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44

  ..續本文上一頁趨入菩提道次第的修學,格魯派有這種傳統。雖然格魯派和我們甯瑪巴的教派上是不相同的,實際上教義沒有什麼區別,因此,我們作爲修密宗大圓滿的人,也應該用這把鑰匙來開啓門扉。如果未學此法,修任何一個密宗的法門不一定能夠成功,因此,希望大家用此修心法門首先將自己以前世俗的念頭盡量斷除,如果完全斷除,不要說你們聽者,像我這樣的傳法者也是無法企及的。但是,我們首先要明了看破今世的功德和貪執今世的過患,如此一來,自心相續中的功德才會日趨增上。

  前不久我剛剛翻譯出的時候直到現在,我一直是欣喜若狂,可能以後我也會終生將這個法作爲自己最主要的老師來對待。在聞思《開啓修心門扉》的過程中,喜歡實修的道友對此法很有信心,可是還有一些道友對它的看法卻是截然相反的,在文字上、意義上認爲自己都能通達:“反正就是看破今世,出家人肯定都有看破今世的念頭了,所以這個法不太重要。”如果對你們來說“這個法不重要”的念頭已經生起,恐怕是不合理的。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舍棄家庭,出家修行,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學習佛法應該精益求精,但又不能偏廢一方,學習顯密教法首先打好一個穩固的基礎對我們來說是極爲關要的。

  《開啓修心門扉》共有十九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看破今世”已經講完了,這部論典中,看破今世和後面的無常觀講得比較廣,有些問題講得很略。今天我們開始講“棄離親友”,作爲修行人貪執親朋好友是修行中最大的一個違緣,我們從理論上破析親友和我們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親友在我們修學中的利害得失是怎樣?世人都認爲親友特別重要,但是對我來講“親友並不重要”的念頭,是正確還是一個錯誤?下面一一地加以分析。

  二 棄離親友

  無論居于何地,斷絕與親友的牽連也十分關要。

  無論你是居住在城市、寺院裏還是寂靜山林中,斬斷對親友的牽連是十分重要的。

  藏巴加惹雲:“如果對世間法感到索然沮喪,則是斬斷牽連的標志;

  藏巴加惹尊者也說過:如果我們對親友的關系、名聞利養感到興趣索然,甚至倍加反感,就說明這個人真正做到了斬斷牽連。從世俗的角度來說此人薄情寡義,將自家的子女、親友抛之腦後,孑然一身到寂靜處依止上師修學,對很多世俗人來說是百思不解的,但這是真正斷除牽連的標志。

  如果對世間法有感恩戴德之念,則是沈溺貪嗔泥沼的標志;

  如果從前某人在世間法上對我有恩德,認爲應該知恩圖報,或“此人是我的親人、彼人是我之怨敵”的念頭在相續中不斷湧現,那就說明這個人已經沈溺在貪心和嗔心的泥沼中了。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所提到的知恩圖報與此處的作爲修行人應該感恩戴德的說法有所不同,爲什麼這樣講呢?雖然作爲修行人應該知恩報恩,但是在世間法上的知恩報恩對我們來講不大重要,二者應該詳加分析:倘若一個修行人始終爲了報答別人的恩德而在世間做非法行,他終究沒有解脫的機會,會一直沈溺于貪嗔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如果明了世間瑣事皆爲迷亂,則是生出厭離的標志;

  在家人的所作所爲都是無有任何實義,皆是迷亂之因。譬如有些人這樣講:“工作有什麼意思,我整天忙于同一件事情有何意義?在家裏也是每日做著重複的事情,從一而終,一生中就這樣碌碌無爲虛耗此生,究竟有何意義呢?”認爲世間的所作所爲全部是虛假迷亂的,這說明在他的相續中已經産生了厭離心。正如有些人出家時就認爲親朋間的關系、世間的工作和積累財産這類的世間法無有絲毫實義,從來世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不如還是做些有益來世的事情。以這樣的想法爲因剃發出家,這是真正的出離心,所以出離心的基礎首先要知道世間的一切皆是迷亂的。

  如果認爲一切皆爲實有,則是善法油子的標志。”

  無論你是在家還是出家,如果你認爲親朋間的關系、積累財産等一切的所作所爲均是真實無僞的,這說明你是善法油子,或被稱爲佛教油子。什麼叫佛教油子呢?就像《大圓滿前行》中所講的,裹酥油的牛皮,雖然與酥油長相依伴,但它仍非常堅硬。同樣的道理,雖然這個人滋潤在佛法的甘露中,但此人的相續仍然極難調化,堅硬無比,所以稱這種人是佛法油子或善法油子。

  這裏也說明了如果我們對世間法的執著根深蒂固,那麼無論是所謂的高僧大德還是普通的僧人,如果知曉自己的親朋好友被別人欺負,便氣急敗壞地怨恨于心,“我”和“他”的執著特別重,這說明他對世間法仍然非常重視,沒有看破今生,也沒有斬斷親友的牽連。

  當然,雖然在行爲上棄離親友,心裏卻不能舍棄衆生,而應當對他們生慈悲心,但必須斷絕身體、受用的牽連。否則,修法就會一敗塗地。

  雖然行爲上你已經離開了父母和親友,但在內心中還是要對他們發悲心,但必須斷除身體和受用的牽連,如果你受用依靠他們,身體也深陷于家庭的牢籠之中,語言上也是經常互通音信。如此一來,自己始終束縛在網罟中插翅難逃,我們如果經常與世間人同流合汙,那麼短暫人生的修法不會成功。

