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P39

  ..续本文上一页么这么讲呢?我们如果观想:在座的人以后全部变成一堆堆的坟墓,所有的建筑以后全部变成一片片的废墟,没有任何可靠性,未来的很多景象在我们的眼前可以现量见到,不观无常就会执迷不悟,但是你只要稍微观修,未来我的前途怎么样?未来我的肉身怎么样?

  所以很多人应该这样想:反正几十年中一定会入土为安,那个时候的肉身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都无所谓,未来的整个状况将变成什么样?对未来的预想仅仅是词句上的观修,未来的无常好像就已经现见了,本来除了《俱舍论》的某些观点以外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现在不可能现见,但,无常观得稍微好一点,基本上就已经现见未来的法了。

  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无常的观修法非常难得,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非常殊胜的窍诀。

  第十六恒修死亡无常品释终

  2004年3月2日 第49节课

  《开启修心门扉》总共有十九个问题,现在讲第十七个问题——不断修持。

  十七 不断修持

  作为修行人,还应当不间断地进行修持。

  作为修行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觉得《开启修心门扉》里面的问题没有一个不重要的,这就是所谓的窍诀吧!以后每年都很想讲一点像这样的修行法,同时我们也讲一点大论典,如果没有分析大的论典,比如说没有分析像《俱舍论》这样的大论,有智慧的人不会满足。但是没有讲实修法,光是耽执在理论上也对相续无利。

  最近我得了个传承,是依止宗喀巴大师十二年的一位大弟子造的修行法,叫《日光疏》,这两年如若有时间,翻译出来可令喜欢修行的人有所收益。我总觉得我们作为修行人,最基本的修行法门非常重要,《窍诀宝藏论》、《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这些法主要是向内观,对治自己内心的烦恼;研究外境的,像俱舍、中观,中观一方面是调伏自心,另一个方面也深入细致地抉择万事万物的真相,所以我觉得也非常需要闻思。

  夏 瓦云:“即使(在短期内)屡次三番地思维三恶趣的过患,却没有持之以恒。则如同对于聋盲者,无论别人用何等动听的语言加以规劝,也是枉费心机。

  夏 瓦:作为修行人一定要长年如一日地修持,如果短时间内三番五次地思维恶趣的过患,没有持之以恒,有什么样的过失呢?就像别人不管用怎样动听的妙语来规劝一个聋盲者,实际上都是枉费心机。

  同样的道理,我们无论是观轮回的过患还是观业因果,任何修行都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定要有耐心和长期的打算。现在的很多世间人认为学佛就像吃灵丹妙药一样立竿见影,一两天学一点就万事大吉了,修行人也有此类毛病,世间人当然更可怜,他们根本不懂佛法。

  像我们昨天所讲的一样,修行人出现烦恼也是值得高兴的,但是世间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制止烦恼。为了制止烦恼而学佛是非常困难的。现在西方很多人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快乐、发财、长寿无病,因为他们不懂佛法,轮回的本性本来是痛苦的,小乘认为佛陀的身体都是苦谛所摄的,所以,我们凡夫的身体真的要远离痛苦,不管用什么样的药,什么样的佛法来解决也是办不到的,最好用修行法门来调伏自己的相续,遇到任何违缘和痛苦都能认识它的本体,这就是我们修行过程中最好不过的法,不然别人问你说:我很痛苦,你用你们的佛法帮我解决一下,我身体很不好,我的生意不成功,你们能不能解决?他根本不知道轮回的本体是痛苦。

  最近很多人在学《中观四百论》,其中第二品明破乐执方便品,真正会令人感受到轮回是痛苦。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转为道用的修行境界,就根本没有办法制止这些痛苦,而且这样的修行一定要持之以恒,否则就像对聋者言语一样起不到作用。

  刚趋入修行之道的人,即使有一些信心,但只要稍稍有所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有些人虽然是对上师三宝有一点信心,自己也觉得暂时有一种力量,但是一旦松懈,那么所有的功劳、功德就都全功尽费了。

  那些年轻的僧人们,个个都看起来兴致勃勃、趣味盎然、干劲十足,但他们的修行与对治,却如同海螺上的浮尘一般,稍经擦拭,就会荡然无存、原形毕露。”

  有些刚出家的修行人,看起来个个兴致勃勃的,就像春天万物盎然、蓬勃向上。尤其是刚来的时候智慧、信心都不错,但是如果没有长期修行,对治和修法就像海螺上沉积的微尘一样,只要稍微现前一点点违缘,一经擦拭,原来的微尘就会全然不剩,现出海螺的本性。这是从反面来阐述的。

  我经常想,在学院呆了十几年、二十年的人,以后遇到什么样的违缘会堪缘,也就是说遇到违缘的时候有对治的能力,而依止一两年,或者是只依止几年,暂时信心、修行各方面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对治、善心和修行一直浮在表面,稍微遇到一点点违缘,原来所有的功德全部像海螺上的浮沉,荡然无存。

