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45

  ..續本文上一頁有房子,上師借給我一個小小的土坯房子,我的親朋好友全部反對我,我回去的時候他們都不理不睬、冷眼相待,後來我稍有財産的時候,他們又開始攀緣做客。“我是你父親的什麼,母親的什麼,我們是親戚,只不過你現在看不起我們……”所以,所謂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均是虛假的,他們要看情況來親近你。

  也有爲了財産和名聲殺父的情形,父子之間如若實有的親戚關系存在是不應該互相殺害的,我們依靠這些親朋又有什麼益處呢?沒有一點利益。

  當面喜笑顔開和氣狀,背後種種惡語相中傷。利濟反以損害相回報,凡愚伴侶縱親定相欺。

  還有當面笑逐顔開,以和氣狀前來供養,或者美言贊歎,但卻背後使壞,背地裏用種種的惡語來中傷你。

  你幫助利益他,他反而以怨報德,加害于你,所以凡夫愚笨的親友,縱然再親密無間,實際上一定會欺惑你,因此無有任何利益。

  盛時媚笑阿谀且谄曲,權施巧計令自財物離;頹時颦蹙爭鬥無毫利,護養親友悉皆爲魯迷。

  當你興盛時,對方便顯示出一種歡喜獻媚的姿態來,想盡一切辦法將你的財産具爲己有。當你衰敗時,他們也是愁眉苦臉,颦蹙爭鬥,無有意義。扶親嗔怨者就是魯莽執迷的愚笨之人,衰敗時誰也看不起你,興盛時沒有不對你好的,所以所謂的親友關系都是虛假的。

  衆親興盛聯合摧他衆,各自分離內部起貪嗔。緊要關頭弟兄相殘殺,親友能成利樂實罕稀﹗”

  親友們興盛時會聯合起來傷害其他衆生,他們內部也會産生無盡的矛盾和貪嗔之因。

  最關要的時候,兄弟父子間也互相殘殺,所以,親友之間若能達成互相利樂的情形是稀有罕見的。但我們每一個人從無始劫至現在都存在此類習氣,比如我的親友來了,我就一定會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盡其所能地關照他,而其他人與我無有任何關系。但這種執著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看清。從前噶當派的高僧大德修行很好,對親友的執著非常淡薄,這樣的話修行不會受到違緣。我們很多人修行的違緣就是來源于沒有抛棄故鄉和舍棄親友。

  喀 巴也殷重地告誡弟子:“此生父子及子孫,親屬黨羽皆如同,萍水相逢之過客,心中當無牽挂意。”

  喀 巴也曾語重心長地對他的弟子說:今生的兒子、父親、子孫,還有親屬、黨羽(手下的人)就如同萍水相逢的過客一般。什麼是萍水相逢呢?浮萍漂泊在水上,即便偶爾接觸,也很快會分離,在河岸邊仔細觀察,萍水相逢的道理就會清楚。我們親友之間的關系實際上與這個比喻全無差別。你暫時的家庭就像匆匆的過客在路上偶然相遇,想要相聚終生是辦不到的。帕單巴尊者也這樣說過:“親人猶如集市中過客,望莫惡語相傷當熱瓦。”《大圓滿前行》中也曾引用過這個教證。所以對于萍水相逢之過客一般的親朋好友,心裏最好不要牽挂,如果一直對父母和子女牽腸挂肚,修行根本不會成功。

  以前噶當派的修行人,看待自家的親朋好友與其他衆生並無差別,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平等的。比如自己的母親和山外面的一只山羊,他們會平等對待,無有差異。但我們並不是這樣吧?看到山羊和牦牛的時候,我們會認爲這只是一般的衆生,再可憐也無所謂的,看到母親就會喜形于色,出去迎接。這是悲心沒有修好的緣故。我們對待每一個衆生,只要他快樂,我們也應該非常歡喜,這才說明我們的慈悲心修得不錯。

  昨天我到醫院去,一些道友從上午十一點爲別人看病,晚上六點鍾才吃中午飯,我對他們說:“你們很累,很感謝!”有一個道友說:“只要對他們有一點利益,我們累一點也沒有關系。”我就特別歡喜,我們講了大乘佛法,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這樣的一種崇高的精神,如果是這樣,那麼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對世界和平、人民團結也是有利無弊的;從佛法的角度來講,自相續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很容易生起。無論是不是我們的親人,“凡是有生命的衆生能夠得到一點快樂,我們再苦也不要緊”的念頭在心中生起,就是很可貴的。所以,如果能做到對所有的衆生與自己的父母平等相待,就是我們大乘菩薩應做的行爲。

  熱比旺修也雲:“欲妙恰似真仇敵,親屬宛若羁縛繩,驕蠻猶如魔盤踞,切莫貪婪嘉麻瓦。”

  同樣,熱比旺修尊者也有類似的開示:世間的色聲香味等欲妙與仇敵沒有什麼差別,錦衣玉食就像仇敵一般。親戚眷屬與捆綁你的繩索別無二致。傲慢心就如同你的心裏盤踞著魔王,驕慢的人看不到別人的功德和自相續中的過失,所以我們常說:“傲慢的山坡上流不住功德水。”很多驕慢的人認爲自己無有驕慢心,但實際上很多人心裏盤踞著這樣的魔。

  基 巴曾講過一段精辟的教言:“依靠故鄉長貪嗔,具厭士當速動身;

