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P43

  ..续本文上一页一生当中一直行持弘法利生的事业,并没有一个人住在谁都看不见的寂静地方,否则这么多的弟子恐怕对佛法的信心和见解一点也是得不到的。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也不一定单独住在静地。

  希望在座的金刚道友,相续当中不被名闻利养束缚,虽然受到别人的诽谤,遇到弘法利生的困难,但是你仍然要精进地弘法,哪怕令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的功德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一定要弘法利生。

  《念住经》也云:“日中之前化缘胜,及至明日不忙奔,仅能果腹已称心,彼等方为比丘身。”

  《念住经》中的这段经文,泰国的僧人始终这样行持。在尚未过午的日中之前去化缘,化缘以后直至明日之前不用奔波。我在《泰国游记》里面也写了,清晨,很多施主来到十字路口,拿着各种丰盛的供品等待出家人,僧人鱼贯托钵到来以后,他们就开始供养,之后出家人把钵里面的东西拿回寺院,交给寺院里的一些居士,他们帮忙准备上午和中午的食物,过午不食,一直保持这样好的传统。以前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传统也是这样,我有时候很想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很多高僧大德的菩提心方面却不尽然,他们受持小乘佛法,用菩提心摄受众生方面不是特别强调。

  仅仅自己过活没有其他的牵挂,这些人是真正的比丘僧。

  也就是说,如果能像经中所言的那样行持,即使何处对正法有稍许危害,也有足够的能力立即弃绝而去。

  如果真正做到经中所说的那样,那么我们不管到哪里,只要修行不能增上,对佛法、对自相续中的教法和证法稍许有危害的话,最好不要在那里。

  奎怎旬呢哲云:“久居一地繁衍贪嗔因,亲眷众多增长偏袒执,蓄积众多断截身语善,何不漂泊游于生疏地?此乃肺腑之言当铭记。”

  如果恒长居住在一个地方,认识的人也比较多,贪嗔痴便很容易在自相续当中滋生起来。如果眷属众多就会增长偏袒心,有此人对我好。彼人对我不好的差别。如果积累的财产越来越多,就能够断尽自己身体和语言的善法,那么为什么我不漂泊在陌生的地方呢?到任何人都不认识的地方去多么好,这就是肺腑之言,一定要铭记!

  奎怎旬呢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不驻留在一个地方,也不要摄受眷属和积累很多财产,应该独自一人到陌生的地方去,像泰国、不丹或者是印度,如果这些地方去不了可以去拉萨。

  那天我们去了石渠后面的一个叫做丹塘的地方,就是以前华智仁波切造《莲苑歌舞》的神山。我当时想:如果以后到这里来,起码在两三年当中不识一人,在这里过清净的生活该多好。有一些特别好的山洞,如麦彭仁波切圆寂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没有认识的人,吃饭也没有什么问题,山脚下有一些餐厅,应该到这样的地方去。不然眷属很多,今天批评明天赞叹也很懊恼,财产多的话,自己身体和语言的善法都搞不上去,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大智者的肺腑之言,你应该牢记于心中,总有一天一定要逃脱,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

  “来往频繁后悔因,安住一处善行增。”

  这个教言,他又转变了语气。如果在外面游荡不增长善法,还是应该安住在一处讲经说法、闻思修行才有意义。

  这些话虽然是一个上师的教言,但是以下解释的时候也说我们要谨慎抉择:居住在一个地方,如果你的贪嗔痴越来越多就一定要离开,但是如果贪嗔痴并不增长,而且到外面去你的很多善法不能承办,你还是应该安住在一处,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说不能呆在一个地方,一定要离开,有些人说一定要住在一处,但是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些人在一个地方恐怕会增长贪嗔痴,离开才是上策,有些人始终来来去去结果却一无所获,甚至清净戒律也全部抛弃。

  这次我们学院当中回来的有些道友在这里安住的条件已经不具足了,不得不离开,来来往往成了后悔的因。如果安住在一个地方,就像我们学院的有些堪布、堪姆,安住一方将近十几年了,善法日夜增长。所以虽然是一个上师的教言,有些人来来往往变成后悔的因,不如安住好,有些人安住在一个地方贪嗔痴会增长,还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好,要自己选择。

  又云,“时常迁徙善遭霜冻。”

  经常跑来跑去的人,相续中的善法、戒律、慈心、悲心全部都会被冬天的霜或者是违缘的霜冻坏的。有些人出去以后不要说修持善法,甚至将以前的悲心和善心全部都已经毁坏,最终后悔而回的也有,有些人得精神病回来的也有,反正你的善法已被霜冻,这样不好。

  我们的希望:希望真正想学法、想闻思的人不要到其他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心里话。搞财色名利、世间八法的人不要呆在这里,住在这里经常扰乱上师和金刚道友的心没有多大意义,希望你们自己审慎选择,有两种路,你走哪一条?

