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15

  ..续本文上一页的空气受到了玷污,更使来自藏地的我和同伴食不下咽,将这些可怜的鱼虾从屠刀下解救出来一直是我们未了的心愿。虽然今天解救的生灵与整个城市的杀生数量难以相比,但也能让我们稍感欣慰。

  记得曾有一县令名曰潘公,在他上任期间,制定县规命令百姓不得入江湖渔捕,犯者加罪。当他后来去任时,水中发出号呼之声,如丧考妣。当地人听到后,莫不叹异。不知道什么时候厦门也能有这样的好县令,也能使这些生灵免受刀俎之苦。不过,此地的放生之风还算比较盛行,听说是一位居士发心印了一万册《放生功德文》,广为结缘,才使此风日益兴盛,继而流传下来的。

  

  据说这是当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放生。不管规模大小,至少,这也是我们为这些生灵反对压迫而举行的一次抗议。善无大小,唯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但愿百年以后,生灵涂炭的悲剧不会再上演了。

  壬午年三月二十三日 

  2002年5月4日  

  自  利

  实修的人先应调服自己的烦恼,获得一定境界,不为环境所转后,方能到人群当中行利他行为。这是佛教的必然规律。

  如果自己烦恼未调,自己还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阶段,又何谈利他呢?如果以利他为借口,心里却是希求财产、名声,即使表面看来是利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发心不纯正,即使是讲经说法也不开许。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云:“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又说:“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 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 。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

  

  

  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天的果实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励力调服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布顿大师也谆谆教诲弟子说:“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所有大力菩萨亦未调。呵责怀恨称赞生骄慢,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视低卑执持粗暴心,纵宣法语亦作贪嗔行。如此凡夫愚众于现今,吾无力化故当调自心。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当观所调化者之根器,知其随眠多寡前后际,不贪自利能调方调御。己尚追寻名利及乐赞,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犹如无翅妄想遨蓝天,他利未成自利衰败因。纵言讲闻乃为持胜法,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应为公正求义聪睿者,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虽聚追逐今生名利眷,无信无欲纵演殊妙法,亦不实修徒生贪嗔因,此类听闻实乃轮回绳。”

  当然,如果因为可怜众生,并没有自利之心,即使没有调服相续,而向人宣说佛法,也只有功德,没有危害。

  壬午年三月二十四日 

  2002年5月5日  

  安  然

  不管是王孙公子,还是平民百姓,不论身份高低贵贱,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在未得究竟境界之前,都会有时欢乐有时痛苦,时而无缘无故地生起悔恨、疲劳、痛苦、憎恨、厌倦等各种烦恼,仿佛全世界都成了生起烦恼的因;时而又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喜不自胜,无忧无虑,浑身洋溢着幸福,仿佛太阳也是为自己而生存的。无法把握自心的人们,就这样被轮番交替的酸甜苦辣所驱使。

  作为修行人,应知道这一切都不过是颠倒梦想而已。“万法本闲,唯人自闹”,面对世间的变幻,应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态。每天的心情不应变化太大。

  

  

  学院堪布罗桑群培,在此方面堪称典范。家里的陈设十几年前与现在几乎没有变化。小钢炉、转经轮、经书、佛像,数得清的几件用品,整洁地一一摆放,令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他时常正襟危坐于床上,不是看书就是修法念经。任世间风云变幻,永远以从容的姿态对待。

  而像我这种人,从刚到学院向别人借房子,然后修草皮房、板皮房、再到圆木的两间房,消耗无数精力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为这副臭皮囊所累,为暂时寄居的客栈,进行着无休止的装修。我时常在反躬自问,何时自己能安心于小小的木板房,端坐于卧榻之上,沉浸在修法的快乐之中呢?

