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人之處。
大家在堅守誓言時,首先不要輕易承諾,假如一會兒承諾這個,一會兒承諾那個,結果一無所成,這樣不太好。承諾之前先應通過智慧來詳細觀察,如果實在辦不了,即便是上師吩咐你,你也不要承諾。一旦承諾下來,就千萬不要改來改去,否則會失去自己的良知,在別人看來,你也是一點可信度都沒有。
如果一個人在我面前說得非常好,說等政策開放之後,要如何對社會做貢獻,自己能做很多很多事情。過段時間,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他做的並不像講的那樣漂亮。再過一段時間,又找種種借口說不適合幹這個,一定要去做別的事情。這樣以後,他在我的心目中徹底失去了人格。不僅僅是我,其他人也會這樣認爲的。所以在互相交流時,人與人之間的信用,不僅世間中需要,包括我們佛教團體中,也是非常需要的。
我這次宣講《二規教言論》,主要是看到外面很多居士,穩重、誓言堅定、正直等每一個功德都不太多,雖然也有個別智者具足,但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欠缺。若能擁有這些世間美德,修任何一個法都很容易成就。好的人格猶如良田,在其上耕耘的話,只要播下種子就容易開花結果。如果你人格的基礎沒有打好,那我給你講《入行論》、大圓滿的前行正行,但因爲你不穩重、誓言不堅定、沒有慚愧心、不正直,講了多少法也沒有用,完全成了耳邊風。
這裏的文字並不是很多,前面的“正直”也只有八個頌詞,後面幾個功德也是一筆帶過,但每個內容都非常殊勝。盡管我用言語不容易表達出來,可是你們不要聽過就算了,應該把裏面的內容再叁串習思維。這樣到了一定時候,本論中關于做人的道理,並不是課本上的一種教條,而是會深深地刻在你的心中。所以,每一個頌詞的教言,我們應經常觀察自己具不具足,別人需不需要這樣?假如這方面思維得非常圓滿,很多人的修行肯定會有很大進步。
《二規教言論》的教言相當殊勝,這次因爲時間關系,我沒有發揮很多,但大概意思講明白的話,有智慧的人會自己分析,慢慢地串習。非常希望你們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以後反反複複地看、反反複複地學習本論,用其中的道理來衡量自己、觀察自己、監督自己,無論你行持世間法、出世間法,只要想做一個合格的人,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
七、知恩圖報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濟之恩人,
了知其恩並報恩,此爲高尚行爲門。
不論是生活工作上,還是修學佛法上,如果有人對自己有恩,則應將之銘記于心,因緣成熟時,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要竭力報答。噶當派修菩提心的竅訣中,也強調了對衆生應觀作母親來知恩、報恩,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對自己有恩德,就要想方設法地報答他,若能如此,表明你已進入了高尚者的行爲之門。
我們在學佛的時候,若有人引導自己皈依佛門,那他的恩德非常大,心裏始終要想著。
甚至世間的一些恩德,自己也不能忘記。我以前讀小學、中學時,很多老師給我傳授過知識,現在每次看見這些老師,我都覺得非常感謝。當然,入了佛門,尤其是趨入大乘佛法以後,不要說宣講大乘佛法的法師,哪怕有一個偈頌的法恩,自己也應該永遠記在心裏,若以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那是忘恩負義的人。
別人幫一件小小的事情,尚且應記在心間,那在最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這份感恩之情就更不用說了。當初我剛來學院時,先是借了一間房子,後來主人來了,馬上要搬出去。當時是冬天,根本借不到地方住,最後好不容易有人借我一間房子。現在將近二十多年了,我一直忘不了那個人的恩德,可能是當時感觸比較深吧。現在雖然有人對我的恩德更大,但是也有忘了的情況。
前段時間,有些剛來的道友借不到房子,特別痛苦。當時我就想:以我現在的能力,在學院中給自己借個木頭房子,一點困難都沒有,但我當年剛來時,確實非常困難,只有一個人肯幫我。當然,我不是說我現在能力很大,只是說有些道友剛來時,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連個破房子也借不到,但也許再過二叁十年,他們在弘法利生方面有一些能力也不知道。
所以,不管看見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衆生,我們都要盡量幫助。當然,幫助的時候不能想:“我今天幫了他,他以後應該報答我。”若爲了這個目的而幫人,那他不報恩就會非常生氣,這是不合理的。我們幫人應該無有任何條件,自己受過別人幫助的話,要盡量了知恩德、報答恩德,這一點非常重要!
何人不辨利與害,亦無相應回報心,
故除一切聖者外,誰願于他作害利。
有些人根本不辨誰在幫他、誰在害他,親怨利害一點也不分明,而且從來沒有報答恩德的念頭。這並不是他的境界高,親怨完全平等,就像大圓滿到了一定境界時,如盜賊入空屋一樣無利無害,而是他的人格太差了,如同石頭一樣,對別人的贊歎、誹謗沒有感覺。這種人不具備人的法相,除了聖者會憐憫他以外,有誰願意于他做害利之事呢?
