二:一、不退轉之清淨地;二、被魔欺惑之差別。
醜一、不退轉之清淨地:
羅漢地及緣覺智,叁界夢中亦不希,
見佛亦爲衆說法,知彼得不退轉記。
夢見有情叁惡趣,刹那發願斷惡趣,
谛實加持熄烈火,知彼得不退轉記。
人間鬼魅疾病多,利悲谛實加持息,
而無執心不生慢,知彼得不退轉記。
對方便智慧圓融的大乘道生起定解之人,對于聲聞阿羅漢地和緣覺的智慧——寂滅邊以及叁界輪回,不用說是真正,即便是在夢中也不希求,在夢境等中見到諸佛由如海眷屬圍繞,並且目睹佛也爲衆生說法,由此可知,他是被授記由無上菩提中不退轉于下劣道者。
此外,具有慈悲心的菩薩,在夢中見到有情叁惡趣,那一刹那,就能發願斬斷所有惡趣相續,目睹他消除所有痛苦。再者,無論是在睡眠或醒覺時,看見火燒城區村落以後,這位菩薩以“如果我是獲得不退轉授記者,那麼願依此真谛和谛實語而熄滅此火”之類谛實力的加持而熄滅烈火的威力得以成功,由此可知他是獲得不退轉授記者。
在人世間,有各種各樣的鬼魅和繁多的疾病,作爲菩薩,懷著想利益他衆和希望救離痛苦的慈悲心口說谛實語等,從而依靠谛實的加持止息了這些。然而,他並沒有“我能做到這一點,因此我具備威神力”的執著心,不生起認爲自己超勝的我慢,由此可知他是獲得不退轉授記者。
如此能夠體現對道有穩固定解、內在的暖相、在夢境等中見到外緣佛陀、現前內在的功德力者,全然無有執著,那就是不退轉相。
醜二(被魔欺惑之差別)分二:一、魔業;二、宣說精進斷魔業之方法。
寅一(魔業)分叁:一、以功德自诩之魔;二、由名而來之魔;叁、以寂靜自诩之魔。
卯一、以功德自诩之魔:
自在種種谛加持,我得授記起慢心,
執余菩薩予授記,當知住慢智淺薄。
如若某位行者,由于依靠自己或魔力等他緣成就或自在了種種真谛的加持而認爲“我具有如此功德的緣故成了得授記者”,生起慢心,或者萌生“其余菩薩會授記我、宣揚我名聲”的妄執,就會處于以自我美名傳揚而功德驕傲自滿的心態中,由此可知,他具有妄執的緣故智慧淺薄、尚未成熟,很可能被魔所欺騙,那是由加持的因所導致的著魔。
卯二、由名而來之魔:
名因生魔至近前,說此即汝及父母,
汝祖七代之間名,汝成佛號乃是此。
頭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
聞此驕慢之菩薩,當知著魔智淺薄。
由名字的因中也會出現執著魔,那是什麼呢?魔王波旬身著佛陀等任何一種裝束來到某位修行者的近前之後,如此說道:這是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祖宗七代之間的名稱。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並且迎合自己心裏以前的意願等,說某時你成佛的名號就是某某。現今你這位行者,具有次第乞食、但一座食等頭陀功德,具足清淨戒律,思維、修行等瑜伽,將來如何獲得。同樣,明確地提到:你以往行頭陀功德等的情形也如同現在這樣。聽到魔所說的這番話,依靠宣講自己功德等有名無實的因緣,而生起驕慢心的菩薩,可以知道,已完全著魔蒙蔽而生起執著心的他們,是智慧淺薄者。
卯叁(以寂靜自诩之魔)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辰一、略說:
依于極靜村落城,深山靜林阿蘭若,
自贊毀他之菩薩,當知著魔智淺薄。
當自己依于、安住在不與他人接觸極其幽靜的村落、大城市、深山、遠離城區的阿蘭若以及無人的靜地、林間之類的任何一處時,心裏這樣想:身居寂靜處,受到如來高度贊歎,我住在靜處。以寂靜的因而産生驕傲自滿心,自我贊揚、诋毀不住在靜處之他人的這種菩薩,要知道,已經中魔誘惑或動搖相續的他們,是智慧淺薄者。
辰二(廣說)分二:一、宣說內寂靜;二、講解不知內寂靜之過患。
巳一、宣說內寂靜: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羅漢獨覺地,此謂佛子之遠離。
常時始終如一居住在裏帕等之類的村落,鹿野苑、瞻巴嘎等一類的城邑,巴劄勒布劄等之類的都市,在那裏成熟一切有情,精進于菩提道的菩薩,永遠不會生起希求阿羅漢和獨覺的果位,這才稱爲善逝之子菩薩的真正遠離。僅僅做到身體遠離繁雜(即身寂靜),不能達到心遠離垢染。內心安住于遠離自私自利和劣道的心態,也就是安住于最殊勝的寂靜之中,比如《聖寶箧經》中記載:往昔聖者文殊菩薩立誓夏安居,沒有住在祇陀園僧團之中,而在波斯匿王的王妃中,成熟衆生。
巳二(講解不知內寂靜之過患)分二:一、宣說無內寂靜之過患;二、宣說輕視內寂靜之過患。
午一、宣說無內寂靜之過患: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滿蛇處住多年,
不知寂靜之菩…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