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20

  ..续本文上一页徒劳。无垢光尊者的言教如同如意宝,使人永得平安快乐。所以,他的言教即使是听闻、受持、修持一句,也与如来的言教具有同等的缘分与功德。奇哉!奇哉!感谢三传承上师,见之有缘、修之有福。所谓本自具佛,实在真实不虚。”

  现在很多人整日沉迷于分别念所造的、增长三毒的书籍,为何不多用一些时间,到龙钦巴以其出世间之胜义智慧所开采的智慧宝藏中去浏览浏览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四日 

  2002年6月4日  

  书于翻阅《法界宝藏论》时

  比  赛

  世间的人们总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从国家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到体坛的世界杯、奥运会,再到个人的荣辱得失,无论是扭转乾坤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习惯性地与对方较劲。虽然没有真枪实炮,却处处弥漫着硝烟的气息。名义上是比赛,实质与战争无异。

  为业力所牵的人们,整日为竞争而奔波,不但搞得自己疲惫不堪,而且常常因此而将目标定得遥不可及,预定的目标难以企及,从而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当中。当看到周围的人升迁、发财、出国,甚至买一件衣服,都会生起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并千方百计超过对方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引发经济犯罪率不断上升,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近听一位去拉萨朝圣的人讲,在桑耶附

  

  

  近的亚玛龙,有一位叫雷工的修行人,他已念了一亿莲师心咒,他告诉去看他的人说,这里山青水美,山洞里冬暖夏凉、山泉清澈甘甜、吃糌粑也能品出甘露的味道。真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在。想起那些忙忙碌碌的世间人,为五斗米而折腰,整日劳作却烦恼增盛,真是可怜。

  其实,一些名相上的修行人也喜欢观看和参与比赛,承受比赛所带来的痛苦,却不喜欢独自修行的快乐。常常奔波于一些表面的所谓善法,内心却为名利所诱而躁动不安。

  作为修行人,我能否也像雷工一样,舍弃世间名利,安住法乐。任世界万千变幻,永葆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五日 

  2002年6月5日  

  酸  奶

  一到夏天,酸奶就成了草原上最美的佳肴。家乡人常爱说一句话:“如果夏天没有酸奶喝,草原上的美景都仿佛缺了颜色。”谁家因为没有牦牛而喝不到酸奶,将是令人沮丧的事。

  同所有牧场上的人一样,我对酸奶也情有独钟。因为远离家乡,来到汉地,前几天还心想:这个夏天可能喝不到酸奶了吧?没想到,今天一位居士给我送来了汉地制作的酸奶,居然味道和草原上的酸奶不相上下,有的还在里面加上了水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上师一起吃酸奶的情景。

  那是在2000年6月28日,当时法王如意宝正在南山闭关,并为部分藏族喇嘛传讲大圆满。我带领一群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大陆的四众弟子前去拜见法王。当我们的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跋涉到南山顶时,满车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太美了!”的确,上师的小木屋在满目的缤纷花朵和蓝天的衬托下,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一幅绝佳的风景图。

  我们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拜见了上师。那天上师也显得格外高兴,他让人拿出酸奶,在我们每人手上分了一份,他自己也分了一份在手上,并告诉我们说:“这是我年轻求学时最好的食物,今天也分给你们尝尝,这里没有碗,但作为修行人,要不怕艰苦,我们以手为碗,一样可尝出酸奶的美味来。”说完,他就

  

  

  

  

  

  

  

  

  带头津津有味地吃着手里的酸奶。我一边吃着酸奶,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如涌泉般喷薄而出。

  至今,那天的情景仍像昨天的事情一般清晰。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再跟上师一起坐在草原上品尝酸奶的美味。

  壬午年四月二十六日 

  2002年6月6日  

  

  

  佛  法

  如今,能够真正了解佛法并如理行持的人实在寥若晨星。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对佛法不但没有系统的认识,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却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在行持佛法,岂不贻笑大方?

