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后悔心,也有这种情况。一般来讲一个人在一辈子当中转来转去很不好,应该自己先想好,想好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最好也不要返回到俗家当中去。
不然,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刚来的时候叫他等四个月,四个月都等不及,一定要马上出家,今天就要出家,明天都等不及,这还是很好的。《白莲花论》中说出家越早越好,释迦牟尼佛以前也是七天都没有等就出家了,但一方面也有考虑不周的隐患,当时叫他不要出家也是非要出家,现在让他不要回去,他还要想回去,家里的孩子想读书,男众说他妈妈不管,女众说是他爸爸不管,然后不管是爸爸、妈妈,反正是藕断丝连,因此自己修行的缘分也会逐渐毁坏的,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倘若多观诸仇敌,所作利益之缘由,即能息灭嗔敌念,迅速生起慈爱心;倘若多观诸仇敌,所作损害之缘由,则生强烈之嗔恨。”
如果我们经常观怨敌给我们带来的顺缘,比如说没有怨敌和违缘,可能有些人如今修行的机会和因缘不一定能具足,有些人通过家庭的不合、别人的欺负等等对轮回生起了强烈的厌离心,有出家和学佛的机会,因此,如果我们好好地想,对怨敌不会生起那么大的嗔恨心,也会生起慈爱之心。反过来说有些人这样想:这个人对我有看法,这个人不只害我一次,那天在上师面前也是这样的,有一次我过路的时候他对我的态度也是不好。好像在一个人的身上算起来好几条,如果你经常看怨敌的过失,无法控制自己的嗔恨心。
如果有人在心里嘀咕道:虽说要观修此法,但是,其观修的方式又是如何的呢?关于此理,智者们的方式就是不与外境混杂,分别从内心加以明观。一旦使其纯熟、习惯之后,心中就一定会清晰起来,并能驾轻就熟地进入清晰专注、清晰观修的状态。
虽然我们讲观修无常特别重要,昨天也讲了通过做毗卢七法观想,但是真正知晓观修无常的窍诀,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观修好呢?
智者们的方式和窍诀就是最好在观修的过程中不接触外境,对外境杂乱的事情一概断绝,从内心中对上面所讲的道理一一明观。如果我们经常观无常,最后在心里面真正能显现这些境界。驾轻就熟就是非常纯熟、非常熟悉。待到瓜熟蒂落,观想就很容易。
我们刚来的时候不要说观修,连词句也不懂,世间人也懂得万法无常、诸行无常,但可能很多人真正在道理上、意义上观修得不是很圆满。
若能这样于内心明观、无有错谬、无有忘失中安住,就无需重复观修。
到了非常娴熟之际,心就无需作意。比如有些人背书,到了一定的时候已经习以为常,背诵就不是那么困难。再比如说我们刚穿僧服的时候,很多人穿得不整齐,但是出家几年以后穿这身衣服就很自然。
同样的道理,观修无常在最初时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太重,常常中断,但是经常观想,以后不管遇到万事万物,都能自然观想无常,哪怕春天、夏天、河流、房屋,都没有什么可执著的,这种无常的观念自然而然在心的相续中生起来。平时我们一定要明观无常的功德和利益,最后就不用重复。
而只须于此状态中趋于完整的一体。
这句在藏文中意义不明显,只有这样表示。从藏文上看来可能这样理解:到了最后非常纯熟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去观修,只是在心里稍作观想就自然而然成熟。
比如,如果有人对汉地皇上的庄严仪态赞不绝口,就会铭记于心而不会忘怀。此时,不必反复描述,就能于任何时候明清了然地现于心中。
有些人赞叹汉地皇上的庄严仪态,或者他已经看过电影、电视,或者他自己真实能知道这种庄严的仪态,那么以后无论何时都可以现前。
有关康熙和乾隆的出家,在有关历史书中说有各种政治目的,包括武则天出家也是同样,为了解决当时皇宫里面的部分问题持有各种目的。但是从帝王将相的书里面看,顺治皇帝的出家是相续中真正生起了出离心,而且多少人劝他不要出家他也没有听从。对这些也可以明观在心——出家的形象或者是无常的形象。
如果心里面记得很清楚,也不用描述。任何时候他的总相、概念和意识形象可以在心里面显现出来。
大家都知道李连杰是演少林寺的主角,是一个明星。(你们的习气特别重,这个时候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讲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时就开始打瞌睡。)他是演艺圈当中的名人,他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皈依藏传佛教中青海的一个上师,大概是用一千万人民币建修寺院。如今的大明星,全世界的人都非常崇拜,明星学佛对佛教还是有很大的利益。以前李娜的出家也给大家叙述过,也感动了很多人,从此以后踏上了真正的光明大道。
有时候我们了解一点点世间法也有利益,但有些上师对了解新闻非常反对。我最近一直看法律方面的书,有时候我学得很杂,也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理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多学一点,虽然修行不好。
如果遗忘,就应当再次明观安住。其比喻与意义二者是相同的。
如果对观想汉地皇上和无常很了解,何时观都很容易,如果根本没有想、没有观,就不容易观得起来。
色顿法师云:“这些噶举派的智者、尊者们,都将传法等其他一切功德暂时弃于一旁、置之不理,而全力以赴地唯一思维无常。”
