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14

  ..续本文上一页男人还是女人,其身体都无非是一堆不净物,其感情也是倏忽变化,飘摇不定的。沉湎其中,实在愚蠢之至。

  壬午年三月十五日  

  2002年4月27日  

  

  

  诀  窍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弟子,直品单比尼玛是青海班玛县人。他在8岁时就能将《入行论》讲得十分精彩。他时常手拿与身体高矮不相上下的书夹(藏地以竹、木所制,用于搁放经书之夹板,长的约2市尺),为别人传讲。令多年闻思之人也咂咂称奇。

  华智仁波切对此感慨说:“多竹仁波切(直品单比尼玛的别名)8岁为人宣讲佛法,看来宁玛巴的教法正值辉煌时期,前途无量啊!”

  直品单比尼玛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歌,以及大圆满、大幻化网等方面有如如意宝般的典籍宝库。今天我从中采撷一束,与大家共勉:“平时喜欢观察的寻伺者,想了达自然本智有一定障碍。因此应当常时恭敬祈祷上师,精进修持,才能证悟心的本面。自己通达之后,不离观心性的同时,翻阅《七宝藏》等经论,自己的觉相、妙观察智会越发增上,必将有很大收获。”

  因此,如果能够一边观心性一边看书,或一边念咒一边看书都非常殊胜。江直仁波切说:

  

  “边看书边念咒有很大功德。初学者不能同时施行,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了。”

  学院的许多堪布都是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多年来完成了数目惊人的念咒数量。

  

  然而有的人却自视高明,既不看书,也不念咒,将宝贵的岁月白白荒废,真是枉为修行人了!

  壬午年三月十六日  

  2002年4月28日  

  心  宝

  宁玛巴的很多成就者们留与后代的世间财产,虽然不能与所谓的富翁同日而语,但他们以智悲精华凝聚而成的智慧宝库,却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令世间富翁们望尘莫及。只要有信心的钥匙,在此宝库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欣喜若狂的珍宝。

  今天,我到喇拉曲智仁波切的宝库里逛了逛。里面的宝物不可胜数,让贪婪的我一阵阵狂喜。但因力气有限,难以全部背负而出。只有选择一段认识心性的教言,忍不住想翻译过来,分享与人。希望没灌大圆满顶的道友不要偷看,否则护法会惩罚的。

  “略说直指之心宝:一切万法依心而显现,观察起心动念之心,却无有所得。观察自己之心,其颜色形状皆不可得。无始之心乃为分别念所假立。真正寻觅“我”与“我心”,皆为空性。除此之外,毫无实质,这是中观的见解。自己的心无有寻觅,自然安住于空性与显现不灭,自明自知的境界,这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于此境界中不随外境而散乱,不被细微分别念所染污,以正知正念护持明然了然之心,如河流之相续般长期修持,极为重要。此外,以修皈依、发心、上师瑜伽,断恶行善等世间善法为助缘。我宁玛老人索朗钦则(喇拉曲智仁波切的名字)平时所修持的唯有这些。愿其成为有缘者之心宝。”

  如今,我们得到了如此珍贵的心宝,实在应当珍惜。

  

  也有一些人,自以为是大圆满的根基,不修皈依、发心、上师瑜伽,断恶行善等世间善法,认为那是下等根基的行为。难道他的根基超过了传承祖师?

  前辈大德们交付予后学者的教言心宝,已经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有逐字逐句地思维,并融入自己的相续,认识心的本性,并长期修持,才能无愧于上师三宝的大恩加被。

  壬午年三月十八日  

  2002年4月29日  

  还  俗

  十分不想写下这个标题!但在这个五欲增盛的浊世,还俗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与其避重就轻地逃避这个题目,不如勇敢地正视它。

  今天,听到一位出家十几年的人,为烦恼所缠,已还俗好几个月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像吃了一只苍蝇般不是滋味。记得在他出家初期,也可算得上是闻思精进、戒律清净、智慧日益增上的典范。他曾说过:“我只要活一天,决不还俗。让我还俗,还不如死掉。”这样一位下了很大决心的人,却食言还俗,十分令人痛心。

  他在电话中闭口不谈佛法,却无休止地言及他的生意。当问到他生意如何时,他像饱含 了一大堆苦水,忙不迭地向我倾倒:“如今的生意太难做了!每天8小时,却挣不到十元钱。想起以前出家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啊!唉!!”听了他的苦恼,我真不知该如何应答。

  不过令我庆幸的是,他的见解至今尚未改变,对三宝的信心也没有退减,忏悔心恒时不离左右。虽忙于生意,却不离念诵。

  喇拉曲智仁波切曾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因故还俗,但别人毁谤他时,仁波切却说:“毁谤别人是错误的,他的身体虽然还俗了,心却没有还俗。”

  佛经云:“宁可毁尸罗,切莫坏正见。”《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如果见解毁坏,不行忏悔,反而责怪上师三宝,即使身体没有还俗,其内心却已无可救药了。