  依靠故鄉,增長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等一切煩惱,具有厭離心的人定要快速起身,不要留在故鄉。如果你回去探望父母,應速去速回。

  我們這裏有一個道友回去吃一頓飯後就要回來,他叁年都沒有回家,所以家人很不理解。但是他卻說:“反正我看了就可以了,故鄉如同毒蛇一般,不能長久駐留,所以我吃了一頓飯就回來了。”世間人都認爲我們這些有出離心之人的言行舉止怪模怪樣,而真正有出離心和厭離心的人看世間人之所作所爲也都是顛顛倒倒,互相都判斷爲是精神病。

  依靠親友萌憂情,修士情意當寡輕;

  依靠親友會産生內心不悅的情感,所以所有的修行人對情意應該寡輕。

  從前有一個人到寺院裏去看一個出家修行人,修行人明知而不欲相見,這個人後來心生嗔恨,回想昔日之好,覺得這個出家人現在是不是有精神問題了呢?但是真正依靠這些親友,會産生不計其數的痛苦,因此 “寡輕”很重要。

  依靠財物貯積生,具離心士當灑脫;

  依靠財産還是會産生貯積的煩惱,具厭離心之士不該如此,應該灑脫,應該無有牽挂,遠離財産的牽纏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依靠甘馐衍貪婪,斷欲之士當苦行。

  依靠甘美的飲食會增長自己的貪婪之心,現在很多人過年的時候喜歡吃火鍋,爲一時的口腹之欲而殺害很多衆生,增長貪心,想要斷除欲妙的人一定要斷除這些苦行。

  不得餍足此親友,愈護需護者愈衆。

  對于這些親友,即便你整天幫助他,他都毫不厭足,越來越保護他們,他們就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保護,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

  斬斷深情方妙勝,此即忠言務镂心。”

  斬斷親情,首先他們不會理解,到後來他們把你當作已故的人,就不會管你了。米拉日巴尊者也說過,首先他們會痛不欲生,到後來,雖然你這個人是活著的,但在他們的心目中,會將你看成死人一般,再也不管了,所以無牽無挂的修行人是很快樂的。

  有些修行人,首先無牽無挂,與家裏沒有聯系,但光是依靠八十元錢生活也有一點困難,還是去打電話,看哥哥不能寄的話,其他的人能不能寄一點錢,不然也有一點痛苦是吧?

  基 巴尊者意味深長地說:這些是我的肺腑之言,你務必要銘刻于心。一言以蔽之,這裏的意思是說,作爲修行人,親友有很大的危害性。

  巴 瓦也雲:“親友本無親疏分,旺時察言又觀色,貧困潦倒卻相輕,勢卑不見勢盛趨,濁時親朋割舍難。”

  巴 瓦尊者也對此問題做過抉擇:與親友之間本無親近和疏遠的差別,當你興旺的時候他們也是察言觀色;當你貧困潦倒之時,他們也會淩辱、輕視你;當你勢力卑微的時候,他們不會理睬你,倘若你財富圓滿,勢力強大,他們一定會來探望你。

  我們給有些生病的修行人的家人打電話,他們都說:“我們不想管,這樣的人不好管。”我當時心裏想,如果他有錢有勢,他們肯定來看望的。還有一個病人的家屬稍微好一點,我們把他送到成都,打電話給他家裏人,請他們來接,他們說:“畢竟他是我們家裏的人,雖然家裏的錢不多,但是我們依然會把他接回來養病。”有一些人稍微好一點,但有些人當別人卑微的時候不會去接近的。

  所以作爲修行人來講,濁世的親朋雖然難以割舍,仍要遠離親友,只有這樣,我們的修行才會成功。

  因此,這裏表面上似乎在講親友間的關系,但是作爲修行人,對此修法如果能真正如理的去修持,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便會有很大的助益。

  第二棄離親友品釋終

  2004年1月30日 第25節課

  叁 抛卻眷仆

  應當抛卻對眷仆以及徒衆等等的貪戀。正如《入行論》所雲:“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應該舍棄眷屬、仆從和攝受徒弟的念頭。有些人沒有絲毫大小乘的境界,卻想方設法要攝受很多弟子,然後在這些弟衆面前顯示自己的威望,這樣處心積慮並不合乎道理。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要攝受弟子,自己必須有一些證悟的境界,否則不一定能饒益衆生,因此,首先應該到寂靜地精進修持,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證悟的功德之時,才另當別論。

  《入行論》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是什麼身份的有情,如果貪執就一定會障礙空性的智慧,也就是說最初沒有精進修持,不想獲取證悟空性的智慧,而去做什麼呢?就是去攝受弟子。倘若一開始就這樣做,不但不能證悟空性,連自相續中的厭離心也會失毀無余,最終今生來世都會感受極大的苦楚。

  如果你一心一意地將所有的心思用于這些人身上,即生就已經是虛度光陰了。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觀察自相續,如果自相續中真的有一些不可逆轉的功德才可擔當攝受眷屬之任。爲什麼不能攝受眷屬呢?一般來說,一個沒有威望和能力的上師想要攝受濁世的凡夫,是很難成辦的,這些人很難交往。

  “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

  與此類凡夫人交往,一刹那變成了密友,又轉瞬間可以變成仇敵。譬如今天看某人慈眉善目,從各方面觀察似乎與菩薩無有差別,但沒有一刹那的時間,就變成了魔女、…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