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讲记 下▪P35

  ..续本文上一页坝一样。经部宗认为,通过智慧抉择,断除业和烦恼后的无实灭法就是涅槃。但这些说法都不合理,佛经云:“诸比丘,何人欲以有实无实法,于三有中寻得出离,此人实乃愚蠢之至也。”“或有人以有求出有,或有人不以有求出有,是皆不然。”“以生灭相求出离不然(生指有实法,灭指无实法)。”所以,想从轮回中寻求出离获得解脱者却仍执著有实或无实的涅槃则非常愚痴。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月称论师说:如果涅槃的本体是有实法或者无实法,那么对于以有实或无实寻求出离的人,佛经就不应呵斥为大愚者,而应赞为大智者。

  子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分四:一、以相违解脱而破;二、以互相依靠而破;三、以成有为法而破;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丑一、(以相违解脱而破):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是事则不然。

  如果说有实无实二者兼具是涅槃的本体,那么一切有无兼具的法都成了解脱,但这是不合理的。

  对方认为:现前涅槃的时候,涅槃的智慧本体是有实法,而灭除烦恼的灭法是无实法,所以涅槃是有实无实兼具的法。

  《显句论》运用是非相同之类推因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破斥:如果涅槃是有无二俱的,那么一切有无二俱的法都成了解脱。比如第一刹那的柱子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没有,这是无实法;第二刹那的柱子存在,这是有实法。如果有无二俱就是涅槃,那么因为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存在有实无实,所以柱子也应该成为解脱之法。再比如油灯的前一刹那为因,后一刹那为果。前一刹那因存在,是有实法;此时无有果,是无实法。如果有无二俱就是涅槃,那么油灯也应该解脱。不仅是柱子和油灯,一切有为法都可如是具足有实无实,所以也都应该成了解脱。但谁都知道有为法并不是解脱,所以涅槃不应该是有无二俱。如果对方说柱子、油灯的有无二俱与涅槃的有无二俱不同,那我们就可进一步用能立等同所立等应成派的不共三大因来遮破对方。

  慈诚罗珠堪布在他的《中论讲记》中说,他在台湾圆光佛学院讲学的时候有人提出疑问:如果五大因等推理方式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那么这种推导方式有没有佛教根据?如果没有,就根本不属于佛教。如果有,就不是藏传佛教的不共特点。堪布回答说:这些推理在佛经以及龙树菩萨的论典中都有,只不过不明显。而藏传佛教的论师将不明显的内涵提炼出来并昭然示众,所以就成了藏传佛教的特点。

  藏传佛教特有的中观推理——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是前辈高僧大德们为后学开创的一条通往般若智慧的通途。这样的理证什么样的智者也不可能推翻。依靠这些推理非常容易通达中观的道理,也很容易遣除相续中的各种怀疑与实执。如果没有这些窍诀,要从《中论》直接理解中观的内涵就相当困难。

  丑二、(以互相依靠而破):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依,是二从依生。

  如果说有实无实和合为涅槃,那么涅槃也就并非无依而有了,因为有实无实都是依靠他缘而生的。

  涅槃本来是不依靠因缘的,但依对方的观点来看,既然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合二为一的本体,那涅槃也成了依靠他缘而生了。因为涅槃上的有实法——涅槃本体的智慧,要观待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实灭法才能安立;涅槃上的无实法——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遮部分,也要观待涅槃本体的智慧才能安立。既然组成涅槃的有实法与无实法都要互相观待,那涅槃怎么不是缘起法呢?

  《中观庄严论释》说有两种无实法,一种是不观待他缘的无实法,如石女的儿子、兔角、龟毛,这在名言中也不存在;还有一种是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比如遣除了瓶子存在后的无瓶,遣除了柱子存在后的无柱,这在名言中存在。这两种无实法都是分别念的假立。比如,无柱、无瓶实际上就是在分别心前遣除了柱子瓶子的无实;石女的儿子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石女和一个孩童,再将二者结合起来——孩童就是石女的儿子,但这只是假想而已,在外境上并不存在真实的本体。

  丑三、(以成有为法而破):

  有无共合成,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

  有无共俱和合而成的法怎么能成为涅槃呢?涅槃是无为法,而有无兼具之法是有为法。

  对方认为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和合而成之法。但中观宗认为涅槃并不是有无和合之法,如果这就是涅槃,那涅槃就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本来是无为法,而有实与无实都属于有为法,既然有实与无实都是有为法,那么二者和合之法也就成了有为法。

  有部宗认为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都是有实法,其中的抉择灭就是灭谛涅槃;而经部宗则认为无为法涅槃是无实法。不管他们讲的无为法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实际上仍属于有为法。而中观宗所谓的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更不是有实无实综合的法,而是远离有无是非的戏论、超越一切言思的大无为法。

