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那樣實修。如果一直停留在表面修善的分別妄念中,何時才能安住呢?
壬午年四月初四
2002年5月16日
愛 箭
藏族有句諺語:“草地上中了箭,很容易拔除;心中了愛箭,就難以自拔了。”
愛欲,是會給人帶來痛苦的利箭。佛在《出曜經》中雲:“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身,內箭亦如是,愛箭傷衆生。”
難怪西方人也將愛情比喻爲丘比特的箭,雖然無數文人用美文嘉言贊歎褒頌過它,但只要是箭都會有危害的。《本師傳》雲:“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離愛無怖畏。”愛不重不生娑婆,愛戀是産生痛苦的根源。且不論愛別離苦,即使形影不離的戀人,也會因彼此執著而引生無窮痛苦。美色如霞轉瞬空,弦歌似水彈指滅。世間情感如同朝露,轉瞬即逝。深陷愛河而難以自拔,只會徒增煩惱的牽絆。
如何才能得以逃脫呢?佛經中的一段公案將此答案告訴了我們:曾有一馴象人將千辛萬苦馴服的大象獻予國王,當他與國王騎著大象去到森林裏時,大象因嗅到母象氣息而狂奔不已。國王責怪馴象者,他回答說:“它的貪心增長,鐵鈎及繩索皆無能爲力,我只能調服它的身體,卻不能調服它的心。”“那麼此等衆生的身心何人皆能調服呢?”“唯有佛陀!”
的確,牽纏俗緣溺愛河,唯有佛陀拯救之。《楞嚴經》也有“入大愛河,令汝解脫”之說。要逃離愛河,免中愛箭,解除怖畏,唯有修習佛陀的教言。
蘇轼也有詩雲:“欲平苦海浪,先幹愛河水。”欲救衆生于輪回之苦海,必須先斬斷兒女情長之束縛。
在漫長的人生中,遭受愛箭痛苦的人有多少呢?
壬午年四月初五
2002年5月17日
勿 擾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時光飛逝如電,一去而不複返。從獲得暇滿人生,至命歸黃泉,匆匆幾十年,轉瞬即逝。世人也有“尺璧非寶,寸陰是金”的說法。對于修行人而言,愛惜時光更是極爲重要。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轉生爲一婆羅門,在一靜處修煉,帝釋天爲其所感,欲賜
悉地,婆羅門回答說:“我沒有其他願望,如果您要賜,就賜予我您不來的悉地吧,否則我會因您來而導致散亂。”由此可見,對于真正的修行人來說,不打擾他是對他最大的恩賜。
有位居士也曾告訴我,他最怕別人上門或打電話,特別耽誤時間。
學院的一位堪布也說:“爲了怕別人趁上門辦事之際,談論沒完沒了的話題,我甯可走很遠的路到別人家裏,辦完即歸,不致耽誤時間。”
真是這樣,對時間無所謂的人,感覺與人交談是一種享受。真正了知生命無常,暇滿難得的人,卻甯可舍棄財富也不願空耗時光。
那公巴大師說過:“人們與其談論許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讀諸佛菩薩的傳記,了解彼等從當初直至後來是如何實踐的。只有這樣,才是極爲善妙,不會被诓騙的啊!”
世間的文學家魯迅在《門外文談》中也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豈不是無異于謀財害命?”所以,即使你不能自己修行,也千萬不要謀害其他修行人的生命財産!
壬午年四月初六
2002年5月18日
表 演
在人生的舞臺上,每個人都是一個舞蹈者。他們的舞蹈有的精彩非凡,扣人心弦;有的卻平淡無奇,索然寡味。什麼是最優美的舞姿,世間與出世間的人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在國際舞臺上可謂輝煌一時,他曾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並在聯合國一手持槍,一手持橄榄果爲和平而宣誓。雖然世人對他的舉止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但他也算得上是風雲一時的人物了。
如今72歲的他,雖然已經被關押在戰火飛揚,瀕臨倒塌的房屋裏。仍然十分珍惜時間,十年來一直堅持晚睡早起,每天只休息4個小時,其余的時間都在爲他的“和平”而戰,甚至不願意爲刮胡子而耽誤時間。他說:“每天用15分鍾刮胡子,一個月就是7個鍾頭啊!”且不論他的努力是否有價值、他的觀點是否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現在的人,白天忙忙碌碌地在人群中打滾;晚上迷迷糊糊地在被子裏昏沈;中間啰啰唆唆 地在閑談中度過。一天有多少時光用于修行?若能每天早起1個小時、晚睡1個小時,一個月就節約了60個小時,舞蹈者爲了跳出動人的舞姿,都不惜勤學苦練,一個修行人沒有珍惜時間的概念就太不合理了。
修行人也應慎重選擇自己的角色,不要做表面的修行人。仁達瓦說:“通過精進聞思並斷除今生貪執而修,除此之外,再沒有令諸佛菩薩歡喜之事了。”
生、旦、淨、末、醜,不僅僅囊括了世間之人,也包含了各色各樣的修行者。表面行善,實無修持的人,只能成爲徒增笑料的醜角,甚至不如醜角,至少醜角可以給人帶來愉快,而這些人不但于己無利,也禍及于人。
在扮演一個修行者的角色之時,是表演外在千姿百態、嘩衆取寵而內容空虛的舞姿,還是內在實修實證但外表卻平淡無奇的舞姿?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壬午年四月初七
