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房子,上师借给我一个小小的土坯房子,我的亲朋好友全部反对我,我回去的时候他们都不理不睬、冷眼相待,后来我稍有财产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攀缘做客。“我是你父亲的什么,母亲的什么,我们是亲戚,只不过你现在看不起我们……”所以,所谓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均是虚假的,他们要看情况来亲近你。
也有为了财产和名声杀父的情形,父子之间如若实有的亲戚关系存在是不应该互相杀害的,我们依靠这些亲朋又有什么益处呢?没有一点利益。
当面喜笑颜开和气状,背后种种恶语相中伤。利济反以损害相回报,凡愚伴侣纵亲定相欺。
还有当面笑逐颜开,以和气状前来供养,或者美言赞叹,但却背后使坏,背地里用种种的恶语来中伤你。
你帮助利益他,他反而以怨报德,加害于你,所以凡夫愚笨的亲友,纵然再亲密无间,实际上一定会欺惑你,因此无有任何利益。
盛时媚笑阿谀且谄曲,权施巧计令自财物离;颓时颦蹙争斗无毫利,护养亲友悉皆为鲁迷。
当你兴盛时,对方便显示出一种欢喜献媚的姿态来,想尽一切办法将你的财产具为己有。当你衰败时,他们也是愁眉苦脸,颦蹙争斗,无有意义。扶亲嗔怨者就是鲁莽执迷的愚笨之人,衰败时谁也看不起你,兴盛时没有不对你好的,所以所谓的亲友关系都是虚假的。
众亲兴盛联合摧他众,各自分离内部起贪嗔。紧要关头弟兄相残杀,亲友能成利乐实罕稀﹗”
亲友们兴盛时会联合起来伤害其他众生,他们内部也会产生无尽的矛盾和贪嗔之因。
最关要的时候,兄弟父子间也互相残杀,所以,亲友之间若能达成互相利乐的情形是稀有罕见的。但我们每一个人从无始劫至现在都存在此类习气,比如我的亲友来了,我就一定会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尽其所能地关照他,而其他人与我无有任何关系。但这种执著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看清。从前噶当派的高僧大德修行很好,对亲友的执著非常淡薄,这样的话修行不会受到违缘。我们很多人修行的违缘就是来源于没有抛弃故乡和舍弃亲友。
喀 巴也殷重地告诫弟子:“此生父子及子孙,亲属党羽皆如同,萍水相逢之过客,心中当无牵挂意。”
喀 巴也曾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弟子说:今生的儿子、父亲、子孙,还有亲属、党羽(手下的人)就如同萍水相逢的过客一般。什么是萍水相逢呢?浮萍漂泊在水上,即便偶尔接触,也很快会分离,在河岸边仔细观察,萍水相逢的道理就会清楚。我们亲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与这个比喻全无差别。你暂时的家庭就像匆匆的过客在路上偶然相遇,想要相聚终生是办不到的。帕单巴尊者也这样说过:“亲人犹如集市中过客,望莫恶语相伤当热瓦。”《大圆满前行》中也曾引用过这个教证。所以对于萍水相逢之过客一般的亲朋好友,心里最好不要牵挂,如果一直对父母和子女牵肠挂肚,修行根本不会成功。
以前噶当派的修行人,看待自家的亲朋好友与其他众生并无差别,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平等的。比如自己的母亲和山外面的一只山羊,他们会平等对待,无有差异。但我们并不是这样吧?看到山羊和牦牛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只是一般的众生,再可怜也无所谓的,看到母亲就会喜形于色,出去迎接。这是悲心没有修好的缘故。我们对待每一个众生,只要他快乐,我们也应该非常欢喜,这才说明我们的慈悲心修得不错。
昨天我到医院去,一些道友从上午十一点为别人看病,晚上六点钟才吃中午饭,我对他们说:“你们很累,很感谢!”有一个道友说:“只要对他们有一点利益,我们累一点也没有关系。”我就特别欢喜,我们讲了大乘佛法,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如果是这样,那么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对世界和平、人民团结也是有利无弊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自相续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很容易生起。无论是不是我们的亲人,“凡是有生命的众生能够得到一点快乐,我们再苦也不要紧”的念头在心中生起,就是很可贵的。所以,如果能做到对所有的众生与自己的父母平等相待,就是我们大乘菩萨应做的行为。
热比旺修也云:“欲妙恰似真仇敌,亲属宛若羁缚绳,骄蛮犹如魔盘踞,切莫贪婪嘉麻瓦。”
同样,热比旺修尊者也有类似的开示:世间的色声香味等欲妙与仇敌没有什么差别,锦衣玉食就像仇敌一般。亲戚眷属与捆绑你的绳索别无二致。傲慢心就如同你的心里盘踞着魔王,骄慢的人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相续中的过失,所以我们常说:“傲慢的山坡上流不住功德水。”很多骄慢的人认为自己无有骄慢心,但实际上很多人心里盘踞着这样的魔。
基 巴曾讲过一段精辟的教言:“依靠故乡长贪嗔,具厌士当速动身;
依靠故乡,增长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等一切烦恼,具有厌离心的人定要快速起身,不要留在故乡。如果你回去探望父母,应速去速回。
