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這麼講呢?我們如果觀想:在座的人以後全部變成一堆堆的墳墓,所有的建築以後全部變成一片片的廢墟,沒有任何可靠性,未來的很多景象在我們的眼前可以現量見到,不觀無常就會執迷不悟,但是你只要稍微觀修,未來我的前途怎麼樣?未來我的肉身怎麼樣?
所以很多人應該這樣想:反正幾十年中一定會入土爲安,那個時候的肉身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都無所謂,未來的整個狀況將變成什麼樣?對未來的預想僅僅是詞句上的觀修,未來的無常好像就已經現見了,本來除了《俱舍論》的某些觀點以外未來的法還沒有産生,現在不可能現見,但,無常觀得稍微好一點,基本上就已經現見未來的法了。
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無常的觀修法非常難得,在曆史上是空前絕後、非常殊勝的竅訣。
第十六恒修死亡無常品釋終
2004年3月2日 第49節課
《開啓修心門扉》總共有十九個問題,現在講第十七個問題——不斷修持。
十七 不斷修持
作爲修行人,還應當不間斷地進行修持。
作爲修行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覺得《開啓修心門扉》裏面的問題沒有一個不重要的,這就是所謂的竅訣吧!以後每年都很想講一點像這樣的修行法,同時我們也講一點大論典,如果沒有分析大的論典,比如說沒有分析像《俱舍論》這樣的大論,有智慧的人不會滿足。但是沒有講實修法,光是耽執在理論上也對相續無利。
最近我得了個傳承,是依止宗喀巴大師十二年的一位大弟子造的修行法,叫《日光疏》,這兩年如若有時間,翻譯出來可令喜歡修行的人有所收益。我總覺得我們作爲修行人,最基本的修行法門非常重要,《竅訣寶藏論》、《山法寶鬘論》、《開啓修心門扉》、《大圓滿前行》、《入菩薩行論》這些法主要是向內觀,對治自己內心的煩惱;研究外境的,像俱舍、中觀,中觀一方面是調伏自心,另一個方面也深入細致地抉擇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我覺得也非常需要聞思。
夏 瓦雲:“即使(在短期內)屢次叁番地思維叁惡趣的過患,卻沒有持之以恒。則如同對于聾盲者,無論別人用何等動聽的語言加以規勸,也是枉費心機。
夏 瓦:作爲修行人一定要長年如一日地修持,如果短時間內叁番五次地思維惡趣的過患,沒有持之以恒,有什麼樣的過失呢?就像別人不管用怎樣動聽的妙語來規勸一個聾盲者,實際上都是枉費心機。
同樣的道理,我們無論是觀輪回的過患還是觀業因果,任何修行都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定要有耐心和長期的打算。現在的很多世間人認爲學佛就像吃靈丹妙藥一樣立竿見影,一兩天學一點就萬事大吉了,修行人也有此類毛病,世間人當然更可憐,他們根本不懂佛法。
像我們昨天所講的一樣,修行人出現煩惱也是值得高興的,但是世間人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製止煩惱。爲了製止煩惱而學佛是非常困難的。現在西方很多人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快樂、發財、長壽無病,因爲他們不懂佛法,輪回的本性本來是痛苦的,小乘認爲佛陀的身體都是苦谛所攝的,所以,我們凡夫的身體真的要遠離痛苦,不管用什麼樣的藥,什麼樣的佛法來解決也是辦不到的,最好用修行法門來調伏自己的相續,遇到任何違緣和痛苦都能認識它的本體,這就是我們修行過程中最好不過的法,不然別人問你說:我很痛苦,你用你們的佛法幫我解決一下,我身體很不好,我的生意不成功,你們能不能解決?他根本不知道輪回的本體是痛苦。
最近很多人在學《中觀四百論》,其中第二品明破樂執方便品,真正會令人感受到輪回是痛苦。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轉爲道用的修行境界,就根本沒有辦法製止這些痛苦,而且這樣的修行一定要持之以恒,否則就像對聾者言語一樣起不到作用。
剛趨入修行之道的人,即使有一些信心,但只要稍稍有所松懈,就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篑。
有些人雖然是對上師叁寶有一點信心,自己也覺得暫時有一種力量,但是一旦松懈,那麼所有的功勞、功德就都全功盡費了。
那些年輕的僧人們,個個都看起來興致勃勃、趣味盎然、幹勁十足,但他們的修行與對治,卻如同海螺上的浮塵一般,稍經擦拭,就會蕩然無存、原形畢露。”
有些剛出家的修行人,看起來個個興致勃勃的,就像春天萬物盎然、蓬勃向上。尤其是剛來的時候智慧、信心都不錯,但是如果沒有長期修行,對治和修法就像海螺上沈積的微塵一樣,只要稍微現前一點點違緣,一經擦拭,原來的微塵就會全然不剩,現出海螺的本性。這是從反面來闡述的。
我經常想,在學院呆了十幾年、二十年的人,以後遇到什麼樣的違緣會堪緣,也就是說遇到違緣的時候有對治的能力,而依止一兩年,或者是只依止幾年,暫時信心、修行各方面很不錯,但實際上他的對治、善心和修行一直浮在表面,稍微遇到一點點違緣,原來所有的功德全部像海螺上的浮沈,蕩然無存。