  法王如意宝引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样讲过:所谓涅槃如虚空只是一种比喻,因为涅槃远离一切戏论,而虚空只是指无有阻碍的空间,它并未离开戏论。如果涅槃就是虚空,那所有知道虚空的人都证悟涅槃了。

  以前学《俱舍论》的时候我提过,俱舍和因明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与中观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概念不完全相同。虽然我们有时候说有实法和有为法相同,无实法和无为法相同,但详细分析时还是有一些差别:从因明的角度讲,有实法就是指能起功用的法,无实法就是指不能起功用的法。而中观宗认为,有实法是实有、有自性的法,无实法是指遮破有实的部分。

  上面这些道理,希望大家能够结合俱舍、因明、中观来分析。

  丑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有无二事共,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如明暗不俱。

  有实与无实二者共住,这怎么会是涅槃呢?因为这二者不可能同处,就如明与暗不能同时具足一样。

  对方认为:虽然涅槃不是有实法与无实法,但涅槃却以有实无实二者的自性而存在。比如存在的瓶子是有实法,瓶子上不存在氆氇是无实法,二者都在瓶子上存在。

  中观宗破曰:这只是一种遣余 ,实际上并不成立。这种有无同体不要说在中观的胜义理证前,就是在因明理论前也不成立,因为在外境的瓶子上并没有真实的有无同体,只是以分别心耽著瓶子的有实与无实法同体而已。以中观的理论来分析时,有实法与无实法各有自性,二者完全相违,如果承认瓶子的有实与无实法同体,那么光明与黑暗、火和水也都可以同体存在了,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同样,有无同体的涅槃也无法成立。

  子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分二:一、破非二者本体;二、破非二者能立。

  丑一、(破非二者本体):

  分别非有无,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

  分别非有实非无实是涅槃也不合理。因为只有有实无实成立,非有非无才能成立。

  对方认为涅槃是既非有实也非无实。对此破斥,如果所破的有实法和无实法成立,那么非有非无也可以成立,但有实法和无实法都如石女儿一样不成立,既然如此,那破除所破之后的本体是不是涅槃呢?谁也不会承认。其实非有实非无实只是分别念前假立的一种总相,虽然我们觉得好像有这种非有非无,但实际上其本体并不成立。《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倘若所破法无实以及有实二者成立,则遮破有实无实二者的非有非无法也可以成立。但是,前面已经反复地论证过,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遮破其二者的特法——非有非无也不应该成立。所以,非有非无的所谓涅槃也就不会存在了。”

  丑二、(破非二者能立):

  若非有非无,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以何而分别?

  如果非有实非无实是涅槃,那此非有非无的涅槃依靠什么而分别呢?

  上一颂遮破非有非无的涅槃本体,这一颂遮破这种涅槃的能立,也就是说现证这种涅槃的补特伽罗或有境智慧不存在。

  针对对方所执著的涅槃是既非有实,也非无实的自性,中观宗问:这种“非有非无”的法性,究竟是由哪位补特伽罗来明了、证知呢?颂词中的“分别”,按藏文版本来看,译为“现前”似乎更好理解。《显句论》说,“现前”就是了知、认识、证悟的意思。如果涅槃是非有实非无实,那么证悟非有非无的涅槃者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就说明连人我还没有打破。如果不存在,那么谁来证悟这种非有非无的涅槃呢?如果对方仍然认为证悟涅槃者存在,那请问:他是以什么方式来了知涅槃的?是用心识来了知还是用智慧来了知?如果说是用心识来了知,那这种了知不可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心识是执著相的,而涅槃是无相的,有境和境不统一,所以根本不可能了知。假如以分别心真的能了知涅槃,那也只能说明这种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因为凡夫人的心不可能超越戏论,所以无法了知无戏论的涅槃。如果是用智慧来了知也不合理,因为智慧的对境是无生空性,而非有非无的“涅槃”却是两种成实法的和合,所以智慧不可能了知这样的涅槃。这是根据《显句论》的推理方式作的抉择。

  癸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分二:一、破佛陀之四边;二、以此所成立之义。

  子一、(破佛陀之四边)分二: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二、破佛陀住世之四边。

  丑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

  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如来灭度以后,不能说有实与无实,也不能说有无二俱和非有非无。

  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涅槃和佛陀之间有能依所依的关系:所依是佛陀,能依是佛陀所证悟的涅槃。前面遮破了能依涅槃的四边,这里遮破所依佛陀的四边。首先破佛灭度以后的四边。

  在名言中,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行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成佛后三转*轮,之后在拘尸那城熙连河旁边两棵娑罗树之间示现涅槃。涅槃的情景在《西藏古代佛教史》等很多历史书中…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宝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