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P42

  ..续本文上一页也云:“何处令贪欢心极炽烈,自续已为名缰利索缚,嫉妒他人竞争心相煎,彼处瞬间不留速逸逃。”

  仁达瓦是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他著有《四百论》的讲义,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说:在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自己的贪欢之心非常强烈,并且有名闻利养的缰索束缚自己的相续,还有嫉妒别人,与别人竞争,这个地方一瞬间也不能停留。

  尤其是我们在大城市、在自己的家里或者是其他寺院里,如果自己的贪心、嗔心非常炽盛,名闻利养的心也非常强烈,这个地方最好是一瞬间也不要逗留。

  有些人认为在学院当中的名闻利养之心,或者贪嗔痴的心非常强烈,一瞬间也不停留。以前我劝大家安心留驻,因为有法王如意宝,但现在也可以给你们自由,只不过在《札嘎山法》里讲了,我们凡夫人在没有上师的地方还是非常可怕的!

  巴 瓦尊者也曾感人肺腑地说道:“浊世众生极惨烈,乡邻压伏且力害,捐税难逃尚繁重,受迫无机可喘息。

  巴 瓦尊者深有体会地说:浊世的众生非常可怜、悲惨,要遭受邻居乡亲们的压迫,竭力地损害众生。

  他们难以逃脱苛捐杂税,从世间搞商业的人中可以看得出来,炉霍的一个小卖部里面,大概一个月当中需要交两百多元的税务,还有房屋税等等,做生意的人特别痛苦,因为每天商店里面赚得钱很少,交税的压力却非常繁重。我们小小的一个县城都需要这样繁重的税务,大城市中的赋税问题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在家人受着逼迫,没有时间喘息,特别痛苦,今天一个事情,明天又是另一个事情,他们这些世间人真的很惨。如果我们也是在城市里面,我们也过在家人的生活,肯定也特别悲惨可怜。

  恶世眷恋故乡极艰难,当萌厌离之心趋深山,已知自境生长贪嗔念,尚且贪恋暂具之顺缘,何时趋往相宜寂地修,修乐法者师必慈摄受。”

  如果我们在末法时代贪恋故乡,从轮回中解脱是很困难的,所以当我们萌发一个出离心的时候,就一定立即前往寂静的深山。

  我们自己应该知道故乡实际上是贪心和嗔心念头的来源,而且如果我们贪执暂时的所谓顺缘而呆在家乡,自相续会彻底毁坏。

  所以,住在大城市里面的人随时都应该这样想:我什么时候前往一个适合我的寂静地方,喜欢修法的我什么时候有慈悲的上师来摄受。我们这里的很多人已经被慈悲的上师摄受,传授很多的教言,大家避开了喧嚣的城市,但是我们千万不要立即就返回自己的城市中去,不然生活的压力和痛苦可能也会导致自己非常后悔。

  加哲仁波切也云:“自之亲眷恭侍已割舍,当弃期盼他人侍奉念,故乡亲友受用皆弃抛,尚为求名之念所羁缚,如断镣铐反以绳索捆。”

  加哲仁波切的语言:我们对自己的亲戚、眷属和恭侍自己的人已经全部割舍、抛弃了,期盼侍者的念头也应该舍弃。因为与自己情同手足的好友和父母亲眷都已经抛舍,到了寂静地方如果不断除对侍者和眷属的贪心也是不行的。因此,既然故乡、亲友、受用全部都已抛弃,如果在寂静地方被名闻利养束缚的话,这个人就像已经斩断了镣铐,但是却被一根小小的绳索捆缚一样。

  意思就比如说有些出家人虽然将单位和家庭全部舍弃,到寂静的地方已经出家,却以出家的身份又带一些上师化缘,这就是大的镣铐虽然已经断除,但是仍被小的绳索捆住,二者实际也无有差别。不管捆着你的是用金子做的镣铐还是用绳子做的镣铐,反正是把你捆得紧紧的,没有利益,尤其是作为修行人,很多人会利用你的,这时候你自己也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因此,我们希望既然在座的人都已经抛弃自己的家庭而出家了,不应该为一些暂时的名闻利养奔波,自己有知足的生活用具好好地闻思修行。我看到这里很多人的行为还是很起信心,我都舍不得离开。我有时候心想:到其他地方会是自由自在,以前害怕上师不高兴,现在自己出去谁都不会阻止,但是看这里个别的修行人特别精进,不管守戒律还是闻思修行,心的状态非常不错,再次给他们传授佛法,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的。所以,看见有些如法的道友,不管怎样也舍不得离开,我们这里以后也应该是这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即使并非故乡,只要令自他烦恼有增无减,那么,不管是何地,都应毫不留情地抛弃,过着行踪游移、居所不定的生活。

  不管是寺院还是在其他地方,只要你的烦恼有增无减,就不要再思前想后,一定要舍离此地。但是过居无定所的生活,只有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才可以行持,所以《札嘎山法》中也讲了,有些人连佛法的基本基础都没有,然后认为自己应该到别的地方去,但是到其他地方去真正对你的修行有没有利益,修行有利益,不管你在哪一个上师那里都没有差别,但如果是对你的修行没有利益,整天漂泊流浪是不合理的。像米拉日巴那样的大成就者,行踪不定也是可以的,或者是我们这里的有些已经依止上师十几年或二十多年的堪布,过着这样居所不定的生活也应该只有对众生有利。去年法王也说过,我们这里有些大堪布、大活佛出去的时候劝别人行善放生,这些功德是一般的人难以想象和企及的,我也不敢阻止他们,他们这样做对众生有利,但是一些小小的人物不要学他们,青蛙不要学老虎,不然自己的修行可能会丧失。

