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途腳印▪P14

  ..續本文上一頁男人還是女人,其身體都無非是一堆不淨物,其感情也是倏忽變化,飄搖不定的。沈湎其中,實在愚蠢之至。

  壬午年叁月十五日  

  2002年4月27日  

  

  

  訣  竅

  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大弟子,直品單比尼瑪是青海班瑪縣人。他在8歲時就能將《入行論》講得十分精彩。他時常手拿與身體高矮不相上下的書夾(藏地以竹、木所製,用于擱放經書之夾板,長的約2市尺),爲別人傳講。令多年聞思之人也咂咂稱奇。

  華智仁波切對此感慨說:“多竹仁波切(直品單比尼瑪的別名)8歲爲人宣講佛法,看來甯瑪巴的教法正值輝煌時期,前途無量啊!”

  直品單比尼瑪爲後人留下了大量詩歌,以及大圓滿、大幻化網等方面有如如意寶般的典籍寶庫。今天我從中采撷一束,與大家共勉:“平時喜歡觀察的尋伺者,想了達自然本智有一定障礙。因此應當常時恭敬祈禱上師,精進修持,才能證悟心的本面。自己通達之後,不離觀心性的同時,翻閱《七寶藏》等經論,自己的覺相、妙觀察智會越發增上,必將有很大收獲。”

  因此,如果能夠一邊觀心性一邊看書,或一邊念咒一邊看書都非常殊勝。江直仁波切說:

  

  “邊看書邊念咒有很大功德。初學者不能同時施行,到一定境界後就可以了。”

  學院的許多堪布都是這樣,通過這種方法,多年來完成了數目驚人的念咒數量。

  

  然而有的人卻自視高明,既不看書,也不念咒,將寶貴的歲月白白荒廢,真是枉爲修行人了!

  壬午年叁月十六日  

  2002年4月28日  

  心  寶

  甯瑪巴的很多成就者們留與後代的世間財産,雖然不能與所謂的富翁同日而語,但他們以智悲精華凝聚而成的智慧寶庫,卻豐富多彩、琳琅滿目,令世間富翁們望塵莫及。只要有信心的鑰匙,在此寶庫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欣喜若狂的珍寶。

  今天,我到喇拉曲智仁波切的寶庫裏逛了逛。裏面的寶物不可勝數,讓貪婪的我一陣陣狂喜。但因力氣有限,難以全部背負而出。只有選擇一段認識心性的教言,忍不住想翻譯過來,分享與人。希望沒灌大圓滿頂的道友不要偷看,否則護法會懲罰的。

  “略說直指之心寶:一切萬法依心而顯現,觀察起心動念之心,卻無有所得。觀察自己之心,其顔色形狀皆不可得。無始之心乃爲分別念所假立。真正尋覓“我”與“我心”,皆爲空性。除此之外,毫無實質,這是中觀的見解。自己的心無有尋覓,自然安住于空性與顯現不滅,自明自知的境界,這就是大圓滿的境界。于此境界中不隨外境而散亂,不被細微分別念所染汙,以正知正念護持明然了然之心,如河流之相續般長期修持,極爲重要。此外,以修皈依、發心、上師瑜伽,斷惡行善等世間善法爲助緣。我甯瑪老人索朗欽則(喇拉曲智仁波切的名字)平時所修持的唯有這些。願其成爲有緣者之心寶。”

  如今,我們得到了如此珍貴的心寶,實在應當珍惜。

  

  也有一些人,自以爲是大圓滿的根基,不修皈依、發心、上師瑜伽,斷惡行善等世間善法,認爲那是下等根基的行爲。難道他的根基超過了傳承祖師?

  前輩大德們交付予後學者的教言心寶,已經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只有逐字逐句地思維,並融入自己的相續,認識心的本性,並長期修持,才能無愧于上師叁寶的大恩加被。

  壬午年叁月十八日  

  2002年4月29日  

  還  俗

  十分不想寫下這個標題!但在這個五欲增盛的濁世,還俗已成爲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與其避重就輕地逃避這個題目,不如勇敢地正視它。

  今天,聽到一位出家十幾年的人,爲煩惱所纏,已還俗好幾個月了。聽到這個消息,心裏像吃了一只蒼蠅般不是滋味。記得在他出家初期,也可算得上是聞思精進、戒律清淨、智慧日益增上的典範。他曾說過:“我只要活一天,決不還俗。讓我還俗,還不如死掉。”這樣一位下了很大決心的人,卻食言還俗,十分令人痛心。

  他在電話中閉口不談佛法,卻無休止地言及他的生意。當問到他生意如何時,他像飽含 了一大堆苦水,忙不疊地向我傾倒:“如今的生意太難做了!每天8小時,卻掙不到十元錢。想起以前出家時無憂無慮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樣啊!唉!!”聽了他的苦惱,我真不知該如何應答。

  不過令我慶幸的是,他的見解至今尚未改變,對叁寶的信心也沒有退減,忏悔心恒時不離左右。雖忙于生意,卻不離念誦。

  喇拉曲智仁波切曾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因故還俗,但別人毀謗他時,仁波切卻說:“毀謗別人是錯誤的,他的身體雖然還俗了,心卻沒有還俗。”

  佛經雲:“甯可毀屍羅,切莫壞正見。”《中觀四百論》中也說:“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如果見解毀壞,不行忏悔,反而責怪上師叁寶,即使身體沒有還俗,其內心卻已無可救藥了。

  壬午年叁月十九日  

  2002年4月30日  

  

  