所以,要長期修行,在這裏呆一年、兩年,或者幾個月或者聽一兩堂課,根本解決不了你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稍微有一點修行和境界,這種境界就像智悲光尊者說的,即使你證悟大圓滿,初學者證悟的境界就像雲間的日出一樣很快就被雲霧遮住。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前的一點點境界時間太短了,習氣串習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對治法和修行的境界會在很快的時間中消失無余、蕩然無存的,因此一定要經過長期的修持。
博朵瓦仁波切雲:“因此,應當根據(暇滿難得等法的)每一句言辭的支分,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細致周全地加以思維。而不是蜻蜓點水般地思維一次兩次。
博朵瓦仁波切:每一個法應從不同的角度經常思維,不能蜻蜓點水一般,稍微接觸一下水面就飛走了。比如說今天去聽《四百論》,明天也沒有什麼感覺,就算了。哪個上師都是一樣的,自己沒有耐心,不管是哪一個法,哪怕是能令即生成就的大圓滿法,聽一兩次,修一兩天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五六年,十幾年一直不斷地修持大圓滿,在你的相續中一定是收獲頗深的。
我總覺得有些高僧大德的弘法也好,有些居士在別人面前聽課也好,就是種下一個善根而已,算不上是真正的學佛和修行,真正的學佛修行人活到老、學到老、修到老,這就是學佛的目的,如果即生當中沒有成佛、沒有殊勝的驗相,發願來世也一定這樣做。
如果能在此法義沒有完全在相續中生起之前,都锲而不舍地思維,那麼,其他所有的法都會自然而成。
一定要斬釘截鐵地去思維。如果對一個法生起興趣,其他的境界會自然而成。
另外,在助伴、善知識以及住處叁種順緣均具備的條件下,方能進行思維。否則,要想思維就會感到舉步維艱。”
如果我們具足道友、善知識、住處,在這叁種順緣條件下一定要努力地聞思修行。很多道友具足正知正見,除了個別野蠻的以外,山谷裏面毀謗叁寶的是幾乎看不到的,這裏的住處也算是具足修行的地方了,不像繁華的大城市裏面的人真的很可憐,每一個人都有手機,一刹那安靜的時間也沒有,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之中,很多人的感觸比較深。
因此,上師和道友因緣都不錯,此時一定要好好地修持、好好地思維,以後沒有這些順緣的時候,寸步難行。現在上師雖然已經離開了,對整個佛教界來講是巨大的損失,但上師發心力的威力非常強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在學院的聞思修行一如既往,昨天喇嘛的分班情況也是比較正常的,每一個班的人數比較多,覺姆這邊,聽說大家對聞思修行的興趣也日益高漲,這也是我們的上師老人家在世的時候說的:如果我圓寂後,學院在兩叁年中最好不要變成廢墟,這是我的希望。
因此,在所有堪布、活佛的幫助和所有金剛道友的支持下,道友的順緣也具足,住處的順緣也具足,上師的順緣也算是不錯了,所以一定要聞思!
宗喀巴大師也別開生面地寓教于喻:“對于手足斷殘的麻風病人,僅以一兩個療程的藥物治療,是不可能痊愈的。
宗喀巴大師通過比喻別開生面地說道:得麻風病或其他慢性病,一兩次治療肯定不能痊愈,一定要耐心地長期治療。
同樣,對于我們從無始以來患染的、根深蒂固、極其沈重的煩惱病根,僅僅對教言之義進行一兩次的修持也無異于杯水車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應當以妙觀察智對一切修法之支分,圓滿地審慎抉擇,並如同奔騰不息的江河一般持續不斷地修持。
同樣的道理,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是根深蒂固的,僅僅對教言一兩次的稍作思維就是杯水車薪,就像一杯水能不能熄滅一車燃燒的木柴大家都清楚。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特別深重,光是聽一兩天的課或者認爲馬頭金剛的教誡很殊勝,一定要念十萬遍。有些人真的特別愚癡、特別可憐、特別幼稚。你們認爲修一個本尊就很快解決所有的問題,馬上要飛到天空當中去,認爲非常簡單,但所謂的修行並不是這樣,除了個別的有緣人。
可是我們對上師的信心,對佛法的信心是怎樣的,以前雖然在曆史上有個別少數的人很快成就,但是密宗需要長期的積累資糧,一兩次服用妙法甘露是遠遠不夠的。有些人聽說某法特別殊勝,一定要念金剛橛咒,無任何感應就對法和上師都生起邪見和嗔恨心,從此以後就全然放棄,這樣的行爲現在比比皆是,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懂得規律。
我剛來的時候,學院裏的有些堪布每天看書的行爲是不間斷的,現在還是同樣地精進,這種人才有希望成就。叁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修行是沒有希望的,因此要長期精進、不斷修持。
那天,很多人聽了別人的背誦和講考,回去以後都感慨良深,認爲自己也應該背誦,可是過兩天又不行了,到年末的時候原來的習氣又開始複發,這種精進是不行的。我聽有些人說叁個小時連叁個頌詞也背不到,這些人可能心裏有點苦惱,但是希望你們也不要有怯懦之心,不管怎麼,如果背不出就好好地看,如果看不進就好好地念,從方方面面約束自己。有些人認爲我們規定的這些論…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