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生當中一直行持弘法利生的事業,並沒有一個人住在誰都看不見的寂靜地方,否則這麼多的弟子恐怕對佛法的信心和見解一點也是得不到的。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也不一定單獨住在靜地。
希望在座的金剛道友,相續當中不被名聞利養束縛,雖然受到別人的誹謗,遇到弘法利生的困難,但是你仍然要精進地弘法,哪怕令一個衆生的相續中種下一個善根的功德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一定要弘法利生。
《念住經》也雲:“日中之前化緣勝,及至明日不忙奔,僅能果腹已稱心,彼等方爲比丘身。”
《念住經》中的這段經文,泰國的僧人始終這樣行持。在尚未過午的日中之前去化緣,化緣以後直至明日之前不用奔波。我在《泰國遊記》裏面也寫了,清晨,很多施主來到十字路口,拿著各種豐盛的供品等待出家人,僧人魚貫托缽到來以後,他們就開始供養,之後出家人把缽裏面的東西拿回寺院,交給寺院裏的一些居士,他們幫忙准備上午和中午的食物,過午不食,一直保持這樣好的傳統。以前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傳統也是這樣,我有時候很想過這樣的生活。但是他們很多高僧大德的菩提心方面卻不盡然,他們受持小乘佛法,用菩提心攝受衆生方面不是特別強調。
僅僅自己過活沒有其他的牽挂,這些人是真正的比丘僧。
也就是說,如果能像經中所言的那樣行持,即使何處對正法有稍許危害,也有足夠的能力立即棄絕而去。
如果真正做到經中所說的那樣,那麼我們不管到哪裏,只要修行不能增上,對佛法、對自相續中的教法和證法稍許有危害的話,最好不要在那裏。
奎怎旬呢哲雲:“久居一地繁衍貪嗔因,親眷衆多增長偏袒執,蓄積衆多斷截身語善,何不漂泊遊于生疏地?此乃肺腑之言當銘記。”
如果恒長居住在一個地方,認識的人也比較多,貪嗔癡便很容易在自相續當中滋生起來。如果眷屬衆多就會增長偏袒心,有此人對我好。彼人對我不好的差別。如果積累的財産越來越多,就能夠斷盡自己身體和語言的善法,那麼爲什麼我不漂泊在陌生的地方呢?到任何人都不認識的地方去多麼好,這就是肺腑之言,一定要銘記!
奎怎旬呢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不駐留在一個地方,也不要攝受眷屬和積累很多財産,應該獨自一人到陌生的地方去,像泰國、不丹或者是印度,如果這些地方去不了可以去拉薩。
那天我們去了石渠後面的一個叫做丹塘的地方,就是以前華智仁波切造《蓮苑歌舞》的神山。我當時想:如果以後到這裏來,起碼在兩叁年當中不識一人,在這裏過清淨的生活該多好。有一些特別好的山洞,如麥彭仁波切圓寂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沒有認識的人,吃飯也沒有什麼問題,山腳下有一些餐廳,應該到這樣的地方去。不然眷屬很多,今天批評明天贊歎也很懊惱,財産多的話,自己身體和語言的善法都搞不上去,也不是很好。這就是大智者的肺腑之言,你應該牢記于心中,總有一天一定要逃脫,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
“來往頻繁後悔因,安住一處善行增。”
這個教言,他又轉變了語氣。如果在外面遊蕩不增長善法,還是應該安住在一處講經說法、聞思修行才有意義。
這些話雖然是一個上師的教言,但是以下解釋的時候也說我們要謹慎抉擇:居住在一個地方,如果你的貪嗔癡越來越多就一定要離開,但是如果貪嗔癡並不增長,而且到外面去你的很多善法不能承辦,你還是應該安住在一處,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說不能呆在一個地方,一定要離開,有些人說一定要住在一處,但是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有些人在一個地方恐怕會增長貪嗔癡,離開才是上策,有些人始終來來去去結果卻一無所獲,甚至清淨戒律也全部抛棄。
這次我們學院當中回來的有些道友在這裏安住的條件已經不具足了,不得不離開,來來往往成了後悔的因。如果安住在一個地方,就像我們學院的有些堪布、堪姆,安住一方將近十幾年了,善法日夜增長。所以雖然是一個上師的教言,有些人來來往往變成後悔的因,不如安住好,有些人安住在一個地方貪嗔癡會增長,還是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好,要自己選擇。
又雲,“時常遷徙善遭霜凍。”
經常跑來跑去的人,相續中的善法、戒律、慈心、悲心全部都會被冬天的霜或者是違緣的霜凍壞的。有些人出去以後不要說修持善法,甚至將以前的悲心和善心全部都已經毀壞,最終後悔而回的也有,有些人得精神病回來的也有,反正你的善法已被霜凍,這樣不好。
我們的希望:希望真正想學法、想聞思的人不要到其他的地方,這就是我的心裏話。搞財色名利、世間八法的人不要呆在這裏,住在這裏經常擾亂上師和金剛道友的心沒有多大意義,希望你們自己審慎選擇,有兩種路,你走哪一條?
