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在大约五百由旬以内无有人来人往的幽静深山——空无一人、布满毒蛇、难以呆住的地方,住了俱胝多年,然而不知内在真实寂静的菩萨,自己有了增上慢,混杂下劣作意而居住。其原因是,寂静就是不相混杂的意思。如果问:与什么不能混杂呢?菩萨的相续不能与过分贪执自我、作意劣道相混杂,不知晓这样的寂静而单单是以身体寂静而傲慢,懈怠利益众生,那就成了内心与违品的烦恼同流合污,所以并不是安住于寂静之中。
午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未一、真实宣说: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某位菩萨精勤利益众生,获得四禅、五力、五根、三解脱门等持以后,周游村落、城市,为了成熟一切有情而示现种种事业。另有不了知他的甚深密行之人,轻蔑地认为这并非在行持寂静,佛说这种造作者是住于魔的行境——魔有机可乘的处境中,如《佛说诸法无生经》等中记载往昔说法比丘净行与行慧的公案一样。
未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任何菩萨无论是住在村落或者寂静处,内在远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心而对大菩提之道有定解,这种方式就是实际利益众生的真正寂静,其他菩萨不知此理而对具备如此寂静的菩萨以妄念揣度他的境界,觉得这不是安住于寂静……如此一来,他将毁坏自己已得与未得的功德。因此,佛在诸经中说:“除非我与如我者以外补特伽罗不能确定补特伽罗。”“菩萨当观察自相续而莫寻他之过失。”
寅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对于寻觅正道者来说屡屡出现魔业,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点,应当依止外摄持和内摄持。它是指什么呢?依止者,是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之意乐并且善巧修行其方便的行者。如何依止呢?决定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其余善知识,如同患者为了治愈自己的病而依靠其余高明良医一样,在听闻期间,也具备自己是病人、说法师是医生、正法是良药、精进修行是治病这四想,毫不懈怠地依止。依止谁呢?依止善知识。其中的善在这里是指大乘法。善妙宣说大乘法者就是善知识,因为善知识通过给我们开示正道、让我们认清道障魔业、宣讲超离其方便的途径摄受而令我们不退失正道。因此,我们务必要依止善知识。
卯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二、分说内摄持。
辰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具足波罗蜜多之道,依止善知识,也就是说,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此大乘道,为此称为外摄持。他们所宣讲的这一波罗蜜多道,是所实修或修行之地或者处,所以称为内摄持。依靠外摄持内摄持而不堕入胜乘道以外的他道,为此凭借两种摄持的这两种因将迅速证悟佛陀菩提,因为完整无缺的因已圆满的缘故。
辰二(分说内摄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如果有人想:众所周知,诸佛菩萨是善知识,但是般若波罗蜜多成为善知识的道理究竟是怎样的呢?
过去已经出世的圆满佛陀、现在没有出世的未来佛以及现在成佛安住于十方也就是说三时的一切如来之道均是此般若波罗蜜多,而并非除此之外的余者,原因是:没有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其他道,在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因为依靠不具备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而凭借他道决定不能成佛。一切如来均说:“这一智慧度是所有步入大菩提者的光明、明灯、太阳和殊胜导师。”因为(般若)按以上比喻次第宣说了人无我、法无我、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和究竟遍知菩提的道。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体;二、教诫必须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
未一、真实宣说:
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
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圣般若八千颂》中对于请问般若法相的回答说“般若是空性之法相”,没有指出名言的法相,宣说了胜义的法相。有变碍是色的法相等这种名言的实相,在胜义中并不成立,仅是以心识假立的,经不起观察。诸法的本来实相就是空性,是无过的本相,所以才如此宣说。这里也是同样,不但般若的法相是空性、真如的法相是空性,而且了知色等一切法的法相都与般若相同是空性。如果完全通晓尽其所有的一切假立法,本体空性,无所缘相,如此行持就是行持善逝的智慧波罗蜜多。
未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分三:一、真实意义;二、其比喻;三、如是宣说之结尾。
申一、真实意义:
众生妄执欲求食,贪轮回意恒流转,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虚空打疙瘩。
如果有人问:假设一切万法是寂灭、空性,那么一切有情如何能成为染污者与清净者呢?