無論你的證悟境界再怎麼高,爲人處世也要懂得世間規律,明白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當然,按照大乘菩提心的原則,對壞人不能以牙還牙,進行報仇,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誰給自己製造違緣,誰給自己帶來幫助,這些利害關系一定要分清楚。否則什麼都不知道,整天糊裏糊塗地過生活,這樣的話,一兩次可能有人幫你,但時間長了,誰也不願意再理你了。
我有時候想:麥彭仁波切的性格,跟法王如意寶完全相同,尤其在處理事情、對待人際關系時,一方面不違背大乘菩薩的原則,另一方面,非常具足世間人的勇氣、正氣。古人確實是這樣,但現在一代不如一代了,人們看的也多、做的也多、想的也多,成日隨波逐流,忠厚品德基本上蕩然無存。所以,我非常贊歎一些古代傳統,過去的人講義氣、講正氣,但現在的很多人,心已經成了一種糟粕,所以,大家必須要以這些教言來調整自己。
顛倒饒益損害者,雖名爲人實爲鬼,
行爲不應隨順他,更無何人願見彼。
顛倒饒益和損害的人,名義上爲人,但實則爲鬼。他們對幫自己的人怒目相視、百般陷害,而對害自己的人,規規矩矩、恭恭敬敬。當然,如果他的菩提心像釋迦牟尼佛因地時那樣,達到了親怨平等的境界,那倒是可以,但很多人絕不是這樣。這種利害顛倒的人,表面上長相是人,名稱也叫人,但實際上是惡魔,如果我們行爲上隨順他,今生來世的一切善德都會摧毀,故而沒有任何人願意見到他。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中有一個故事說:有個關在監獄裏的盜賊,在受到生命危險時,一個尉官可憐他,通過各種方式把他放了,盜賊臨走時說:“以後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要報答你。”數年後,尉官任滿,路經一縣,聽說縣官的姓名與跑掉的盜賊相同,去拜訪,果然是那個人。縣官感恩他,以歡喜心來招待他,但縣官的妻子私下說:“這事泄露出去就麻煩了,因緣已經成熟,何不抓住時機把他殺掉?”縣官沈默了很久,回答道:“你說得對。”
尉官恰好在隔壁聽到這話,急忙叫上仆人逃跑。跑了五十多裏路後,晚上在村店投宿,流著淚告訴仆人真相。正在此時,突然有人持刀出來,說:“縣官派我來殺你,但聽到你說的話,才知道縣官忘恩負義。”于是飄然而去。半夜時,忽聽有人喊道:“我已取縣官的人頭,來爲你報仇。”尉官叫人點火一看,果然沒錯,但那個人已不知去向。
所以,忘恩負義的人遲早都會遭殃,佛教中也經常強調,做人千萬不能利害顛倒,否則對今生來世都不會有好處。麥彭仁波切在此也講了,這種人根本不是人,而是特別可怕的魔鬼。大家最好不要變成這樣,看見別人利害顛倒時,也要盡量地幫助他。
一切殊勝直士者,雖受微利報大恩,
若有如是之美德,則定具足余勝德。
具有智慧和大悲、品性正直的人,即便得到別人很微小的饒益,也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若有如是之報恩美德,那麼穩重、妙慧、不放逸、具慚愧等其他功德也會自然出現。
《薩迦格言》中有一個柑子果的故事:過去有位國王到野外去,馬因受驚而漂遊于荒野。正在饑渴難耐之際,有一個人路過那裏,將自己僅有的兩顆柑子果分出一顆讓與國王充饑。國王回宮後,對此人大加賞賜,待他如同王子一般。
世間上這種現象也比較多。原來我們那邊有個人叫瑪森,大概是19世紀的人,他天天到森林裏打獵。有一次他看見一個老人,整天幫人打工,來養活家裏的十幾個小孩,特別可憐。他對老人說:“你這樣打工也得不了多少錢,不如跟我一起打獵,或許會有一點收入。”老人就跟他去了。前幾天,獵人一直在山溝裏睡覺,老人特別著急,後悔自己不該跟他來,如果給別人打工的話,可能已經賺了一些錢。他天天都這樣抱怨。其實那個獵人有一種預感,什麼時候有感覺,一出去就能打到獵物,他一直睡著是在等機會。過了五、六天以後,一天早上獵人說:“你今天給我燒水,我要去打獵。”他一出去就打了一群鹿,回來後把鹿茸、鹿皮、鹿肉全部給老人,說這次就是爲了幫助他。老人借牦牛把東西馱到市場上去賣,以此爲基礎,他就開始發財,生活非常非常富裕。獵人後來死了,老人聽說之後,專門請僧衆爲他念了四十九天的《聞解脫法》,也算是一種報恩吧,獵人以前用殺生來幫助他,最後他用念經來回報他。
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恩德,我們都要盡力報答,即使自己沒有能力,有感恩之心也可以。我經常想:“法王如意寶給我們傳授的顯密教法,不要說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我也沒辦法回報。但上師以前在道歌裏講了,要想報上師的恩德,應該盡量地利益衆生,這是報答師恩的最好方法。”所以,大家若想對傳承上師們報答恩德,最好就是利益衆生、弘揚佛法!
第十一節課
何人若不報恩德,則彼無智無穩重,
有愧謹慎正直等,其余諸德亦無有。
如果忘恩負義,對別人施予的恩德覺得無所謂,根本沒有回報之心,這種人絕不會具有前面所講的…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