色顿法师的教言:这些噶举派的智者和尊者们对传法等其他的工作全部放弃了,全力以赴地观修无常。噶当派的很多高僧大德都不很重视其他,前面也提过:尊者圆寂以后,我要做什么?讲经说法可不可以?修其他的法不是更好……原话我记不得,算了不重复,不然你们会笑我的。哈哈哈。
卓衮大师也鞭辟入里地指出:“与专注而修相比,阿底峡尊者对于妙观察的褒扬更甚于前者。”
卓衮大师的意思是专注修行和妙观察相比,专注修行无常是阿底峡尊者特别赞同的。
一次,金厄瓦仁波切拉着云龙瓦格西的手,诚挚地说道:“在我死的时候,与因四大不调而生病致死相比,我宁可选择因非人作害而死。
以前这个教证我在课堂上讲过,不知道你们记得没有。这位大德是这样说的:我临死的时候应该不单只是因四大不调而死,还愿意有一些邪魔外道或者是非人害我而死,我要选择这个。
我们能不能这样?很多人死的时候:希望我死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任何痛苦,连四大不调的疾病也不要有,让我平平安安地死,那多么快乐。我们的想法跟修行人的想法很多都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的想法是世间人的想法。
为什么呢?因为四大不调而生病致死仅仅能提供安受苦忍的对境,而不具备于他人损害而须行持的耐怨害忍的对境。而非人作害之死,就能二者兼具。
他为什么这样呢?
三大安忍中有一个安受苦忍,只是一个苦行。第二个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是自己苦行,耐怨害忍是还要忍受其他众生的危害。如果仅仅是四大不调而死,只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根本没办法做到。非人作害和四大不调都具足,那么两个安忍就都具足。有些人不要说是死的时候,可能病的时候也……比如说有些人不喜欢四大不调,而有些人四大不调的时候也认为是修苦行的机会,还有一些非人、天龙,天天加害于他,每一次痛的时候,每一次受到违缘的时候自己都修安忍,所以不仅是死时才这样观。
希望大家不要整天想躲避危害,交五块钱念经,一定要遣除身上的魔鬼和违缘,不然太苦了,这些非人整天都缠着自己。整天都遣除人和非人的危害不是修行人的做法,真正的修行人除了吃一点药,从来都不打卦,痛就痛,苦就苦,没有病就没有修安忍的机会,有病和邪魔外道危害的时候是修安忍的时候,应该高兴。
尤其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丝过错,却无辜地被人用刀砍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这样死去活来地徘徊于生死之间,仍能真实不虚地生起感恩之心,则具备了谛察法忍。这样就可以同时兼备三种安忍。
如果不仅四大不调、非人危害,在这个基础上有人用刀子或者棍棒来打你、杀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候能生起谛察法忍 ,因此这些高僧大德跟我们凡夫人的行为完全是不相同的。
对此,仅仅从词句上了解还远远不足,只有再三反复思维、权衡,并生起定解的修道,才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金厄瓦格西和云龙瓦格西是好朋友,因此,有一天金厄瓦格西拉着云龙瓦格西的手说:我现在病得很可怜,天天都特别痛,但是我想四大不调,还有病魔来害我,还有有些人用刀子来砍我多么好。这些是真正大成就者,可是我们的想法身前身后都不相同的。
柳吾色巴仁波切也切中要害,直截了当地告诫道:“仅仅思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并不够,还应依靠上师的窍诀,进行盘算、衡量与观修。”
要看上师的窍诀。
我们看一遍书和上师传一遍完全是不同的,每一个上师有他的窍诀和他自己的体验、体会,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衡量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他所讲的这一切别处不可寻觅的说法,就是殊胜成就上师摄受熏染的标志。能如此通达的人实在是空前绝后、寥寥无几。
上师说:只是想着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没有用,必须以上师的窍诀来衡量。这句话意义非常深远,在其他处根本寻觅不到。
也就是说它意味着殊胜上师所摄受的一种标志,普通人根本说不出这种话。我想我们在座的人不管是观修无常还是修加行,应该具有被殊胜上师所摄受过的标志。很多人应该是被上师如意宝摄受了,他的意传加持和说法熏染跟其他地方不同,单是你看看《大圆满前行》和在别人面前听一遍的收获就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上师讲过的语言中有一种不同的窍诀。因此此处也说到这位上师的一段话看似简单,却有着被成就上师摄受熏染的标志。
如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实修和通达无常的人也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柳吾色巴又云:“现在仅仅从词句上进行观修,就连来世的无常都好像可以现见了。阿底峡尊者的这个法,不但前所未有,如今也是难得一现的。”
柳吾色巴仁波切又继续说道:我们光是词句上观想,来世的无常都可以在我们眼前一幕幕地浮现出来,为什…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