  世间的人们常常是今天与白衣人唱歌,明天与黑衣人跳舞,后天又与红衣人泡吧……;今天到寺院打禅七,明天去念阿弥陀佛,后天又想灌大圆满的顶……美其名曰“禅净密三修”,结果一事无成。

  

  真正的修行人应当面对世俗繁华,视若过眼云烟。如《菜根谭》中所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卷天外云卷云舒。”即使身居人声鼎沸的闹市,也能保持若入无人之境的心情。

  壬午年三月二十五日 

  2002年5月6日  

  莲  藕

  同伴买回几节白嫩的莲藕,放在桌上,勾引着我的食欲。见我很感兴趣,他便将莲藕生长的因缘、功效一一向我传授。听后方知藕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和这种见多识广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他那里的确学到不少知识。

  藕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谦逊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个性,“不蔓不枝”说明其不具分别念,不向外攀缘的特点。所以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世间的很多名流都很喜爱它,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青藻,嘴嚼菱藕”的记载。

  同时,莲藕也是前辈许多修行人苦修时的食品。

  《释尊广传》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当他在山上苦修时,主要的食物就是莲藕。

  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世上还有什么食物比它更好呢?今后,我要多吃莲藕,因为它是佛陀曾加持过的食物。

  壬午年三月二十六日 

  2002年5月7日  

  

  

  永  恒

  在我从少年到成年的记忆里,最佩服的人就是依罗喇嘛。

  他身材魁梧,永远手持念珠,口诵经咒。他的脸上有一疤痕,是因年轻时走路去拉萨,途中遭遇强盗所致。这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形象,反而使他显得更加可爱。

  读小学期间,我一直住在他家。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开始起床,一边念咒,一边磕头。饭后,就开始看书和念诵一天的功课,下午坐禅,晚上念经。十几年来,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当时我以为,作为修行人本来就应当这样,所以不足为奇。如今,当我意识到我和我周围的人大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情好的时候就精进,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散乱的情形,才知道他的毅力的确值得赞叹。

  到1987年他去世,已念了五亿多心咒。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和他的精进相比,实在令我惭愧。

  《大乘阿毗达磨论》云:“诸资粮道修行人

  

  应精进闻思,诸根调柔,饮食适当,上、下半夜不入眠(意为只睡中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时的勤奋不算什么,一生的勤奋才是最重要的。

  壬午年三月二十六日 

  2002年5月8日  

  书于春光明媚之清晨 

  

  

  空  难

  厦门度过了悠闲而有意义的四个月,这里秀美的风景、宜人的气候,为我和同伴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我得以完成《释尊传》的翻译工程。今天,我恋恋不舍地告别椰风荡漾的鼓浪屿、告别清凉宁静的五老山,离开厦门回到成都。

  前天,一架从北京飞往大连的航班于大连附近的海域不幸失事,一百多位男女老幼在此次空难中丧生。这一消息惊动了全世界的人,也使我和我周围的人感到不安。

  机场显得格外冷清,人们都尽可能地取消了出行计划,仿佛这样可以避免死神的牵制。飞机上的人也显得忧心忡忡,仿佛事到如今,才明白自己的命脉攥在死神的手里。

  其实,不论在天上还是地下,人的生命都非常脆弱,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一个活鲜鲜的生命,可能在一刹那间化为碎片。

  佛经云:“老少贤愚等,各各向前行,向死威力境,各有死在前。或空或在海,或在山谷中,皆不能避死,死无处不侵。”如同这次遇难

  

  

  的人一样,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生活于不同的环境,性别年龄各异,却因为相同的业力而同时丧命于太平洋上空。看来,太平洋上也不“太平”啊!

  当大限来到之时,即使你拥有南赡部洲所有的财富,却买不通铁面无私的狱卒;即使你构筑了铜墙铁壁,指令重兵把守,却逃不脱死神的魔掌。

  我们这些侥幸活在世间的人,看着别人面临死亡威胁时的种种无奈,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如何为必将到来的死亡做点什么?

  壬午年三月二十七日 

  2002年5月9日  

  独  立

  城市里的人时常会对出家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结婚吗?不结婚怎么行呢?不孤独寂寞吗?”仿佛世间的一切安乐都必须通过结婚方能领略。

  记得一位在家人曾向我倾诉婚姻生活的种种苦恼:人人都知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结婚,恋爱时仅存的一点浪漫也灰飞烟灭,只剩下无止境的责任和矛盾。首先是生子,如果不生,别人会认为你身体或心理有问题。一旦生下来,就要为他的成长发育操劳。等他读了书,就要为他的学习操心。然后是他的工作、家庭、孩子,从此仿佛套在一副永远不能卸下的纤绳上,直至离开人世。

  是啊!人人都自以为这样才是在为社会尽责,但历史的车轮却永远也不会因你的婚姻生活而停滞。细想起来,婚姻生活又有何用呢?

  其实,出家的生活才是最潇洒、自在、快乐的。安乐不一定要在…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