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16

  ..续本文上一页人群当中获得。天上的月亮,因为具有独立的品德而傲视群星;山涧的松树,因为具有不挠的精神而参天屹立;洞里的行者,因为具有快乐的源泉而获得大安乐。

  博朵瓦说过:“现在的人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筹划未来,他们不懂得,一个修行人要耐得住寂寞,独立自主很重要。”臧巴加惹也说:“如果想幸福快乐,就应选择独处。食物丰盛的时候,就可以尽情饕餮,无须与人分享;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担忧有谁需要养活,当然快乐无比。即使挨冻受饿,也由独自承担,所以十分幸福。”

  喀 巴格西也说:“顽冥粗暴易怒自利者,

  

  增长有漏眷仆无则妙。吾之眷属乃智慧精进,成办一切所需无疲厌。”

  

  最后,再将巴 瓦的一段言教赠予大家“具有财富名望之时,唯命是从随声附和;无力损害利益之时,以恩护养也相轻凌。恶时眷属极难有利,独自烹调世人皆知,不离亲眷乃自妙手,无须欺诳诈现威仪。独自享乐悠闲舒畅,苦行饮食无穷无尽。独自生计何处皆觅,独自衣衫怎样皆暖。绝地妙火炽热十分,独自安住何等亦胜,无我茅棚逸然温馨。”

  壬午年三月二十八日 

  2002年5月10日  

  积  苦

  世间的人往往以聚积财富为乐。像辛勤的蜜蜂和蚂蚁一样整日忙忙碌碌地劳作,永远没有终日。最终,蜜蜂积聚的蜂蜜会被人取走,蚂蚁建造的蚁窝也会遭水冲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积聚的结果只能带来无边的痛苦。

  无著菩萨曾说:“利养是束缚的因,应断除妙欲;名声毫无实义,应断除贪执。如果没有知足少欲的心,聚积财富只会增上苦恼。安乐和善法增上的窍诀是知足,依之恒时获得快乐。因此,彻底舍弃希求今生名闻利养之心,恒常精进无散修持,才是对死亡真正有利的正法。”

  基确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遗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黄金珠宝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

  智者旬呢哲云:“身语狡诈生长邪命因,过

  

  

  享信财善行减退缘,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岂非理?”

  不要再为积聚而辛苦了!自在地生活吧!

  壬午年三月二十九日 

  2002年5月11日  

  真  乐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贪财的人认为财富是真正的快乐;逐誉的人认为名声是真正的快乐;恋欲的人认为情爱是真正的快乐;有智的人认为修行是真正的快乐……真可谓五花八门,各说不一。

  其实,如果善加分析,以世间名利妙欲为目标的人,是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麦彭仁波切说:“被分别念波涛冲卷的人,修行得不到快乐的机会。”

  侨居美国的噶罗仁波切也告诫西方人:“你们西方人财富如同天人一般,其实就像睡在荆棘上面,无论如何翻身,也始终没有快乐。内心烦恼没有息灭的人,是毫无快乐可言的。”

     世间的所谓快乐,不过是轮回的因。对这种如幻之乐越贪执,只会被轮回漩涡裹得越紧。

   只有彻底放下我执,方能获得永恒之真乐!

  壬午年三月三十日  

  2002年5月12日  

  

  

  

  绝  情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绝情是不合常理的。有言曰:“非亲有意应可敬,是友无情不可交。”然而,真正看破红尘的修行人,不顾及情面,远离恶浊之熏染,是非常有利的。

  普穹瓦(1031-1109),曾依止仲敦巴11年,是噶当派三大格西之一,也是噶当派口诀系的开山祖师,他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如果对迎合曲从之行深恶痛绝,就会与世间那些为魔所牵引的人格格不入。他们不高兴、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决不低眉逢迎。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所以,我们平时没有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对别人唯命是从。要有自己的主见,小范围暂时的顾及情面,只会影响究竟的修法。如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就不划算了。

  亲友、眷属、财物、威望,这些世间人苦苦追求的目标,究其本源,都是痛苦的虚假幻象。臧巴加惹说过:“贪嗔的根源是故乡;痛苦的根源是家庭;贪欲的根源是财物;散乱的根源是顾情,这一切均应舍弃。”克怎巴针对眷属之过患曾感慨道:“侍者、厨师都是令善法散乱的因,今生不应交往其他人,顾及情面的墙应彻底坍塌。”巴 瓦也说过:“威望越大苦越多,敬上护下事不断,关爱平等积财富,接送痛苦无了时。万物具备难得乐,以厌离心依静处。”

  作一个“绝情”的人,即使亲朋好友想不通,也只会对他们有利,而不会对他们有害的。

  壬午年四月初一  

  2002年5月13日  

  

  伏  藏

  一说到伏藏品,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是宁玛巴特有的,这种想法完全是孤陋寡闻的标志。