  離  家

  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在家修持,極易爲貪嗔癡的外境所轉。即使自己想安住,也會因親朋的打攪而生煩惱。所以,離家修行是上上之舉。

  佛經雲:“何處生煩惱,須臾不得住。”

  博朵瓦也說:“遠離故鄉與親友,如理作意棄散亂,此等之人趨解脫。”

  臧巴加惹的修行語錄中也有這樣一段話:“煩惱因外境而生,不舍棄故鄉真是愚癡;修行需對治煩惱,不依對治者真是愚癡;聽聞佛經依因緣而得,不籌備因緣真是愚癡。若遠離故土,即使謠言四起,也不後悔;心依止上師,即使饑餓而死,也不後悔;若通達心性,即使短暫依師,也不後悔。若遠離家鄉,即有了對治煩惱的好緣起;不貪圖樂果,即已産生正信的好緣起;舍棄世間法,是發布施的好緣起。不舍棄故鄉,貪嗔是不會間斷的。因此,首先離家極重要。世間瑣事不能舍棄,就無時修持;世間財物不能放下,就不能斬斷親友的牽連。”

  看來,故土家園的過患確實無窮。大智者

  

  

  

  應難舍能舍,難行能行。

  遠離家鄉和財務的糾纏,依止靜處時,才能深切感受到諸大德教言的勝妙之處。

  壬午年叁月二十日  

  2002年5月1日  

  看  戲

  在這個人心陷溺、物欲橫流的世上,只要有點時間和金錢,人們就喜歡到娛樂場所看戲、聽音樂,美其名曰藝術熏陶。沈醉其中卻沒有絲毫的反省和猶豫,仿佛忘了死之將至。

  世尊在因地的時候曾轉世爲鐵室王子,在過水蓮節的時候,人們爲他舉行了盛大的歌舞表演活動。看到周遭的人們喜笑顔開,王子深感悲切地說:“嗚呼!世間煩惱衆,不穩無喜樂,然此水蓮節,反覺樂穩固,此等凡夫衆,無懼真稀有。死主遮生路,無慮貪歡樂,老病死怨敵,時時橫眼前,定趨來世道,智者誰歡喜?”

  劉備在臨終之際,爲使自己曆經千辛萬苦而創下的蜀漢家業,不至于功虧一篑,諄諄告誡兒子劉禅:“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先父走後,劉禅早已將忠告抛之腦後,整日尋歡作樂,企圖在前人栽種的樹蔭下乘涼,最終遭致大好河山被人掠奪的結局。當他被軟禁于他國之時,仍不知好歹地一邊看著宮女的表演,一邊厚顔無恥地說道:“此間樂,不思蜀。”絲毫不知亡國之恨,真是令人感慨萬分。

  有的修行人也一樣,終日沈迷于歌舞升平的生活,毫不察覺死主將臨,實在與劉禅無異。

  你在臺下看戲,殊不知自己也正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如何使之更加豐美、更加完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大問題。

  壬午年叁月二十一日 

  2002年5月2日  

  

  

  竣  工

  今天對我來說,十分值得紀念。我自認爲一生中比較大的工程——《白蓮花論》的翻譯完成了。動筆之初是在2001年12月25日,當天,全廈門的人都在以各種方式歡度“聖誕節”,我也自我安慰地將外面的喜慶場面,當作該翻譯工程的奠基大典。

  作爲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從因地初發心直至最終示現成佛,行持六度萬行的事迹可謂感人至深。每當閱讀之時都爲其打動,多次發願將之翻譯與道友們共同分享。今天總算是如願以償了。

  翻譯之初,恰值住房對面一幢高樓奠基動工,動工之時,人頭攢動,彩旗飛揚,聽說僅設計費就用了幾十萬,建築工人也上百名,再加上現代化的機器設備,十分風光。而我們的工程除了校對打字的以外,沒有強大的人力物力作爲後盾,與其比較,顯得寒碜之至。然而我們所具有的卻是令他們自愧不如的,對佛祖至深至誠的信心。僅憑這點,就足以使我們成爲精神上所向無敵的貴族。

  

  

  曆經100多天,如今大樓已經斷水,即將竣工。我的工程也圓滿結束,開發商一定認爲自己對社會、對人類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我覺得我的工程也許更有意義。相信幾百年之後,由水泥磚瓦修建的高樓將蕩然無存,而作爲精神財富的世尊傳記,卻不會被飛逝的時間和地理版圖所囿,仍將繼續利益百千萬代、五湖四海的後人。使其因此而對佛陀生起信心,並逐漸趨至解脫正道。

  留給後人最好的遺産,不是高樓大廈,不是金銀財寶,而是遮蔽無明風雨的精神大廈。

  壬午年叁月二十二日 

  2002年5月3日  

  五  四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從1919年五四運動至今已經曆了近百年的曆史。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年們早已不必再爲反封建、反壓迫而戰,他們以各種形式慶祝著這一節日。

  我也加入了一幫有很多青年人組成的行列,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放生活動。叁艘船承載著飽受死亡恐懼的海底居民,浩浩蕩蕩地駛往深海,除了廈門本地的信衆,來自各地寺院、佛學院的出家人,福州、臺灣、香港等地的居士,約200名道友都參加了這次放生活動,出家人的紅黃僧衣,在家人五彩缤紛的各式服裝,

  

  在藍色大海的襯托下,形成了一道道靓麗的風景。

  在我身居其中的四個月期間,每當午餐和晚餐之時,窗戶外面時常會漂來宰殺海鮮的血腥氣息,使這座沿海城市純淨…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