  壬午年三月十九日  

  2002年4月30日  

  

  

  离  家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在家修持,极易为贪嗔痴的外境所转。即使自己想安住,也会因亲朋的打搅而生烦恼。所以,离家修行是上上之举。

  佛经云:“何处生烦恼,须臾不得住。”

  博朵瓦也说:“远离故乡与亲友,如理作意弃散乱,此等之人趋解脱。”

  臧巴加惹的修行语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烦恼因外境而生,不舍弃故乡真是愚痴;修行需对治烦恼,不依对治者真是愚痴;听闻佛经依因缘而得,不筹备因缘真是愚痴。若远离故土,即使谣言四起,也不后悔;心依止上师,即使饥饿而死,也不后悔;若通达心性,即使短暂依师,也不后悔。若远离家乡,即有了对治烦恼的好缘起;不贪图乐果,即已产生正信的好缘起;舍弃世间法,是发布施的好缘起。不舍弃故乡,贪嗔是不会间断的。因此,首先离家极重要。世间琐事不能舍弃,就无时修持;世间财物不能放下,就不能斩断亲友的牵连。”

  看来,故土家园的过患确实无穷。大智者

  

  

  

  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远离家乡和财务的纠缠,依止静处时,才能深切感受到诸大德教言的胜妙之处。

  壬午年三月二十日  

  2002年5月1日  

  看  戏

  在这个人心陷溺、物欲横流的世上,只要有点时间和金钱,人们就喜欢到娱乐场所看戏、听音乐,美其名曰艺术熏陶。沉醉其中却没有丝毫的反省和犹豫,仿佛忘了死之将至。

  世尊在因地的时候曾转世为铁室王子,在过水莲节的时候,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歌舞表演活动。看到周遭的人们喜笑颜开,王子深感悲切地说:“呜呼!世间烦恼众,不稳无喜乐,然此水莲节,反觉乐稳固,此等凡夫众,无惧真稀有。死主遮生路,无虑贪欢乐,老病死怨敌,时时横眼前,定趋来世道,智者谁欢喜?”

  刘备在临终之际,为使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创下的蜀汉家业,不至于功亏一篑,谆谆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先父走后,刘禅早已将忠告抛之脑后,整日寻欢作乐,企图在前人栽种的树荫下乘凉,最终遭致大好河山被人掠夺的结局。当他被软禁于他国之时,仍不知好歹地一边看着宫女的表演,一边厚颜无耻地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丝毫不知亡国之恨,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有的修行人也一样,终日沉迷于歌舞升平的生活,毫不察觉死主将临,实在与刘禅无异。

  你在台下看戏,殊不知自己也正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何使之更加丰美、更加完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

  壬午年三月二十一日 

  2002年5月2日  

  

  

  竣  工

  今天对我来说,十分值得纪念。我自认为一生中比较大的工程——《白莲花论》的翻译完成了。动笔之初是在2001年12月25日,当天,全厦门的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欢度“圣诞节”,我也自我安慰地将外面的喜庆场面,当作该翻译工程的奠基大典。

  作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初发心直至最终示现成佛,行持六度万行的事迹可谓感人至深。每当阅读之时都为其打动,多次发愿将之翻译与道友们共同分享。今天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翻译之初,恰值住房对面一幢高楼奠基动工,动工之时,人头攒动,彩旗飞扬,听说仅设计费就用了几十万,建筑工人也上百名,再加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十分风光。而我们的工程除了校对打字的以外,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作为后盾,与其比较,显得寒碜之至。然而我们所具有的却是令他们自愧不如的,对佛祖至深至诚的信心。仅凭这点,就足以使我们成为精神上所向无敌的贵族。

  

  

  历经100多天,如今大楼已经断水,即将竣工。我的工程也圆满结束,开发商一定认为自己对社会、对人类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我的工程也许更有意义。相信几百年之后,由水泥砖瓦修建的高楼将荡然无存,而作为精神财富的世尊传记,却不会被飞逝的时间和地理版图所囿,仍将继续利益百千万代、五湖四海的后人。使其因此而对佛陀生起信心,并逐渐趋至解脱正道。

  留给后人最好的遗产,不是高楼大厦,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遮蔽无明风雨的精神大厦。

  壬午年三月二十二日 

  2002年5月3日  

  五  四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们早已不必再为反封建、反压迫而战,他们以各种形式庆祝着这一节日。

  我也加入了一帮有很多青年人组成的行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三艘船承载着饱受死亡恐惧的海底居民,浩浩荡荡地驶往深海,除了厦门本地的信众,来自各地寺院、佛学院的出家人,福州、台湾、香港等地的居士,约200名道友都参加了这次放生活动,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在家人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

  

  在蓝色大海的衬托下,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在我身居其中的四个月期间,每当午餐和晚餐之时,窗户外面时常会漂来宰杀海鲜的血腥气息,使这座沿海城市纯净…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