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辛一、宣说显密要点之别:
然而显宗双运义,依靠观察而抉择,
密宗以自亲体验,成立自之觉性界。
虽然从究竟意义来讲无有任何不同,但在修持方法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别。在显宗,现空双运的意义通过比量观察的方式方能获得,比如依靠离一多因、缘起因等《中论》《中观二谛论》中所讲的各种理证,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光明方面通过净见量如理抉择,如《宝性论》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之故必定成佛等方式加以论证。一般来说,显宗于凡夫地时直接体会现空双运意义的少之又少,全部是通过比量观察的方式进行抉择,故而修行成就的时间也比较长。
密宗与显宗完全不同,密宗个别法门中虽然存在造作观察,但大多数是依靠上师的不共加持以及特殊的比喻和表示,亲身体验万法之本性,比如密宗个别修法中让弟子观心,心的本体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并且通过各种比喻等方便法进行表示。这时,显宗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出的结论,在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以及加持力,即使凡夫也可以很快时间当中现量 见到心的本性。如同已经咬钩的鱼虽然仍在水中,但立刻就会离开水面一样,对心性有所了认之后,很快就会真正证悟从而断除轮回。
辛二、宣说因果中观之别:
是故所谓之中观,亦有二种之类别,
即是分别而观察,二谛妙慧道中观;
彼引二谛一味性,现空双运果中观。
现空二谛中观也分两种,其中通过轮番方式——以胜义量抉择空性、世俗量抉择显现,于二谛分别观察,对显现不离空性、空性不离显现生起真实定解,将此称为妙慧,也叫做因中观或道中观。
通过上述道中观再继续观察,如同燧木、燧垫会烧尽无余一样,到最后证悟究竟境界时,对显现、空性的执著均会消于法界,于此称为双运果中观,也即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究竟中观见解。
因果显密之见解,前者妙慧后智慧,
是故于此果中观,以大名称赞殊胜。
很多经典中都将因乘称为显宗,果乘称为密宗,其中前者依靠比量推理的方式进行抉择,属于妙慧;后者则通过上师窍诀以及自己的信心聚合认识自心本性,此种方法不需推理,是自己亲身体验的一种智慧。
二者之中存在因、果,及妙慧、智慧的差别,因此,对果中观以“大”的名称进行赞叹以说明其殊胜性。
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如是实相亦复然,有法单空之实相,
二谛无别之实相,名同义异天壤别。
同理,其他的许多佛教名词如实相、空性、寂灭等,实际实相也有两种,一种指一切实执法不存在的单空,比如名言实相将一切万法抉择为清净,或者暂时的实相即万法空性;还有一种实相,即胜义谛、世俗谛无二无别,是中观应成派所承认的究竟实相。
如上所说,有法单空的实相,以及二谛无别双运之实相,二者名称虽然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若从意义上真正证悟究竟实相,则可称之为中观应成派的所化根基,而所谓的单空虽然并非究竟境界,但也属于暂时的实相。
名词虽然相同,然而于意义上一定要善加辨别,分析它所抉择的是暂时观点还是究竟观点,空性、光明以及不可思议的智慧等各自都有很大差别,比如证悟空性,则此空性是单空还是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不论学习中观还是大圆满,在闻思修行过程中,不论遇到哪一种名词都应灵活运用,否则永远沿着一条轨道前进肯定不合理。
如是法性与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
胜义谛等名虽同,究竟暂时差别大,
故当分析无谬说,如同胜达瓦之名。
所谓的法性、法界、空性、离戏、灭尽定、胜义谛等各式各样的名词,有些名称虽然相同,但时间方面可以有暂时、究竟的不同。这一问题非常关键,比如显宗、密宗、汉传、藏传都说证悟空性,阿罗汉也已经证悟空性,但他们在所证空性的范围及本体上有许许多多的差别。因此,不论哪一种情况都要善加分析,就像“胜达瓦(梵语)”有种种不同含义一样,如在战场上代表武器、过河时指船只、烧茶时表示火,虽然名字都称为“胜达瓦”,但在不同场合当中所指的事物也各不相同。同样,阿罗汉所证之空性、碗中无水之空性、一切皆不存在的单空之空性、证悟大圆满所了达之空性等等,空性的名称虽然相同,但针对各自不同之对境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诸位有智者对上述所说之义一定要善加分析。
本论当中,麦彭仁波切将自己的智慧比喻成两个人——仙人和流浪者,前面通过流浪者与仙人的一问一答,分别讲述了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在藏传佛教以及其他佛教中都是比较难懂的,在这里,仙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已经做出了圆满回答。
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分二:一、宣说本论之殊胜;二、以窍诀方式宣说本论要义。
丙一(宣说本论之殊胜)分三:一、以感叹之语宣说;二、于彼殊胜义生信之理;三、以喻阐明彼者殊胜。
丁一、以感叹之语宣说:
如是甚深七难题,以具深广义语句,
解释之时流浪者,不禁恭敬感叹言:
流浪者提出的七个难题,仙人通过自己的殊胜智慧,以甚深广大的意义和语句做出了清晰透彻的回答。
在仙人对七个难解题如是做出圆满解释之后,流浪者对于其中的甚深意义已经远离增损怀疑,于是内心异常欢喜,口中也情不自禁地发出如下慨叹的话语。
呜呼犹, 如井中蛙, ,未见他宗深法海,
仅品自宗井水味,吾等傲慢以此摧。
流浪者对自己以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如同井底青蛙见到广阔无垠的大海时昏厥倒地一样,我以前根本未见到他宗具有如此殊胜的甚深法海,就像井中青蛙般只是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宗之水味,并对此非常执著,自以为是地认为这就是最殊胜的甘露妙味,而此时,对于上述七个难解题,依靠您如金刚雷电般的稀有善说,已经完全摧毁了此种傲慢之高山。
此处以井蛙的比喻,说明个别人以自己的孤陋寡闻一味耽著自宗,但想要通过教证理证真正建立一个宗派,那对他宗一无所知是绝对无法成功的。现在许多佛教人士对其他宗派向来都是不屑一顾、置之不理,自认为自己的宗派超胜一切,经常昂然自得地对自己啧啧称赞,以此满足他个人的虚荣心,这种行为实在是非常可笑,与井底之蛙根本无有差别!