  佛陀在显宗的《现行等持经》中云:“一旦吾趋入灭尽,遗体法宝留于世,诸佛菩萨受持后,缮写装入宝箧中,藏入佛塔地与岩,交付天龙等众生,此等经典恒不灭,如同天人之净戒,未来因缘成熟时,无论种姓之大师,依佛菩萨言开取,如愿利益诸有情。”《正法摄持经》也云:“阿难,何人为正法长久住世,将法书于纸上,隐藏而供养,能获得四利。何四?得佛眼……”可见佛陀早已明示伏藏之由来,只是我们翻阅的经论太少,才会有此误解。

  不论怎样,伏藏品在末法时期的利益实在无法估量。伏藏大师班玛朗巴说过:“此法度化浊世多数众,甚深无缺无障义广大,仅依部分教言也解脱,是故苏醒佛性有缘者,忆念死亡精修伏藏法,一生必将获得解脱道,浊世伏藏法有信心者,曾经已见莲师并发愿,皆为有缘善根者当喜。”

  关于伏藏的功德、道理、辩论等解疑,在班玛朗巴撰着的《伏藏大史》中有详解,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壬午年四月初二  

  2002年5月14日  

  

  

  气  球

  澄净的蓝天上,时常漂浮着各式各样的气球。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小的若粉拳,初生之婴儿即可把玩;大的若房屋,可以承载若干彪形大汉。有的是为了欣赏,如

  节日喜庆等活动;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如悬挂广告标语之类。但不论如何千变万化,有智之人均知其内在实质——只不过是一团虚空而已,一旦遭遇不利外缘,即当下破灭。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名声再大,财富再圆满,眷属再多,除了诸佛菩萨应世化现以外,均与气球无异。当居于高位之时,众人趋之若鹜;潦倒之时,则如树倒猢狲散。世人说:“猫儿得势雄胜虎,凤凰落魄不如鸡。”名利实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卡 巴格西说:“名声是魔王的诱饵;利养是束缚的绳索;福报是善法的违缘,不应将这些毒品当成药。”

  《释尊传》里描述一群修行人互相诅咒时,就说“愿他具有大福报”,或“愿他成为国王”。可见,具有所谓福报的人,反而会有解脱之障。

  丹巴桑及的大弟子丹巴刚噶曾在上师前祈

  

  求五个悉地:“愿我成为无家可归的人;愿我成为无有财物饮食之人;愿我成为没有亲友的孤寡之人;愿我成为何人也见不到之人;愿我不要有芝麻许的世间福报。”发愿之后,就前往寂地精进不懈地修持,终获不共之等持。

  

  《富楼那请问经》云:“自身不谋诸资财,即使获得也舍弃,今起唯求深佛法,护持清净之戒律。”真正的智者应唾弃名利,崇尚佛法与净戒。如果一个修行人仅仅具有世间名利,那即与气球一般,无有丝毫实质。世事幻象不过是镜花水月,“功名一枕黄粱,佳人一堆白骨”,只能成为流转的因。

  壬午年四月初三  

  2002年5月15日  

  金  语

  听说红原的根敦堪布不顾年老体衰,专程从几百公里以外赶至成都,前来看望法王如意宝,我连忙赶到他下榻的农机招待所407房。

  那是一间十分简陋的双人房,除了两张陈旧的木床,一张摇摇欲坠的木桌以外,房间内别无长物。尽管如此,他老人家却满脸洋溢着如处天境般的笑容,虽然年界七十,腿脚不方便,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我曾在学院于其坐前聆听了《宝性论》、《中观庄严论》等13部大论,他对我恩德至深,我永远也忘不了他手拿长长书夹的瘦小身影。

  他年轻时曾在各地求学参访,精通显密经论,但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当时在学院的住房离我的木屋不远,时常在深夜两三点,当我一觉醒来时,他的窗户已透出了昏黄的灯光。每次我蹑手蹑脚走近偷看,他都是在全神贯注地钻研经论。记得那年上师从新龙回学院,熙熙攘攘的迎接人流中,唯独他仍手捧经书沉浸于书的海洋之中,显得那么卓然独立。他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时时以他为榜样而不敢懈怠。

  我们倾心交谈了很久,他一直用和蔼的目光看着我,使我感到一种深切的温暖。他说他现在一直假装生病,对一切外事不闻不问。整天呆在家里,一心一意只管念咒,十分悠闲。侍者告诉我说,上师自去年到北京高级佛学院传授宁玛教法回来,直至前几天,一直闭关止语。他在门口写着:“我病得非常严重,请勿打扰。”他们准备明天上山,后天又开始闭关。虽然我不知道他修什么法,但估计应该是无上大圆满。

  他的现状令我异常羡慕。如今的我常常不得不受制于外界环境,但虽然身在城市,心却时常驰往寂地;虽然口中胡言乱语,心里却渴

  

  

  

  

  

  

  

  望着止语;虽然内心恒时起心动念,却向往安住的境界。不知晚年能否遂愿,可以像他那样静心修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精力充沛时应博学多闻,一旦法融入心以后,就应像…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