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得增上慢雜而居。
在大約五百由旬以內無有人來人往的幽靜深山——空無一人、布滿毒蛇、難以呆住的地方,住了俱胝多年,然而不知內在真實寂靜的菩薩,自己有了增上慢,混雜下劣作意而居住。其原因是,寂靜就是不相混雜的意思。如果問:與什麼不能混雜呢?菩薩的相續不能與過分貪執自我、作意劣道相混雜,不知曉這樣的寂靜而單單是以身體寂靜而傲慢,懈怠利益衆生,那就成了內心與違品的煩惱同流合汙,所以並不是安住于寂靜之中。
午二(宣說輕視內寂靜之過患)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宣說是故難以揣度他衆。
未一、真實宣說:
菩薩勤利衆生得,禅力解脫根等持。
輕思此非行寂靜,佛說彼住魔行境。
某位菩薩精勤利益衆生,獲得四禅、五力、五根、叁解脫門等持以後,周遊村落、城市,爲了成熟一切有情而示現種種事業。另有不了知他的甚深密行之人,輕蔑地認爲這並非在行持寂靜,佛說這種造作者是住于魔的行境——魔有機可乘的處境中,如《佛說諸法無生經》等中記載往昔說法比丘淨行與行慧的公案一樣。
未二、宣說是故難以揣度他衆:
于住村落或靜處,離二乘心定大覺,
利生寂靜之菩薩,妄念揣度壞自己。
任何菩薩無論是住在村落或者寂靜處,內在遠離聲聞緣覺二乘的心而對大菩提之道有定解,這種方式就是實際利益衆生的真正寂靜,其他菩薩不知此理而對具備如此寂靜的菩薩以妄念揣度他的境界,覺得這不是安住于寂靜……如此一來,他將毀壞自己已得與未得的功德。因此,佛在諸經中說:“除非我與如我者以外補特伽羅不能確定補特伽羅。”“菩薩當觀察自相續而莫尋他之過失。”
寅二(宣說精進斷魔業之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故勇意尋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爲愈依良醫,無懈怠依善知識。
對于尋覓正道者來說屢屢出現魔業,所以爲了避免這一點,應當依止外攝持和內攝持。它是指什麼呢?依止者,是具有勇猛尋求微妙菩提之意樂並且善巧修行其方便的行者。如何依止呢?決定摧毀自相續的我慢,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其余善知識,如同患者爲了治愈自己的病而依靠其余高明良醫一樣,在聽聞期間,也具備自己是病人、說法師是醫生、正法是良藥、精進修行是治病這四想,毫不懈怠地依止。依止誰呢?依止善知識。其中的善在這裏是指大乘法。善妙宣說大乘法者就是善知識,因爲善知識通過給我們開示正道、讓我們認清道障魔業、宣講超離其方便的途徑攝受而令我們不退失正道。因此,我們務必要依止善知識。
卯二(廣說)分二:一、宣說外內兩種攝持;二、分說內攝持。
辰一、宣說外內兩種攝持:
菩薩入佛大菩提,具波羅蜜依善師,
隨彼等說修行地,二因速證佛菩提。
趨入諸佛出有壞大菩提的菩薩,具足波羅蜜多之道,依止善知識,也就是說,隨從佛菩薩,而爲他衆宣說此大乘道,爲此稱爲外攝持。他們所宣講的這一波羅蜜多道,是所實修或修行之地或者處,所以稱爲內攝持。依靠外攝持內攝持而不墮入勝乘道以外的他道,爲此憑借兩種攝持的這兩種因將迅速證悟佛陀菩提,因爲完整無缺的因已圓滿的緣故。
辰二(分說內攝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識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識之理:
過去未來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燈日輪勝導師。
如果有人想:衆所周知,諸佛菩薩是善知識,但是般若波羅蜜多成爲善知識的道理究竟是怎樣的呢?
過去已經出世的圓滿佛陀、現在沒有出世的未來佛以及現在成佛安住于十方也就是說叁時的一切如來之道均是此般若波羅蜜多,而並非除此之外的余者,原因是:沒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的其他道,在何時何地都不可能有,因爲依靠不具備證悟有寂等性的智慧而憑借他道決定不能成佛。一切如來均說:“這一智慧度是所有步入大菩提者的光明、明燈、太陽和殊勝導師。”因爲(般若)按以上比喻次第宣說了人無我、法無我、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和究竟遍知菩提的道。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體;二、教誡必須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體)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斷除成爲染、淨不合理之爭議。
未一、真實宣說:
猶如般若法相空,知諸法相與彼同,
盡曉萬法空無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聖般若八千頌》中對于請問般若法相的回答說“般若是空性之法相”,沒有指出名言的法相,宣說了勝義的法相。有變礙是色的法相等這種名言的實相,在勝義中並不成立,僅是以心識假立的,經不起觀察。諸法的本來實相就是空性,是無過的本相,所以才如此宣說。這裏也是同樣,不但般若的法相是空性、真如的法相是空性,而且了知色等一切法的法相都與般若相同是空性。如果完全通曉盡其所有的一切假立法,本體空性,無所緣相,如此行持就是行持善逝的智慧波羅蜜多。
未二(斷除成爲染、淨不合理之爭議)分叁:一、真實意義;二、其比喻;叁、如是宣說之結尾。
申一、真實意義:
衆生妄執欲求食,貪輪回意恒流轉,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虛空打疙瘩。
如果有人問:假設一切萬法是寂滅、空性,那麼一切有情如何能成爲染汙者與清淨者呢?