我们这里有一个道友回去吃一顿饭后就要回来,他三年都没有回家,所以家人很不理解。但是他却说:“反正我看了就可以了,故乡如同毒蛇一般,不能长久驻留,所以我吃了一顿饭就回来了。”世间人都认为我们这些有出离心之人的言行举止怪模怪样,而真正有出离心和厌离心的人看世间人之所作所为也都是颠颠倒倒,互相都判断为是精神病。
依靠亲友萌忧情,修士情意当寡轻;
依靠亲友会产生内心不悦的情感,所以所有的修行人对情意应该寡轻。
从前有一个人到寺院里去看一个出家修行人,修行人明知而不欲相见,这个人后来心生嗔恨,回想昔日之好,觉得这个出家人现在是不是有精神问题了呢?但是真正依靠这些亲友,会产生不计其数的痛苦,因此 “寡轻”很重要。
依靠财物贮积生,具离心士当洒脱;
依靠财产还是会产生贮积的烦恼,具厌离心之士不该如此,应该洒脱,应该无有牵挂,远离财产的牵缠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依靠甘馐衍贪婪,断欲之士当苦行。
依靠甘美的饮食会增长自己的贪婪之心,现在很多人过年的时候喜欢吃火锅,为一时的口腹之欲而杀害很多众生,增长贪心,想要断除欲妙的人一定要断除这些苦行。
不得餍足此亲友,愈护需护者愈众。
对于这些亲友,即便你整天帮助他,他都毫不厌足,越来越保护他们,他们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保护,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斩断深情方妙胜,此即忠言务镂心。”
斩断亲情,首先他们不会理解,到后来他们把你当作已故的人,就不会管你了。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首先他们会痛不欲生,到后来,虽然你这个人是活着的,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会将你看成死人一般,再也不管了,所以无牵无挂的修行人是很快乐的。
有些修行人,首先无牵无挂,与家里没有联系,但光是依靠八十元钱生活也有一点困难,还是去打电话,看哥哥不能寄的话,其他的人能不能寄一点钱,不然也有一点痛苦是吧?
基 巴尊者意味深长地说:这些是我的肺腑之言,你务必要铭刻于心。一言以蔽之,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修行人,亲友有很大的危害性。
巴 瓦也云:“亲友本无亲疏分,旺时察言又观色,贫困潦倒却相轻,势卑不见势盛趋,浊时亲朋割舍难。”
巴 瓦尊者也对此问题做过抉择:与亲友之间本无亲近和疏远的差别,当你兴旺的时候他们也是察言观色;当你贫困潦倒之时,他们也会凌辱、轻视你;当你势力卑微的时候,他们不会理睬你,倘若你财富圆满,势力强大,他们一定会来探望你。
我们给有些生病的修行人的家人打电话,他们都说:“我们不想管,这样的人不好管。”我当时心里想,如果他有钱有势,他们肯定来看望的。还有一个病人的家属稍微好一点,我们把他送到成都,打电话给他家里人,请他们来接,他们说:“毕竟他是我们家里的人,虽然家里的钱不多,但是我们依然会把他接回来养病。”有一些人稍微好一点,但有些人当别人卑微的时候不会去接近的。
所以作为修行人来讲,浊世的亲朋虽然难以割舍,仍要远离亲友,只有这样,我们的修行才会成功。
因此,这里表面上似乎在讲亲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修行人,对此修法如果能真正如理的去修持,在我们修行的道路上便会有很大的助益。
第二弃离亲友品释终
2004年1月30日 第25节课
三 抛却眷仆
应当抛却对眷仆以及徒众等等的贪恋。正如《入行论》所云:“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应该舍弃眷属、仆从和摄受徒弟的念头。有些人没有丝毫大小乘的境界,却想方设法要摄受很多弟子,然后在这些弟众面前显示自己的威望,这样处心积虑并不合乎道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要摄受弟子,自己必须有一些证悟的境界,否则不一定能饶益众生,因此,首先应该到寂静地精进修持,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证悟的功德之时,才另当别论。
《入行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有情,如果贪执就一定会障碍空性的智慧,也就是说最初没有精进修持,不想获取证悟空性的智慧,而去做什么呢?就是去摄受弟子。倘若一开始就这样做,不但不能证悟空性,连自相续中的厌离心也会失毁无余,最终今生来世都会感受极大的苦楚。
如果你一心一意地将所有的心思用于这些人身上,即生就已经是虚度光阴了。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观察自相续,如果自相续中真的有一些不可逆转的功德才可担当摄受眷属之任。为什么不能摄受眷属呢?一般来说,一个没有威望和能力的上师想要摄受浊世的凡夫,是很难成办的,这些人很难交往。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与此类凡夫人交往,一刹那变成了密友,又转瞬间可以变成仇敌。譬如今天看某人慈眉善目,从各方面观察似乎与菩萨无有差别,但没有一刹那的时间,就变成了魔女、…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