  我经常说,有些人的戒律、善心、闻思修各方面很不错,如果跑来跑去,过了五六年以后,其余的金刚道友都已经精通了五部大论,但是你的相续空空如也。有些人认为在上师那里得一个灌顶,然后自己好好地修一修,你所谓得到的大威德和玛哈嘎拉的灌顶,修了半天也不一定用得上。

  因此,无论行走还是停留,衡量何者合宜的标准,就是应当观察善法是否增上,如此权衡之后,方可如理行事。

  这句话讲得非常清楚,不管怎么样,你停留还是离开,主要看你的善法是不是增长。如果善法增长,每天一堂课的功德在别的地方可能没有,如果没有,你还是住下来。如果在别的地方超越这些功德,听课没有多大功德,另外的地方真正有大功德,那你就可以离开。

  我们这里没有任何约束,其他的一些院校,可能进入时也很困难,从学校里出来还要办很多手续。在这里很简单,在管家那里签个字就可以了,但是关键是看你的善法能不能增长。每一个人应该是有智慧的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应该仔细观察。

  以后我们的闻思修行上面应该有一点压力,没有压力就像小孩没有老师一样,有压力每天的日子也过得快一点,不然整天都很痛苦,“哎!这个时间怎么过啊。”这样没有多大的意义。

  博朵瓦尊者云:“何为如意外境及伴侣?菩提妙心所摄之三学,居于何地增长即彼境,以何为伴递增即佳侣,否则即非胜境及良伴。”

  所谓的悦意外境,菩提心所摄受的三学能增长的地方就是好的环境。依靠什么样的朋友呢?能令你相续当中的菩提心所摄的三学越来越增长的人是好道友。

  意思就是说你在任何一个地方,菩提心所摄大乘三学如果能增上,对你来说这就是个好地方。如果你呆在寺院里,你的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能增上则说明这个寺院是修行的地方。依靠任何一个道友,你相续中菩提心所摄的戒定慧三学能增长,说明这是好道友、好上师。如果你相续中菩提心所摄的三学不能增长,反而退失,那么说明这个地方不是好地方,你所依止的道友和上师也不好。这个教言是很深的。

  有些人依止了上师和道友,在他的相续当中菩提心等善心越来越增上,这样不管别人说什么,你的上师和你所处的环境一定都很好,但有些人依止上师或者依止道友的过程中,自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三学不要说增长,反而追求名闻利养和财富、名声的心越来越增上,这说明上师和环境都不好,这一点自己好好地选择。

  又云:“犹如在火上添加柴草,无论遭受何等的痛苦与陷害,如果对正法不但没有伤害,反而成为修持正法推波助澜的助缘,像这样的环境就不必放弃。”

  这句颂词中“正法”的意思是指自相续中的正法,也可以说是教法和证法。我们所做的闻思修行可以说是教法,证法是指自相续中的信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等等。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危害,遭受什么样的痛苦,但是自相续中的信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等等没有受到丝毫损害,反而成为信心、悲心等推波助澜的助缘,这样的环境不能舍弃,这样的上师也不能放弃,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止。

  这以上《开启修心门扉》当中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看破今生已经讲完了。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出家,一定已经做到了看破今世,但是没有详细分析恐怕不行,词句上比较简单,但是意义上比较难,所有的人是不是要用每一句金刚语衡量自己、检点自己,这样对自己的行为和调伏自心有很大的帮助,否则我每天讲了这么多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虽然我们有些做得到,有些做不到,但首先从道理上知道以后,对自己以后的修行方向或者对调伏自心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看破今世品释终

  2004年1月29日 第二十四节课

  现在还是冬天,今年的冬天特别冷又是特别漫长,也许是我的感觉,本来学院也是遇到了这么大的不幸,可能对人的心情也有关系,感觉上冬天又一天比一天冷,没有终止。我也了解了一些金刚道友,大多数的金刚道友房子也不错、吃的也有、穿的也有,这些人不算过什么苦行,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但还有些人没有房子,有些虽然有一间破烂的房子,冷得和外面没有什么差别,再加上没有钱,吃的一般,穿的也特别薄,这样过冬很困难。不了解的时候,表面上看来大家都是僧团中的一员,没有什么差别,但实际上有个别人确实是生活得比较苦,一方面应该随喜他们的苦行精神,但另一方面如果人太苦了不一定呆得下去,所以你们有些吃穿乏少的人,如果不好意思通过扶贫的管家,就把贫困的状况写下来交给我,我来想办法,真的要给你买一间房子也有点困难,但是小的问题,两三个月中的吃穿会有一些办法的。这些人与家里没有联系,施主也没有,金刚道友也没有,今天到这里不行,明天到那里也不行,有些贫穷的人到哪里也不会有人看得惯。有些福报和福分的问题。本来不是新来的也有经济问题的话,也说一下。

  下面我们讲《开启修心门扉》,这是格鲁派的一部论典,在格鲁派所有的教法当中,首先要学《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在修学中最重要的一部论典,学习此论之前就要学习《开启修心门扉》,否则就不能…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