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那样实修。如果一直停留在表面修善的分别妄念中,何时才能安住呢?
壬午年四月初四
2002年5月16日
爱 箭
藏族有句谚语:“草地上中了箭,很容易拔除;心中了爱箭,就难以自拔了。”
爱欲,是会给人带来痛苦的利箭。佛在《出曜经》中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难怪西方人也将爱情比喻为丘比特的箭,虽然无数文人用美文嘉言赞叹褒颂过它,但只要是箭都会有危害的。《本师传》云:“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离爱无怖畏。”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恋是产生痛苦的根源。且不论爱别离苦,即使形影不离的恋人,也会因彼此执著而引生无穷痛苦。美色如霞转瞬空,弦歌似水弹指灭。世间情感如同朝露,转瞬即逝。深陷爱河而难以自拔,只会徒增烦恼的牵绊。
如何才能得以逃脱呢?佛经中的一段公案将此答案告诉了我们:曾有一驯象人将千辛万苦驯服的大象献予国王,当他与国王骑着大象去到森林里时,大象因嗅到母象气息而狂奔不已。国王责怪驯象者,他回答说:“它的贪心增长,铁钩及绳索皆无能为力,我只能调服它的身体,却不能调服它的心。”“那么此等众生的身心何人皆能调服呢?”“唯有佛陀!”
的确,牵缠俗缘溺爱河,唯有佛陀拯救之。《楞严经》也有“入大爱河,令汝解脱”之说。要逃离爱河,免中爱箭,解除怖畏,唯有修习佛陀的教言。
苏轼也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欲救众生于轮回之苦海,必须先斩断儿女情长之束缚。
在漫长的人生中,遭受爱箭痛苦的人有多少呢?
壬午年四月初五
2002年5月17日
勿 扰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时光飞逝如电,一去而不复返。从获得暇满人生,至命归黄泉,匆匆几十年,转瞬即逝。世人也有“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的说法。对于修行人而言,爱惜时光更是极为重要。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生为一婆罗门,在一静处修炼,帝释天为其所感,欲赐
悉地,婆罗门回答说:“我没有其他愿望,如果您要赐,就赐予我您不来的悉地吧,否则我会因您来而导致散乱。”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打扰他是对他最大的恩赐。
有位居士也曾告诉我,他最怕别人上门或打电话,特别耽误时间。
学院的一位堪布也说:“为了怕别人趁上门办事之际,谈论没完没了的话题,我宁可走很远的路到别人家里,办完即归,不致耽误时间。”
真是这样,对时间无所谓的人,感觉与人交谈是一种享受。真正了知生命无常,暇满难得的人,却宁可舍弃财富也不愿空耗时光。
那公巴大师说过:“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了解彼等从当初直至后来是如何实践的。只有这样,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诓骗的啊!”
世间的文学家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也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岂不是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即使你不能自己修行,也千万不要谋害其他修行人的生命财产!
壬午年四月初六
2002年5月18日
表 演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舞蹈者。他们的舞蹈有的精彩非凡,扣人心弦;有的却平淡无奇,索然寡味。什么是最优美的舞姿,世间与出世间的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在国际舞台上可谓辉煌一时,他曾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在联合国一手持枪,一手持橄榄果为和平而宣誓。虽然世人对他的举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他也算得上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了。
如今72岁的他,虽然已经被关押在战火飞扬,濒临倒塌的房屋里。仍然十分珍惜时间,十年来一直坚持晚睡早起,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为他的“和平”而战,甚至不愿意为刮胡子而耽误时间。他说:“每天用15分钟刮胡子,一个月就是7个钟头啊!”且不论他的努力是否有价值、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现在的人,白天忙忙碌碌地在人群中打滚;晚上迷迷糊糊地在被子里昏沉;中间啰啰唆唆 地在闲谈中度过。一天有多少时光用于修行?若能每天早起1个小时、晚睡1个小时,一个月就节约了60个小时,舞蹈者为了跳出动人的舞姿,都不惜勤学苦练,一个修行人没有珍惜时间的概念就太不合理了。
修行人也应慎重选择自己的角色,不要做表面的修行人。仁达瓦说:“通过精进闻思并断除今生贪执而修,除此之外,再没有令诸佛菩萨欢喜之事了。”
生、旦、净、末、丑,不仅仅囊括了世间之人,也包含了各色各样的修行者。表面行善,实无修持的人,只能成为徒增笑料的丑角,甚至不如丑角,至少丑角可以给人带来愉快,而这些人不但于己无利,也祸及于人。
在扮演一个修行者的角色之时,是表演外在千姿百态、哗众取宠而内容空虚的舞姿,还是内在实修实证但外表却平淡无奇的舞姿?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壬午年四月初七
2002年5月19日
常 乐
