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醍醐▪P22

  ..续本文上一页过人之处。

  大家在坚守誓言时,首先不要轻易承诺,假如一会儿承诺这个,一会儿承诺那个,结果一无所成,这样不太好。承诺之前先应通过智慧来详细观察,如果实在办不了,即便是上师吩咐你,你也不要承诺。一旦承诺下来,就千万不要改来改去,否则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在别人看来,你也是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如果一个人在我面前说得非常好,说等政策开放之后,要如何对社会做贡献,自己能做很多很多事情。过段时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做的并不像讲的那样漂亮。再过一段时间,又找种种借口说不适合干这个,一定要去做别的事情。这样以后,他在我的心目中彻底失去了人格。不仅仅是我,其他人也会这样认为的。所以在互相交流时,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不仅世间中需要,包括我们佛教团体中,也是非常需要的。

  我这次宣讲《二规教言论》,主要是看到外面很多居士,稳重、誓言坚定、正直等每一个功德都不太多,虽然也有个别智者具足,但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欠缺。若能拥有这些世间美德,修任何一个法都很容易成就。好的人格犹如良田,在其上耕耘的话,只要播下种子就容易开花结果。如果你人格的基础没有打好,那我给你讲《入行论》、大圆满的前行正行,但因为你不稳重、誓言不坚定、没有惭愧心、不正直,讲了多少法也没有用,完全成了耳边风。

  这里的文字并不是很多,前面的“正直”也只有八个颂词,后面几个功德也是一笔带过,但每个内容都非常殊胜。尽管我用言语不容易表达出来,可是你们不要听过就算了,应该把里面的内容再三串习思维。这样到了一定时候,本论中关于做人的道理,并不是课本上的一种教条,而是会深深地刻在你的心中。所以,每一个颂词的教言,我们应经常观察自己具不具足,别人需不需要这样?假如这方面思维得非常圆满,很多人的修行肯定会有很大进步。

  《二规教言论》的教言相当殊胜,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发挥很多,但大概意思讲明白的话,有智慧的人会自己分析,慢慢地串习。非常希望你们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以后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学习本论,用其中的道理来衡量自己、观察自己、监督自己,无论你行持世间法、出世间法,只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

  七、知恩图报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

  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不论是生活工作上,还是修学佛法上,如果有人对自己有恩,则应将之铭记于心,因缘成熟时,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要竭力报答。噶当派修菩提心的窍诀中,也强调了对众生应观作母亲来知恩、报恩,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只要对自己有恩德,就要想方设法地报答他,若能如此,表明你已进入了高尚者的行为之门。

  我们在学佛的时候,若有人引导自己皈依佛门,那他的恩德非常大,心里始终要想着。

  甚至世间的一些恩德,自己也不能忘记。我以前读小学、中学时,很多老师给我传授过知识,现在每次看见这些老师,我都觉得非常感谢。当然,入了佛门,尤其是趋入大乘佛法以后,不要说宣讲大乘佛法的法师,哪怕有一个偈颂的法恩,自己也应该永远记在心里,若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那是忘恩负义的人。

  别人帮一件小小的事情,尚且应记在心间,那在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这份感恩之情就更不用说了。当初我刚来学院时,先是借了一间房子,后来主人来了,马上要搬出去。当时是冬天,根本借不到地方住,最后好不容易有人借我一间房子。现在将近二十多年了,我一直忘不了那个人的恩德,可能是当时感触比较深吧。现在虽然有人对我的恩德更大,但是也有忘了的情况。

  前段时间,有些刚来的道友借不到房子,特别痛苦。当时我就想:以我现在的能力,在学院中给自己借个木头房子,一点困难都没有,但我当年刚来时,确实非常困难,只有一个人肯帮我。当然,我不是说我现在能力很大,只是说有些道友刚来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连个破房子也借不到,但也许再过二三十年,他们在弘法利生方面有一些能力也不知道。

  所以,不管看见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众生,我们都要尽量帮助。当然,帮助的时候不能想:“我今天帮了他,他以后应该报答我。”若为了这个目的而帮人,那他不报恩就会非常生气,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帮人应该无有任何条件,自己受过别人帮助的话,要尽量了知恩德、报答恩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

  故除一切圣者外,谁愿于他作害利。

  有些人根本不辨谁在帮他、谁在害他,亲怨利害一点也不分明,而且从来没有报答恩德的念头。这并不是他的境界高,亲怨完全平等,就像大圆满到了一定境界时,如盗贼入空屋一样无利无害,而是他的人格太差了,如同石头一样,对别人的赞叹、诽谤没有感觉。这种人不具备人的法相,除了圣者会怜悯他以外,有谁愿意于他做害利之事呢?

