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辛一、宣說顯密要點之別:
然而顯宗雙運義,依靠觀察而抉擇,
密宗以自親體驗,成立自之覺性界。
雖然從究竟意義來講無有任何不同,但在修持方法上確實存在很大差別。在顯宗,現空雙運的意義通過比量觀察的方式方能獲得,比如依靠離一多因、緣起因等《中論》《中觀二谛論》中所講的各種理證,抉擇一切萬法皆爲空性;光明方面通過淨見量如理抉擇,如《寶性論》以一切衆生皆具如來藏之故必定成佛等方式加以論證。一般來說,顯宗于凡夫地時直接體會現空雙運意義的少之又少,全部是通過比量觀察的方式進行抉擇,故而修行成就的時間也比較長。
密宗與顯宗完全不同,密宗個別法門中雖然存在造作觀察,但大多數是依靠上師的不共加持以及特殊的比喻和表示,親身體驗萬法之本性,比如密宗個別修法中讓弟子觀心,心的本體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並且通過各種比喻等方便法進行表示。這時,顯宗需要長時間才能得出的結論,在密宗依靠上師的竅訣以及加持力,即使凡夫也可以很快時間當中現量 見到心的本性。如同已經咬鈎的魚雖然仍在水中,但立刻就會離開水面一樣,對心性有所了認之後,很快就會真正證悟從而斷除輪回。
辛二、宣說因果中觀之別:
是故所謂之中觀,亦有二種之類別,
即是分別而觀察,二谛妙慧道中觀;
彼引二谛一味性,現空雙運果中觀。
現空二谛中觀也分兩種,其中通過輪番方式——以勝義量抉擇空性、世俗量抉擇顯現,于二谛分別觀察,對顯現不離空性、空性不離顯現生起真實定解,將此稱爲妙慧,也叫做因中觀或道中觀。
通過上述道中觀再繼續觀察,如同燧木、燧墊會燒盡無余一樣,到最後證悟究竟境界時,對顯現、空性的執著均會消于法界,于此稱爲雙運果中觀,也即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究竟中觀見解。
因果顯密之見解,前者妙慧後智慧,
是故于此果中觀,以大名稱贊殊勝。
很多經典中都將因乘稱爲顯宗,果乘稱爲密宗,其中前者依靠比量推理的方式進行抉擇,屬于妙慧;後者則通過上師竅訣以及自己的信心聚合認識自心本性,此種方法不需推理,是自己親身體驗的一種智慧。
二者之中存在因、果,及妙慧、智慧的差別,因此,對果中觀以“大”的名稱進行贊歎以說明其殊勝性。
己叁、故對名同義異者須善加辨別之理:
如是實相亦複然,有法單空之實相,
二谛無別之實相,名同義異天壤別。
同理,其他的許多佛教名詞如實相、空性、寂滅等,實際實相也有兩種,一種指一切實執法不存在的單空,比如名言實相將一切萬法抉擇爲清淨,或者暫時的實相即萬法空性;還有一種實相,即勝義谛、世俗谛無二無別,是中觀應成派所承認的究竟實相。
如上所說,有法單空的實相,以及二谛無別雙運之實相,二者名稱雖然相同,但在意義上卻有天壤之別,若從意義上真正證悟究竟實相,則可稱之爲中觀應成派的所化根基,而所謂的單空雖然並非究竟境界,但也屬于暫時的實相。
名詞雖然相同,然而于意義上一定要善加辨別,分析它所抉擇的是暫時觀點還是究竟觀點,空性、光明以及不可思議的智慧等各自都有很大差別,比如證悟空性,則此空性是單空還是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不論學習中觀還是大圓滿,在聞思修行過程中,不論遇到哪一種名詞都應靈活運用,否則永遠沿著一條軌道前進肯定不合理。
如是法性與法界,空性離戲滅盡定,
勝義谛等名雖同,究竟暫時差別大,
故當分析無謬說,如同勝達瓦之名。
所謂的法性、法界、空性、離戲、滅盡定、勝義谛等各式各樣的名詞,有些名稱雖然相同,但時間方面可以有暫時、究竟的不同。這一問題非常關鍵,比如顯宗、密宗、漢傳、藏傳都說證悟空性,阿羅漢也已經證悟空性,但他們在所證空性的範圍及本體上有許許多多的差別。因此,不論哪一種情況都要善加分析,就像“勝達瓦(梵語)”有種種不同含義一樣,如在戰場上代表武器、過河時指船只、燒茶時表示火,雖然名字都稱爲“勝達瓦”,但在不同場合當中所指的事物也各不相同。同樣,阿羅漢所證之空性、碗中無水之空性、一切皆不存在的單空之空性、證悟大圓滿所了達之空性等等,空性的名稱雖然相同,但針對各自不同之對境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不同,因此,諸位有智者對上述所說之義一定要善加分析。
本論當中,麥彭仁波切將自己的智慧比喻成兩個人——仙人和流浪者,前面通過流浪者與仙人的一問一答,分別講述了七個問題。這七個問題在藏傳佛教以及其他佛教中都是比較難懂的,在這裏,仙人通過自己的智慧已經做出了圓滿回答。
乙二(以殊勝竅訣略說)分二:一、宣說本論之殊勝;二、以竅訣方式宣說本論要義。
丙一(宣說本論之殊勝)分叁:一、以感歎之語宣說;二、于彼殊勝義生信之理;叁、以喻闡明彼者殊勝。
丁一、以感歎之語宣說:
如是甚深七難題,以具深廣義語句,
解釋之時流浪者,不禁恭敬感歎言:
流浪者提出的七個難題,仙人通過自己的殊勝智慧,以甚深廣大的意義和語句做出了清晰透徹的回答。
在仙人對七個難解題如是做出圓滿解釋之後,流浪者對于其中的甚深意義已經遠離增損懷疑,于是內心異常歡喜,口中也情不自禁地發出如下慨歎的話語。
嗚呼猶, 如井中蛙, ,未見他宗深法海,
僅品自宗井水味,吾等傲慢以此摧。
流浪者對自己以悲哀的語氣說:嗚呼!如同井底青蛙見到廣闊無垠的大海時昏厥倒地一樣,我以前根本未見到他宗具有如此殊勝的甚深法海,就像井中青蛙般只是津津有味地品嘗著自宗之水味,並對此非常執著,自以爲是地認爲這就是最殊勝的甘露妙味,而此時,對于上述七個難解題,依靠您如金剛雷電般的稀有善說,已經完全摧毀了此種傲慢之高山。
此處以井蛙的比喻,說明個別人以自己的孤陋寡聞一味耽著自宗,但想要通過教證理證真正建立一個宗派,那對他宗一無所知是絕對無法成功的。現在許多佛教人士對其他宗派向來都是不屑一顧、置之不理,自認爲自己的宗派超勝一切,經常昂然自得地對自己啧啧稱贊,以此滿足他個人的虛榮心,這種行爲實在是非常可笑,與井底之蛙根本無有差別!