如果一个人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痛苦自然可以转化。遭遇任何违缘和障碍时,让心放松是得快乐的秘诀。藏巴加惹说:“心若精进地去执著,痛苦和贪嗔永无间断,若了知令自心放松的方法,快乐将永不分离。”
恰尔卡·益西多吉大师是藏地有名的大修行人,他精通显密,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创建了恰尔卡,并摄受了900多位僧人,住世75年,他曾对弟子告诫道:“恒常令心快乐,时时刻刻观修心,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对一切众生有报恩之感,这就是修行的殊胜窍诀。”修行人应随时随刻都保持一颗安详的心,行住坐卧都应观心的本性,遇到痛苦不怨天尤人,遣除我执,修习四无量心。即使作了噩梦,也应观修空性,没有必要想方设法遣除,对一切都应不执著。
卡 巴格西说:“若不知取舍,所作所为永无快乐之时;了知取舍的智者,遭遇违缘也会成为助缘。”所以,要获得快乐,必须要有正知正念,要了知取舍。若不知取舍,一切皆是徒劳,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增上苦恼。
朗日塘巴格西说:“在寂地朴素无华地生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积资;昼夜行持善法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找亲友;在卧榻之上调服自心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随顺他人;令师生喜以修行供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求利养;以布施的方式保护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念诵猛咒。”
心动神疲,知足常乐。如果具足正念,即可在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里,散播出快乐的心雨;制造出安详的氛围;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壬午年四月初八
2002年5月20日
重 要
所有的大恩上师,无论是集体开示、还是单独传授时,都非常重视并再三强调增长善根的唯一窍诀——三殊胜。
华智仁波切曾谆谆告诫弟子:“修持善根无论大小,若以方便摄持,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能令此善根日日增长,称为结行回向殊胜。一切善法以这三种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曾叮咛后人:“加行发菩提心离小乘;正行灭实执知无自性;后行道用三轮净回向。”《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说:“无论做任何善事,都应以加行菩提心殊胜、正行无缘无相智慧殊胜、后行如梦如幻回向殊胜摄持,应当了知若与三殊胜相联,即是所谓的随解脱分善,成为佛道之因。相反,若未以三殊胜摄持,则是所谓的随福德分善,获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后便会穷尽。”
所以,如果想获得佛果,平时在行持善法,如:念诵、供养、看书、放生、顶礼等,以及行持哪怕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善法,也应当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将如同滴水汇入大海,乃至菩提,永不枯竭。回向菩提,十分重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此善根唯为成佛而作回向,莫为获声闻、缘觉果及其他果而作回向。”
可惜虽然我常常这样给别人讲,但自己在行持时却常常忘记。真是很惭愧。喇嘛钦!
壬午年四月初九
2002年5月21日
谨 慎
在密宗修法里,恭敬上师,对上师有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第八世噶mb(1507-1554)是藏地政教合一的大领袖,也是修行圆满的大上师。他曾说道:“不管什么样的上师,即使没有信心,也不要观他的过失,更不能说他的过失。如果别人
说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听。即使听了也不要认为是真实的,哪怕真是这样,也要想这是上师的密意。并且随喜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增上信心。”又说:“平时应观察自己的相续,若无悲心和证悟空性的见解,即使是上师要求自己造恶业等非法行,如果暂时放弃,也未违背上师教言。一些人说只要依止一位上师即可,不需其他任何上师,这种说法是被着魔的颠倒非理所染污的表现。历史证明,无数的大德依靠多位善知识,以种种供养、承侍、积资的方式而成就。此种事例不胜枚举。”
萨迦班智达也说:“如果没有依照佛法,即使上师的话也可以不予理睬。”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有类似说法。
不过我们也应提醒自己,上师的密意无法揣测,所做之事是造恶业还是利众实在难以断定。认真思维,方可抉择。千万不要轻易舍弃上师,因为上师是严厉对境的缘故。舍弃上师,必然遭致金刚地狱的严惩。谨慎为妙啊!
壬午年四月十一日
2002年5月22日
钥 匙
不论开启任何宝库的大门,都需要钥匙。
开启佛的语言大宝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钥匙。否则,不论你如何念:“芝麻芝麻开门!”宝库的门也绝不会为你洞开。
大慈大悲的佛陀,无论说什么话,都有内、外、密,直接、间接等不同层次的含义。各种意乐根基的众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种特异…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