2002年5月19日
常 樂
如果一個人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痛苦自然可以轉化。遭遇任何違緣和障礙時,讓心放松是得快樂的秘訣。藏巴加惹說:“心若精進地去執著,痛苦和貪嗔永無間斷,若了知令自心放松的方法,快樂將永不分離。”
恰爾卡·益西多吉大師是藏地有名的大修行人,他精通顯密,相續中生起了無僞的菩提心,創建了恰爾卡,並攝受了900多位僧人,住世75年,他曾對弟子告誡道:“恒常令心快樂,時時刻刻觀修心,一切禍害的根源就是我執,對一切衆生有報恩之感,這就是修行的殊勝竅訣。”修行人應隨時隨刻都保持一顆安詳的心,行住坐臥都應觀心的本性,遇到痛苦不怨天尤人,遣除我執,修習四無量心。即使作了噩夢,也應觀修空性,沒有必要想方設法遣除,對一切都應不執著。
卡 巴格西說:“若不知取舍,所作所爲永無快樂之時;了知取舍的智者,遭遇違緣也會成爲助緣。”所以,要獲得快樂,必須要有正知正念,要了知取舍。若不知取舍,一切皆是徒勞,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增上苦惱。
朗日塘巴格西說:“在寂地樸素無華地生活即可,放棄徒勞無益的積資;晝夜行持善法即可,放棄徒勞無益的尋找親友;在臥榻之上調服自心即可,放棄徒勞無益的隨順他人;令師生喜以修行供養即可,放棄徒勞無益的尋求利養;以布施的方式保護即可,放棄徒勞無益的念誦猛咒。”
心動神疲,知足常樂。如果具足正念,即可在有生之年的活動半徑裏,散播出快樂的心雨;製造出安詳的氛圍;閃耀出璀璨的光芒。
壬午年四月初八
2002年5月20日
重 要
所有的大恩上師,無論是集體開示、還是單獨傳授時,都非常重視並再叁強調增長善根的唯一竅訣——叁殊勝。
華智仁波切曾諄諄告誡弟子:“修持善根無論大小,若以方便攝持,稱爲加行發心殊勝;善根不被他緣毀壞,稱爲正行無緣殊勝;能令此善根日日增長,稱爲結行回向殊勝。一切善法以這叁種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也曾叮咛後人:“加行發菩提心離小乘;正行滅實執知無自性;後行道用叁輪淨回向。”《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說:“無論做任何善事,都應以加行菩提心殊勝、正行無緣無相智慧殊勝、後行如夢如幻回向殊勝攝持,應當了知若與叁殊勝相聯,即是所謂的隨解脫分善,成爲佛道之因。相反,若未以叁殊勝攝持,則是所謂的隨福德分善,獲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後便會窮盡。”
所以,如果想獲得佛果,平時在行持善法,如:念誦、供養、看書、放生、頂禮等,以及行持哪怕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善法,也應當以叁殊勝攝持,此善根將如同滴水彙入大海,乃至菩提,永不枯竭。回向菩提,十分重要。《中般若經》雲:“須菩提,此善根唯爲成佛而作回向,莫爲獲聲聞、緣覺果及其他果而作回向。”
可惜雖然我常常這樣給別人講,但自己在行持時卻常常忘記。真是很慚愧。喇嘛欽!
壬午年四月初九
2002年5月21日
謹 慎
在密宗修法裏,恭敬上師,對上師有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第八世噶mb(1507-1554)是藏地政教合一的大領袖,也是修行圓滿的大上師。他曾說道:“不管什麼樣的上師,即使沒有信心,也不要觀他的過失,更不能說他的過失。如果別人
說的時候,也最好不要聽。即使聽了也不要認爲是真實的,哪怕真是這樣,也要想這是上師的密意。並且隨喜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爲,增上信心。”又說:“平時應觀察自己的相續,若無悲心和證悟空性的見解,即使是上師要求自己造惡業等非法行,如果暫時放棄,也未違背上師教言。一些人說只要依止一位上師即可,不需其他任何上師,這種說法是被著魔的顛倒非理所染汙的表現。曆史證明,無數的大德依靠多位善知識,以種種供養、承侍、積資的方式而成就。此種事例不勝枚舉。”
薩迦班智達也說:“如果沒有依照佛法,即使上師的話也可以不予理睬。”宗喀巴大師在《事師五十頌釋》中也有類似說法。
不過我們也應提醒自己,上師的密意無法揣測,所做之事是造惡業還是利衆實在難以斷定。認真思維,方可抉擇。千萬不要輕易舍棄上師,因爲上師是嚴厲對境的緣故。舍棄上師,必然遭致金剛地獄的嚴懲。謹慎爲妙啊!
壬午年四月十一日
2002年5月22日
鑰 匙
不論開啓任何寶庫的大門,都需要鑰匙。
開啓佛的語言大寶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鑰匙。否則,不論你如何念:“芝麻芝麻開門!”寶庫的門也絕不會爲你洞開。
大慈大悲的佛陀,無論說什麼話,都有內、外、密,直接、間接等不同層次的含義。各種意樂根基的衆生,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這種特異…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