与经中对此回答的意义相符来宣说染污、清净合情合理:一切众生由于非理作意的妄执所牵,对于能增长妄念的欲妙食生起欲求之心,由这种欲望驱使怀着贪恋轮回之心的众生,如同猪出没于不净淤泥中一般恒常流转在世间中,因此在现相中就会存在染污法。虽然在现相中由迷惑导致而存在,但实相中从来不曾如此存在,以分别妄念而执取的我与我所的二法,并不成立真实性,而是空性,因为原本无生的缘故。尽管对境本不存在,但不知此理的凡愚本性就是执无为有,就如同想将虚空打疙瘩一样,虽然在诸法的空性法相中不存在染污,但对于不明其法相的迷乱者前是存在染污法的。
申二、其比喻:
如顾虑想引发毒,毒未入内而昏迷,
凡愚执我许我所,我想非真念生死。
如果有人认为:有实法的外境不存在,那么执取它的分别心如何产生?
比如,当自己以顾虑之想而引发毒性,认为毒已入体内而明显生起中毒的分别念,尽管外境中实际毒并没有入于他的腹内,然而以那种妄念所致,觉得毒似乎已发病,也会恐慌而昏迷,如同在胆小人面前,用厉鬼的形象吓唬或者仅仅说“敌人要杀死你……”他就会瑟瑟发抖一样,虽然没有服毒,但是以自己的妄念而执著,以至于出现昏迷不醒等情况。同样,所有愚昧无知的凡夫异生,明明不存在而执著我存在,把属于自相续的法许为我所,一直串习,从中对所谓我的对境产生非真实的我想妄念。由此所牵,出现在三有中连续感受生死的迷乱相。
申三、如是宣说之结尾:
如是执著说染污,无我我所说清净,
此无成为染与净,菩萨证悟智慧度。
如是尽管在实相中不存在,但执著我与我所存在,如此以自己的妄念而言染污法,如果按照万法的实相,不缘我与我所,那么就说为清净。即使这般在世俗中成为染污、清净法,但在真正的这一实相中,全然不存在补特伽罗成为染污与染污法得以清净的情况,(了达了这一点的)菩萨就是证悟了本来平等性的智慧度。
午二(教诫必须依般若)分三:一、以必要教诫精进般若法;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三、宣说如是精进行持之功德。
未一(以必要教诫精进般若法)分三: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二、成为一切众生之应供处;三、成为为所化众生示道之师。
申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
赡洲尽其有众生,无余发胜菩提心,
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
何人精进于般若,甚至一日随同行,
布施福蕴不及彼,故当不懈恒入智。
作一个假设的比喻,赡部洲尽其所有的众生无余获得人身,他们都发起无上殊胜菩提心,而在数俱胝千年中广作上供佛陀、下施众生的布施,并将那所有善根为利益众生普皆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尽管也有无量的功德利益,然而,另有某人,精进于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暂且不说长时间,甚至仅仅在一日随同般若奉行,自己思维并为他众讲说等,那么上文中所说的布施的福蕴远远比不上它的福德。为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趋入这一智慧度。
申二、成为一切众生之应供处:
行胜般若瑜伽者,起大悲无众生想,
时智者成众应供,恒行乞食具实义。
行持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的瑜伽行者,虽然对于所有众生界生起大悲,却无有众生之想,具备如此无缘悲心的当时,那些智者就成了一切众生殊妙的应供处,恒时于诸国境化缘等具有实义而行,因为对他供养具有广大的意义。
申三、成为为所化众生示道之师:
菩萨为度长结缘,人天三途之众生,
大道彼岸欲示众,昼夜精进行般若。
某某菩萨在此轮回中为了救度以前长久结缘成父母子孙的天、人、三恶趣即五道的一切众生脱离束缚和痛苦,想把能从中获得三菩提、能为无量众生提供机会、依靠它能达到轮回彼岸——涅槃的宽广大道,指示给一切有情,因此日日夜夜精进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如若精进于此,将成为能讲说佛陀之无量法的大师。
未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
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
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
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
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比如,一个人,前所未得也就是从来不曾得到过的至宝,在另一个时候已经获得,心里无比欢喜,刚刚得到就由于不谨慎而遗失了那个珍宝,由于丢失了难得的珍宝,所以一心迫切渴求这个珍宝,恒常忧愁苦恼。如此比喻一样,趋入了大菩提道者,对于如妙宝般难得难逢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要修行,切切不要舍弃。就像那人失去以后又再度得到那个珍宝时会满怀喜悦取受,十分勤恳精心地缠裹在衣服等里面,为不失坏而隐藏起来…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