我經常說,有些人的戒律、善心、聞思修各方面很不錯,如果跑來跑去,過了五六年以後,其余的金剛道友都已經精通了五部大論,但是你的相續空空如也。有些人認爲在上師那裏得一個灌頂,然後自己好好地修一修,你所謂得到的大威德和瑪哈嘎拉的灌頂,修了半天也不一定用得上。
因此,無論行走還是停留,衡量何者合宜的標准,就是應當觀察善法是否增上,如此權衡之後,方可如理行事。
這句話講得非常清楚,不管怎麼樣,你停留還是離開,主要看你的善法是不是增長。如果善法增長,每天一堂課的功德在別的地方可能沒有,如果沒有,你還是住下來。如果在別的地方超越這些功德,聽課沒有多大功德,另外的地方真正有大功德,那你就可以離開。
我們這裏沒有任何約束,其他的一些院校,可能進入時也很困難,從學校裏出來還要辦很多手續。在這裏很簡單,在管家那裏簽個字就可以了,但是關鍵是看你的善法能不能增長。每一個人應該是有智慧的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應該仔細觀察。
以後我們的聞思修行上面應該有一點壓力,沒有壓力就像小孩沒有老師一樣,有壓力每天的日子也過得快一點,不然整天都很痛苦,“哎!這個時間怎麼過啊。”這樣沒有多大的意義。
博朵瓦尊者雲:“何爲如意外境及伴侶?菩提妙心所攝之叁學,居于何地增長即彼境,以何爲伴遞增即佳侶,否則即非勝境及良伴。”
所謂的悅意外境,菩提心所攝受的叁學能增長的地方就是好的環境。依靠什麼樣的朋友呢?能令你相續當中的菩提心所攝的叁學越來越增長的人是好道友。
意思就是說你在任何一個地方,菩提心所攝大乘叁學如果能增上,對你來說這就是個好地方。如果你呆在寺院裏,你的戒定慧叁學的功德能增上則說明這個寺院是修行的地方。依靠任何一個道友,你相續中菩提心所攝的戒定慧叁學能增長,說明這是好道友、好上師。如果你相續中菩提心所攝的叁學不能增長,反而退失,那麼說明這個地方不是好地方,你所依止的道友和上師也不好。這個教言是很深的。
有些人依止了上師和道友,在他的相續當中菩提心等善心越來越增上,這樣不管別人說什麼,你的上師和你所處的環境一定都很好,但有些人依止上師或者依止道友的過程中,自相續當中的菩提心叁學不要說增長,反而追求名聞利養和財富、名聲的心越來越增上,這說明上師和環境都不好,這一點自己好好地選擇。
又雲:“猶如在火上添加柴草,無論遭受何等的痛苦與陷害,如果對正法不但沒有傷害,反而成爲修持正法推波助瀾的助緣,像這樣的環境就不必放棄。”
這句頌詞中“正法”的意思是指自相續中的正法,也可以說是教法和證法。我們所做的聞思修行可以說是教法,證法是指自相續中的信心、悲心、出離心、菩提心等等。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危害,遭受什麼樣的痛苦,但是自相續中的信心、悲心、出離心、菩提心等等沒有受到絲毫損害,反而成爲信心、悲心等推波助瀾的助緣,這樣的環境不能舍棄,這樣的上師也不能放棄,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止。
這以上《開啓修心門扉》當中第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看破今生已經講完了。很多人認爲自己已經出家,一定已經做到了看破今世,但是沒有詳細分析恐怕不行,詞句上比較簡單,但是意義上比較難,所有的人是不是要用每一句金剛語衡量自己、檢點自己,這樣對自己的行爲和調伏自心有很大的幫助,否則我每天講了這麼多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雖然我們有些做得到,有些做不到,但首先從道理上知道以後,對自己以後的修行方向或者對調伏自心方面應該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看破今世品釋終
2004年1月29日 第二十四節課
現在還是冬天,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又是特別漫長,也許是我的感覺,本來學院也是遇到了這麼大的不幸,可能對人的心情也有關系,感覺上冬天又一天比一天冷,沒有終止。我也了解了一些金剛道友,大多數的金剛道友房子也不錯、吃的也有、穿的也有,這些人不算過什麼苦行,尤其是像我這樣的人。但還有些人沒有房子,有些雖然有一間破爛的房子,冷得和外面沒有什麼差別,再加上沒有錢,吃的一般,穿的也特別薄,這樣過冬很困難。不了解的時候,表面上看來大家都是僧團中的一員,沒有什麼差別,但實際上有個別人確實是生活得比較苦,一方面應該隨喜他們的苦行精神,但另一方面如果人太苦了不一定呆得下去,所以你們有些吃穿乏少的人,如果不好意思通過扶貧的管家,就把貧困的狀況寫下來交給我,我來想辦法,真的要給你買一間房子也有點困難,但是小的問題,兩叁個月中的吃穿會有一些辦法的。這些人與家裏沒有聯系,施主也沒有,金剛道友也沒有,今天到這裏不行,明天到那裏也不行,有些貧窮的人到哪裏也不會有人看得慣。有些福報和福分的問題。本來不是新來的也有經濟問題的話,也說一下。
下面我們講《開啓修心門扉》,這是格魯派的一部論典,在格魯派所有的教法當中,首先要學《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在修學中最重要的一部論典,學習此論之前就要學習《開啓修心門扉》,否則就不能…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