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認爲他宗並不殊勝,也應對其潛心研究,以期取長補短;如果發現他宗確實具足非常殊勝的教言竅訣,那一味地宣稱自宗殊勝、他宗低劣更加不合情理。
以前曾遇到過一位和尚,他對藏傳佛教非常不滿,問他:“你認爲藏傳佛教不好是什麼原因,覺得它不是佛教,還是雖然是佛教但不願意接受?你對藏傳佛教研究過沒有?”他回答說:“倒是沒有研究過,只是覺得它不好。”究竟怎麼不好?他也無言以對。後來又問他自己學什麼宗派,他說是學禅宗,但是問他“禅宗的究竟教言是什麼,禅宗祖師對如來藏、空性光明等是如何解釋的”,這樣一一詢問的時候,不要說修證上,即使從理論角度也根本不能回答。
這種現象確實很多,有些甯瑪巴、格魯派的傳承弟子,他們一味地執著自己的宗派,對其他宗派從來也未曾研究過,卻口無遮攔地一味诋毀,這是非常不好的。實際甯瑪、格魯、薩迦等任何宗派都有各自的殊勝特點,這一點,自宗傳承弟子加以贊歎弘揚也未嘗不可,但對他宗根本不加以研究參學,就一味地妄加誹謗絕對不合理。
丁二、于彼殊勝義生信之理:
文殊化現爲榮索,龍欽聖意大海中,
具有各種寶法藏,舍彼求假寶真迷!
此處說,甯瑪巴自宗具有非常殊勝的不共特點。文殊菩薩真正化現爲善知識形象的全知榮索班智達以及全知無垢光尊者,他們的傳承具有十分殊勝的近傳加持,依靠二位尊者的聖教與加持,甯瑪巴教法才得以真正弘揚于四方。
全知榮索班智達與全知龍欽繞降的智慧海洋中蘊藏了形形色色、不可勝數的甚深法藏珍寶,如榮索班智達的《入大乘論》、《真實名經講義》、《大幻化網注疏·叁寶釋》等,全知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四心滴》、《叁休息》等,在他們的了義注疏中,所有佛經論典的真實教義全部通過竅訣方式得以展現。
但是,現在很多愚昧顛倒的人,對于二位尊者如摩尼寶般的真正法寶置之不理,反而到處尋求一些假寶。看看世間上不知取舍的人們,放著《七寶藏》、《四心滴》等真正聖者高僧大德的金剛語不希求,卻對凡夫分別念表相上的誇誇其談、措辭著句如蠅逐臭般多方尋找,這種愚癡的行爲實在太迷惑了。
這裏並不是否定格魯派、薩迦派等教法,他們肯定不是蠱惑人心的假寶。但現在世間上頻頻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功法、教言,實際全部是以自己的分別念肆意胡說的,根本沒有任何有理有據的教證理證作爲根據。見到如此顛倒的行爲,麥彭仁波切深生感慨,勸諸後學千萬不要舍棄榮索班智達以及無垢光尊者的勝妙善說。
以理觀察法智者,恒無惡魔作障故,
依傳理智獅吼聲,于蓮師教之自宗,
殊勝自性得誠信,摧毀偏袒他宗慢,
握穩智慧寶劍柄,如此良機亦賜他。
真正如理如法觀察的智者,恒時不會遭受惡魔所作的任何障礙。對于中觀等法理生起真實定解的人,恒時了知一切萬法皆爲空性,對于世間如幻如夢的顯現,既不執著追求也不妄言舍棄,因而各種各樣的魔害違緣根本不會對他作障礙。
依靠榮索班智達、無垢光尊者之教言所傳出的理智獅吼聲——《定解寶燈論》,對蓮師教法之自宗的殊勝性必定可以生起不可退轉的誠信。確實如此,真正通達本論所講道理之後,對于不論修道上的違緣還是邪魔外道做的障礙都能夠坦然面對、泰然處之,而且,依靠本論七個問題的詳細闡述,會對蓮花生大士的教法真正生起深信不疑的誠信——甯瑪巴的教法已經攝集了釋迦牟尼佛叁轉*輪的所有精華教義,確實非常殊勝。
現在漢地有很多法師內心都存在這樣一種矛盾:既然萬法空…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