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认为他宗并不殊胜,也应对其潜心研究,以期取长补短;如果发现他宗确实具足非常殊胜的教言窍诀,那一味地宣称自宗殊胜、他宗低劣更加不合情理。
以前曾遇到过一位和尚,他对藏传佛教非常不满,问他:“你认为藏传佛教不好是什么原因,觉得它不是佛教,还是虽然是佛教但不愿意接受?你对藏传佛教研究过没有?”他回答说:“倒是没有研究过,只是觉得它不好。”究竟怎么不好?他也无言以对。后来又问他自己学什么宗派,他说是学禅宗,但是问他“禅宗的究竟教言是什么,禅宗祖师对如来藏、空性光明等是如何解释的”,这样一一询问的时候,不要说修证上,即使从理论角度也根本不能回答。
这种现象确实很多,有些宁玛巴、格鲁派的传承弟子,他们一味地执著自己的宗派,对其他宗派从来也未曾研究过,却口无遮拦地一味诋毁,这是非常不好的。实际宁玛、格鲁、萨迦等任何宗派都有各自的殊胜特点,这一点,自宗传承弟子加以赞叹弘扬也未尝不可,但对他宗根本不加以研究参学,就一味地妄加诽谤绝对不合理。
丁二、于彼殊胜义生信之理:
文殊化现为荣索,龙钦圣意大海中,
具有各种宝法藏,舍彼求假宝真迷!
此处说,宁玛巴自宗具有非常殊胜的不共特点。文殊菩萨真正化现为善知识形象的全知荣索班智达以及全知无垢光尊者,他们的传承具有十分殊胜的近传加持,依靠二位尊者的圣教与加持,宁玛巴教法才得以真正弘扬于四方。
全知荣索班智达与全知龙钦绕降的智慧海洋中蕴藏了形形色色、不可胜数的甚深法藏珍宝,如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真实名经讲义》、《大幻化网注疏·三宝释》等,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等,在他们的了义注疏中,所有佛经论典的真实教义全部通过窍诀方式得以展现。
但是,现在很多愚昧颠倒的人,对于二位尊者如摩尼宝般的真正法宝置之不理,反而到处寻求一些假宝。看看世间上不知取舍的人们,放着《七宝藏》、《四心滴》等真正圣者高僧大德的金刚语不希求,却对凡夫分别念表相上的夸夸其谈、措辞著句如蝇逐臭般多方寻找,这种愚痴的行为实在太迷惑了。
这里并不是否定格鲁派、萨迦派等教法,他们肯定不是蛊惑人心的假宝。但现在世间上频频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功法、教言,实际全部是以自己的分别念肆意胡说的,根本没有任何有理有据的教证理证作为根据。见到如此颠倒的行为,麦彭仁波切深生感慨,劝诸后学千万不要舍弃荣索班智达以及无垢光尊者的胜妙善说。
以理观察法智者,恒无恶魔作障故,
依传理智狮吼声,于莲师教之自宗,
殊胜自性得诚信,摧毁偏袒他宗慢,
握稳智慧宝剑柄,如此良机亦赐他。
真正如理如法观察的智者,恒时不会遭受恶魔所作的任何障碍。对于中观等法理生起真实定解的人,恒时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对于世间如幻如梦的显现,既不执著追求也不妄言舍弃,因而各种各样的魔害违缘根本不会对他作障碍。
依靠荣索班智达、无垢光尊者之教言所传出的理智狮吼声——《定解宝灯论》,对莲师教法之自宗的殊胜性必定可以生起不可退转的诚信。确实如此,真正通达本论所讲道理之后,对于不论修道上的违缘还是邪魔外道做的障碍都能够坦然面对、泰然处之,而且,依靠本论七个问题的详细阐述,会对莲花生大士的教法真正生起深信不疑的诚信——宁玛巴的教法已经摄集了释迦牟尼佛三转*轮的所有精华教义,确实非常殊胜。
现在汉地有很多法师内心都存在这样一种矛盾:既然万法空…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