  无论你的证悟境界再怎么高,为人处世也要懂得世间规律,明白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当然,按照大乘菩提心的原则,对坏人不能以牙还牙,进行报仇,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谁给自己制造违缘,谁给自己带来帮助,这些利害关系一定要分清楚。否则什么都不知道,整天糊里糊涂地过生活,这样的话,一两次可能有人帮你,但时间长了,谁也不愿意再理你了。

  我有时候想:麦彭仁波切的性格,跟法王如意宝完全相同,尤其在处理事情、对待人际关系时,一方面不违背大乘菩萨的原则,另一方面,非常具足世间人的勇气、正气。古人确实是这样,但现在一代不如一代了,人们看的也多、做的也多、想的也多,成日随波逐流,忠厚品德基本上荡然无存。所以,我非常赞叹一些古代传统,过去的人讲义气、讲正气,但现在的很多人,心已经成了一种糟粕,所以,大家必须要以这些教言来调整自己。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

  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颠倒饶益和损害的人,名义上为人,但实则为鬼。他们对帮自己的人怒目相视、百般陷害,而对害自己的人,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当然,如果他的菩提心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达到了亲怨平等的境界,那倒是可以,但很多人绝不是这样。这种利害颠倒的人,表面上长相是人,名称也叫人,但实际上是恶魔,如果我们行为上随顺他,今生来世的一切善德都会摧毁,故而没有任何人愿意见到他。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关在监狱里的盗贼,在受到生命危险时,一个尉官可怜他,通过各种方式把他放了,盗贼临走时说:“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报答你。”数年后,尉官任满,路经一县,听说县官的姓名与跑掉的盗贼相同,去拜访,果然是那个人。县官感恩他,以欢喜心来招待他,但县官的妻子私下说:“这事泄露出去就麻烦了,因缘已经成熟,何不抓住时机把他杀掉?”县官沉默了很久,回答道:“你说得对。”

  尉官恰好在隔壁听到这话,急忙叫上仆人逃跑。跑了五十多里路后,晚上在村店投宿,流着泪告诉仆人真相。正在此时,突然有人持刀出来,说:“县官派我来杀你,但听到你说的话,才知道县官忘恩负义。”于是飘然而去。半夜时,忽听有人喊道:“我已取县官的人头,来为你报仇。”尉官叫人点火一看,果然没错,但那个人已不知去向。

  所以,忘恩负义的人迟早都会遭殃,佛教中也经常强调,做人千万不能利害颠倒,否则对今生来世都不会有好处。麦彭仁波切在此也讲了,这种人根本不是人,而是特别可怕的魔鬼。大家最好不要变成这样,看见别人利害颠倒时,也要尽量地帮助他。

  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

  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

  具有智慧和大悲、品性正直的人,即便得到别人很微小的饶益,也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若有如是之报恩美德,那么稳重、妙慧、不放逸、具惭愧等其他功德也会自然出现。

  《萨迦格言》中有一个柑子果的故事:过去有位国王到野外去,马因受惊而漂游于荒野。正在饥渴难耐之际,有一个人路过那里,将自己仅有的两颗柑子果分出一颗让与国王充饥。国王回宫后,对此人大加赏赐,待他如同王子一般。

  世间上这种现象也比较多。原来我们那边有个人叫玛森,大概是19世纪的人,他天天到森林里打猎。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人,整天帮人打工,来养活家里的十几个小孩,特别可怜。他对老人说:“你这样打工也得不了多少钱,不如跟我一起打猎,或许会有一点收入。”老人就跟他去了。前几天,猎人一直在山沟里睡觉,老人特别着急,后悔自己不该跟他来,如果给别人打工的话,可能已经赚了一些钱。他天天都这样抱怨。其实那个猎人有一种预感,什么时候有感觉,一出去就能打到猎物,他一直睡着是在等机会。过了五、六天以后,一天早上猎人说:“你今天给我烧水,我要去打猎。”他一出去就打了一群鹿,回来后把鹿茸、鹿皮、鹿肉全部给老人,说这次就是为了帮助他。老人借牦牛把东西驮到市场上去卖,以此为基础,他就开始发财,生活非常非常富裕。猎人后来死了,老人听说之后,专门请僧众为他念了四十九天的《闻解脱法》,也算是一种报恩吧,猎人以前用杀生来帮助他,最后他用念经来回报他。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恩德,我们都要尽力报答,即使自己没有能力,有感恩之心也可以。我经常想:“法王如意宝给我们传授的显密教法,不要说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我也没办法回报。但上师以前在道歌里讲了,要想报上师的恩德,应该尽量地利益众生,这是报答师恩的最好方法。”所以,大家若想对传承上师们报答恩德,最好就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

  

  第十一节课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如果忘恩负义,对别人施予的恩德觉得无所谓,根本没有回报之心,这种人绝不会具有前面所讲的…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