與經中對此回答的意義相符來宣說染汙、清淨合情合理:一切衆生由于非理作意的妄執所牽,對于能增長妄念的欲妙食生起欲求之心,由這種欲望驅使懷著貪戀輪回之心的衆生,如同豬出沒于不淨淤泥中一般恒常流轉在世間中,因此在現相中就會存在染汙法。雖然在現相中由迷惑導致而存在,但實相中從來不曾如此存在,以分別妄念而執取的我與我所的二法,並不成立真實性,而是空性,因爲原本無生的緣故。盡管對境本不存在,但不知此理的凡愚本性就是執無爲有,就如同想將虛空打疙瘩一樣,雖然在諸法的空性法相中不存在染汙,但對于不明其法相的迷亂者前是存在染汙法的。
申二、其比喻:
如顧慮想引發毒,毒未入內而昏迷,
凡愚執我許我所,我想非真念生死。
如果有人認爲:有實法的外境不存在,那麼執取它的分別心如何産生?
比如,當自己以顧慮之想而引發毒性,認爲毒已入體內而明顯生起中毒的分別念,盡管外境中實際毒並沒有入于他的腹內,然而以那種妄念所致,覺得毒似乎已發病,也會恐慌而昏迷,如同在膽小人面前,用厲鬼的形象嚇唬或者僅僅說“敵人要殺死你……”他就會瑟瑟發抖一樣,雖然沒有服毒,但是以自己的妄念而執著,以至于出現昏迷不醒等情況。同樣,所有愚昧無知的凡夫異生,明明不存在而執著我存在,把屬于自相續的法許爲我所,一直串習,從中對所謂我的對境産生非真實的我想妄念。由此所牽,出現在叁有中連續感受生死的迷亂相。
申叁、如是宣說之結尾:
如是執著說染汙,無我我所說清淨,
此無成爲染與淨,菩薩證悟智慧度。
如是盡管在實相中不存在,但執著我與我所存在,如此以自己的妄念而言染汙法,如果按照萬法的實相,不緣我與我所,那麼就說爲清淨。即使這般在世俗中成爲染汙、清淨法,但在真正的這一實相中,全然不存在補特伽羅成爲染汙與染汙法得以清淨的情況,(了達了這一點的)菩薩就是證悟了本來平等性的智慧度。
午二(教誡必須依般若)分叁:一、以必要教誡精進般若法;二、以比喻說明如何精進;叁、宣說如是精進行持之功德。
未一(以必要教誡精進般若法)分叁: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二、成爲一切衆生之應供處;叁、成爲爲所化衆生示道之師。
申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
贍洲盡其有衆生,無余發勝菩提心,
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
何人精進于般若,甚至一日隨同行,
布施福蘊不及彼,故當不懈恒入智。
作一個假設的比喻,贍部洲盡其所有的衆生無余獲得人身,他們都發起無上殊勝菩提心,而在數俱胝千年中廣作上供佛陀、下施衆生的布施,並將那所有善根爲利益衆生普皆回向成爲大菩提之因,盡管也有無量的功德利益,然而,另有某人,精進于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暫且不說長時間,甚至僅僅在一日隨同般若奉行,自己思維並爲他衆講說等,那麼上文中所說的布施的福蘊遠遠比不上它的福德。爲此,我們應當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趨入這一智慧度。
申二、成爲一切衆生之應供處:
行勝般若瑜伽者,起大悲無衆生想,
時智者成衆應供,恒行乞食具實義。
行持殊勝般若波羅蜜多的瑜伽行者,雖然對于所有衆生界生起大悲,卻無有衆生之想,具備如此無緣悲心的當時,那些智者就成了一切衆生殊妙的應供處,恒時于諸國境化緣等具有實義而行,因爲對他供養具有廣大的意義。
申叁、成爲爲所化衆生示道之師:
菩薩爲度長結緣,人天叁途之衆生,
大道彼岸欲示衆,晝夜精進行般若。
某某菩薩在此輪回中爲了救度以前長久結緣成父母子孫的天、人、叁惡趣即五道的一切衆生脫離束縛和痛苦,想把能從中獲得叁菩提、能爲無量衆生提供機會、依靠它能達到輪回彼岸——涅槃的寬廣大道,指示給一切有情,因此日日夜夜精進行持般若波羅蜜多,如若精進于此,將成爲能講說佛陀之無量法的大師。
未二、以比喻說明如何精進:
人昔未得之至寶,別時已獲心歡喜,
得即不慎已遺失,失而求寶恒憂苦。
如是趨入大菩提,如寶般若行莫棄,
如獲寶取勤纏裹,疾速而行消憂苦。
比如,一個人,前所未得也就是從來不曾得到過的至寶,在另一個時候已經獲得,心裏無比歡喜,剛剛得到就由于不謹慎而遺失了那個珍寶,由于丟失了難得的珍寶,所以一心迫切渴求這個珍寶,恒常憂愁苦惱。如此比喻一樣,趨入了大菩提道者,對于如妙寶般難得難逢的這一般若波羅蜜多要修行,切切不要舍棄。就像那人失去以後又再度得到那個珍寶時會滿懷喜悅取受,十分勤懇精心地纏裹在衣服等裏面,爲不失壞而隱藏起來…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