  所以,要长期修行,在这里呆一年、两年,或者几个月或者听一两堂课,根本解决不了你无始劫以来的烦恼,稍微有一点修行和境界,这种境界就像智悲光尊者说的,即使你证悟大圆满,初学者证悟的境界就像云间的日出一样很快就被云雾遮住。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前的一点点境界时间太短了,习气串习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对治法和修行的境界会在很快的时间中消失无余、荡然无存的,因此一定要经过长期的修持。

  博朵瓦仁波切云:“因此,应当根据(暇满难得等法的)每一句言辞的支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细致周全地加以思维。而不是蜻蜓点水般地思维一次两次。

  博朵瓦仁波切:每一个法应从不同的角度经常思维,不能蜻蜓点水一般,稍微接触一下水面就飞走了。比如说今天去听《四百论》,明天也没有什么感觉,就算了。哪个上师都是一样的,自己没有耐心,不管是哪一个法,哪怕是能令即生成就的大圆满法,听一两次,修一两天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五六年,十几年一直不断地修持大圆满,在你的相续中一定是收获颇深的。

  我总觉得有些高僧大德的弘法也好,有些居士在别人面前听课也好,就是种下一个善根而已,算不上是真正的学佛和修行,真正的学佛修行人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如果即生当中没有成佛、没有殊胜的验相,发愿来世也一定这样做。

  如果能在此法义没有完全在相续中生起之前,都锲而不舍地思维,那么,其他所有的法都会自然而成。

  一定要斩钉截铁地去思维。如果对一个法生起兴趣,其他的境界会自然而成。

  另外,在助伴、善知识以及住处三种顺缘均具备的条件下,方能进行思维。否则,要想思维就会感到举步维艰。”

  如果我们具足道友、善知识、住处,在这三种顺缘条件下一定要努力地闻思修行。很多道友具足正知正见,除了个别野蛮的以外,山谷里面毁谤三宝的是几乎看不到的,这里的住处也算是具足修行的地方了,不像繁华的大城市里面的人真的很可怜,每一个人都有手机,一刹那安静的时间也没有,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之中,很多人的感触比较深。

  因此,上师和道友因缘都不错,此时一定要好好地修持、好好地思维,以后没有这些顺缘的时候,寸步难行。现在上师虽然已经离开了,对整个佛教界来讲是巨大的损失,但上师发心力的威力非常强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学院的闻思修行一如既往,昨天喇嘛的分班情况也是比较正常的,每一个班的人数比较多,觉姆这边,听说大家对闻思修行的兴趣也日益高涨,这也是我们的上师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说的:如果我圆寂后,学院在两三年中最好不要变成废墟,这是我的希望。

  因此,在所有堪布、活佛的帮助和所有金刚道友的支持下,道友的顺缘也具足,住处的顺缘也具足,上师的顺缘也算是不错了,所以一定要闻思!

  宗喀巴大师也别开生面地寓教于喻:“对于手足断残的麻风病人,仅以一两个疗程的药物治疗,是不可能痊愈的。

  宗喀巴大师通过比喻别开生面地说道:得麻风病或其他慢性病,一两次治疗肯定不能痊愈,一定要耐心地长期治疗。

  同样,对于我们从无始以来患染的、根深蒂固、极其沉重的烦恼病根,仅仅对教言之义进行一两次的修持也无异于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当以妙观察智对一切修法之支分,圆满地审慎抉择,并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一般持续不断地修持。

  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是根深蒂固的,仅仅对教言一两次的稍作思维就是杯水车薪,就像一杯水能不能熄灭一车燃烧的木柴大家都清楚。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特别深重,光是听一两天的课或者认为马头金刚的教诫很殊胜,一定要念十万遍。有些人真的特别愚痴、特别可怜、特别幼稚。你们认为修一个本尊就很快解决所有的问题,马上要飞到天空当中去,认为非常简单,但所谓的修行并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的有缘人。

  可是我们对上师的信心,对佛法的信心是怎样的,以前虽然在历史上有个别少数的人很快成就,但是密宗需要长期的积累资粮,一两次服用妙法甘露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人听说某法特别殊胜,一定要念金刚橛咒,无任何感应就对法和上师都生起邪见和嗔恨心,从此以后就全然放弃,这样的行为现在比比皆是,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懂得规律。

  我刚来的时候,学院里的有些堪布每天看书的行为是不间断的,现在还是同样地精进,这种人才有希望成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修行是没有希望的,因此要长期精进、不断修持。

  那天,很多人听了别人的背诵和讲考,回去以后都感慨良深,认为自己也应该背诵,可是过两天又不行了,到年末的时候原来的习气又开始复发,这种精进是不行的。我听有些人说三个小时连三个颂词也背不到,这些人可能心里有点苦恼,但是希望你们也不要有怯懦之心,不管怎么,如果背不出就好好地看,如果看不进就好好地念,从方方面面约束自己。有些人认为我们规定的这些论…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教言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