  要斬斷牽連,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應允最好不過,即便他們百般加以阻撓,大發雷霆、大失所望、怨氣沖天,自己也不能退縮。

  如果父母真正開許是很好的,我們這裏有極個別人是這樣的,不但支持,甚至自己也陪著兒女去聽法,就是所謂的佛教家庭,這是最好不過。如果他們不但不開許而且百般加以阻撓,傷心失望。對于衆望所歸的你出家修學的決定,他們認爲是絕無僅有的損失,即使這樣你也不要隨順他們,你既然已經發心,就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應隨波逐流。

  很多出家人,開始時對父母、親友的說教並非言聽計從,但是到了寂靜山苦行幾天,便開始左右思量:“哎,這裏很苦,家裏還是比較溫暖的,還是回去吧。”與家人電話聯絡,原來那個不錯的修行人開始脆弱了、退縮了、回去了,不該這樣。作爲一個出家人,在他出家的曆程中定會現前很多違緣,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比如從曆代高僧的傳記來看,幾乎都受到世人的不解,世間人有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理解出家人是情有可原的,但無論怎樣,你還是應該選擇自己的路。

  自往昔的釋迦佛開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親友們的依依不舍、淚雨滂沱中抛下一切的,這是一種特定的緣起規律。

  往昔釋迦牟尼佛出家時,國王、王妃等家人都不開許,所有宮門全部已經關閉,但後來他想盡一切辦法,舍棄王位,然後到尼蓮禅河畔苦行六年,最後獲證佛果。

  那天有人對我說:“佛教與俗家的思想相差太遠,沒有慈悲心,抛棄家庭的人是不懂佛教的,我也是信佛教的,佛教以慈悲爲懷,在家人不同意的情況下出家,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樣開許,既不符合政策,也不符合佛教的教義。”于是我問他是否知道佛陀的公案,佛陀他自己出家的時候家人也是不同意的,家人不同意而出家非常符合佛教的教義,佛陀是在家人未曾同意的情況下出家的,而我們出家時一定要征求父母的開許,這是辦不到的事情,我跟他辯論。其實這也非常符合國家的政策,爲什麼這樣講呢?年滿18周歲的公民都有宗教信仰權,這是任何團體和個人無權幹涉的,有關法律中有專門的規定,所以說這既符合法律也符合釋迦牟尼佛的傳統。

  自從釋迦牟尼佛出家以來,我們在出家的過程中雖然是違緣重重,但如果是一個真正如理如法的出家人,今生來世的後果都是可喜的。如同從前弘一大師出家一樣,家人如果一直不能理解、依依不舍,一聽到孩子出家的消息,父親從這邊倒下去,母親從那邊倒下去,倒下去就倒下去,好好爲他們祈禱回向就好,反正人總有一死。

  加哲仁波切也說:“親友等以愛心相敦促:操持今生圓滿當勤苦。本欲利益反成損害行,彼即逐今生利之愚夫。

  加哲仁波切也曾這樣說過:親友們在所謂愛心的驅使下勸阻、敦促你:“你一定要爲今生的圓滿而苦心經營。”他們還會絞盡腦汁、竭盡全力地給你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合適人選爲你組合家庭,且奉勸你將一生的精力都用于家庭、工作和生活等瑣事中來。他們本想幫助利益你,但卻反其道而行,成爲損害之因。華智仁波切說:“從一方面講,父母愚笨至極,因其令孩子行殺生、成家等非法行,以此角度來講無有恩德。”因此,他們是追逐今世利益的愚夫,這些人的好言相勸,表面上非常有道理,實際上是要你做壞事,沒有真正的利益。

  爲解脫故當看破今生,精進修習深廣之妙道,爲彼勝義今生皆放棄,前往靜處勤修極關要。

  爲了解脫的緣故應該看破今生,精進地修持甚深的妙法,比如無上密法和看破今生的法門,爲了獲得這些法的深廣奧義必須要看破,如果沒有看破今世,甚深的境界恐怕難以企及。因此,當我們的相續中生起看破今世的想法、因出離心而生起出家的念頭、對上師叁寶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知道輪回是苦想要依止上師的時候,你應當知曉在龐大、無盡的輪回中,這種念頭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應當倍加珍惜。如《入菩薩行論》中雲:“猶如閃電極明亮。”如果遇到有緣的衆生,應盡其所能的將這些善法轉告給他們,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爲了獲得如此甚深的奧義一定要抛下今生的一切,前往寂靜山離群索居,精進修持佛法至關重要,因爲糾纏于世俗親友間毫無意義。

  富貴之時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卻逃逸。兒子尚會弑殺親生父,至愛親眷何者可賴依?

  “富貴之時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卻逃逸。”這是一個對偶句,以前教我的有一個劉老師,他講課時一遇到對偶句或者是排比句就好像遇到如意寶一樣,很多人過年的時候請他寫過年用的吉祥語……

  富貴的時候即便你匿影藏形,逃遁在外,仍有人緊隨其後、卑躬屈膝,是因爲你有財富,所以無論你怎樣藏匿,他們還是窮追不舍。當你萎靡頹廢、衰落敗壞的時候,投靠這些親朋好友,他們就會倉皇逃逸,不難看出世間人的趨炎附勢。

  我剛來的時候沒…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