  博朵瓦尊者也诚挚地教诲:“当以化缘维持生存,寡欲不为热恼围困,恰似日月逍遥自在,不拘一处浪迹天涯,友人施主莫长计议,颈项之肉勿与他人。”

  博朵瓦尊者重宣此意:我们应该以化缘来维持生计。过清贫寡欲的生活,不受烦恼的热恼围困。就像日月无有阻拦一样,不留驻于任何一个地方。对自己的朋友和施主不要有长期的约定和协商:“以后你作为我的施主,我下次也会来的,你的电话号码给我,可能明年、后年我会来的。”目的不一定是真正利益这个众生,看他有一些钱财而已,有一些利益便与他相约,以后作为自己的施主,作为自己的道友,这样不应该。这样就是将自己颈项上的肉给予了别人,不要把自己的脖子送到别人手里面,自己的命运应该自己掌握,如果在施主的手掌下,任何事情就都要听从施主的安排,因此,真正的修行人,自己的牵鼻绳不会交给别人,甚至也不要交给寺院。

  我们这里的有些堪布对寺院的关系也很平淡,自己的寺院如果经常束缚他,他也觉得不舒服,没有自由,自己的修行最好不要受任何人的约束,不管是家人、施主、寺院,自己颈项的肉不要交给别人,如果是别人拿着绳索,何时都会把你牵走。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已经将自己的脖颈交给了寺院里的人,有些人把自己的脖颈交到了施主手上,有些人把自己的脖颈交给家里的人,他们什么时候用绳索来拉你的时候,你就规规矩矩地买一张车票,开始向我请假:“听说我们寺庙里面出了一些事情,上师您老人家开许,我们寺院除了我以外没有住持。听说这个居士和那个居士之间发生了一个矛盾,我要去处理这件事情,那个施主对我恩德很大,我刚来的时候他供养给我五百块钱,他好可怜,我一定要下去帮助他。”这说明自己的脖颈已经交到别人手里了,失去了自主权。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自己应掌握自己,前面也讲了牵鼻绳的比喻。

  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应当坐只留下臀印,行仅印上足迹,除此之外,一无所留。

  真正的修行人,坐下来的时候只有臀部的印记,除此之外不会留下房屋等各种资具。行走的时候除了脚印以外也根本不会留下任何东西。很多人不是这样,做的都是些不如法的行为。

  昨天我题了“喇荣精舍”的词,在一个很适合修行的地方,他们一直要求我题词,我也题了,实际上这也是已经留下了除了臀印以外的另外一个印记。但是如果真正对众生有利,有些行为也不能以一般的规矩来约束,我题“喇荣精舍”的那个地方,几百个人住在那里都舒心惬意。我曾和诺巴堪布说:“这个地方周围没有嘈杂的城市,只有广阔无垠的大海,气候也很不错,可以修托嘎法门等等,大概两三公里以外的地方有一座城市,生活来源可以是那里,对修行人来讲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始终在这个环境中可能不现实,不管怎样我在那里圆满地完成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翻译工作,无垢光尊者在《大车疏》后面说此论已无误宣说显密基道果,有智者一定要精进地修持,所以这个完成《大车疏》的地方应该是有一点加持的地方。

  即使前往他方,也无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临行之时,将这样那样的琐碎物品托付他人,又再三吩咐务必将大包小包的物件装上驮子。如此大动干戈,实在于理不容。

  真正的修行人前往其他地方,没有任何顾虑。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在临行的时候,这个让别人看,那个让别人看,大大小小的东西非常多。古代是把物品驮在牦牛或者马匹上面,现在是装在车上,有些道友可能有一卡车的东西。

  与正法背道而驰的地方,也顷刻不能停顿。如果所呆之处令自己积攒罪业,就应毫不迟疑地扬长而去。背弃正法的处所若不逃离,必将贻害无穷,无有丝毫利益。

  如果在自己所呆的地方罪业越积越多,就不要有任何顾虑,在尽快的时间中离去。如果没有逃离与正法违背的地方,危害会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丝毫利益,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首先观察自相续极为重要。

  《月灯经》云:“于何恒时不执为我所,一切时日亦不耽执彼,犹如鳞角住于此世间,恰似清风游荡于虚空。”

  《月灯经》中说:在一切时候最好不要有我所的执著,譬如这是我的房屋、我的财产、我的施主等等。无论是人、财物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应该如同鳞角住于世间般无忧无虑,了无牵挂,因为它是特立独行的动物,不管在什么地方生活都没有牵挂,只自己过生活。我们作为修行人也应该这样,如同清风在虚空中荡漾般无有任何阻碍,作为修行人,自己创造条件,如果对众生无有利益,自己应该过清贫无有阻碍的生活,但如果对众生有利,孑然一身独居一处过清贫的生活也不合理。

  法王如意宝在…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