  在佛教历史上被称为第二佛陀的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曰:“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也就是说,以听闻讲说的方式获取教法,以修持的方式摄取证法,教法与证法,涵盖了佛法的一切内涵。

  为了佛法能长住于世,必须借助于经论,《天子如意持请问经》中云:“诸法经论两种摄,善说乃其密意释,以之于此世界中,佛法能得长久住。”无数的前辈,为受持弘扬佛法,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三藏教法,使我们得以闻听佛性之义,而得了悟:众生因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以致由惑造业,因业受苦。

  

  

  如果没有教法的指引,则如同没有日月灯光作为航标,使我们只能无休止地辗转于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也使我们如同没有向导的盲人,只能在三有的荒漠中徘徊,即使精疲力竭,也永无出期。

  当了悟轮回缘由之后,就应当实修实证,令戒、定、慧三种证法与心相融,以之消除惑业,增长福慧。

  佛性虽然本具,却如同矿石中的黄金,木柴中的火焰,稻谷中的稻芽,如果不经过一番冶炼、钻磨与种植,则永远不能获得其成果。如果了知其理而不实修,终如说食数宝,不能得其受用。于长劫轮回苦海中,轻易地将千载难逢的解脱大舟放弃,始终不得解脱。

  教法与证法,二者不得偏废,通过教法获得正见,并在此基础上实修证法,才是真正的行持佛法。

  壬午年四月二十七日 

  2002年6月7日  

  

  

  木  碗

  诺尔巴堪布在厦门植物园的木碗专卖店,买了一个木碗送给我作为礼物。木碗本来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木质纹理,在表面刷了一层本色清漆之后,更显出一种古朴意趣。我特别喜欢它,一直用它吃饭,好像什么东西盛在里面就成了甘露一般。随着贪执木碗之念的日益增盛,令我想起华智仁波切的一段故事。

  蒋扬钦则仁波切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也十分喜爱它。

  当他去拜见钦则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也一定很执著吧!钦则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著,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著!”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心中豁然开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

  

  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著。

  作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修行人,更应抛弃对娑婆尘世一切名利的贪执。前人曾教诫云:“不结良因与善缘,苦贪名利自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如果不结下与佛法的善妙因缘,只是因苦苦地贪恋世间名利,而枉自担忧,备受煎熬。殊不知,一切自己所拥有的金银财宝,不过是让你暂且看守几十年而已,又何必执著呢?萨哈巴也说:即使芝麻许的贪执,也是轮回的因。

  

  所以,我们应以如出囹圄、如弃枷锁般的厌离心,抛弃一切贪执。否则,不论你如何精进,终将徒劳身心。

  壬午年四月二十八日 

  2002年6月8日  

  会  死

  无等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秋雍,是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乞求传法,成就者什么也没传。经过再三的请求,成就者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并告诉修行人:“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康巴人听完后,依此教言精进修持,终获成就。

  作为修行人,应时常忆念死亡,印光大师在他的禅堂里,挂着一副很大的“死”字中堂,并时时告诫后人:“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可见这些成就者们对死亡的重视。

  前辈的成就者们,为生死之大事,历尽千辛万苦,以坚固的信心、勇猛的精进心,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见性。

  

  

  

  

  

  

  

  

  只可惜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之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以为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我等无始以来,因由二取执著,而迷失本来面目,原有光明被妄想覆盖、尘劳缚着,以致长期流转生死苦海。人生若不悟禅道,难越生老病死关。如果想重见光明,永脱生死,必须下一番工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放下一切,时刻忆念死亡,苦苦修习,方能嗅出本有的菩提芬芳。

  壬午年四月二十九日 

  2002年6月9日  

  知  否

  德巴堪布的著作已整理完毕,一共有四函。其中的教言囊括了修行的各个次第,今天我想把其中的十三个“知道吗?”翻译出来与汉族道友分享:

  “我为曾经所造的业力相同、如今之迷乱显现相同的朋友讲述此教言,无论是谁,只要有信心,都可以听闻:

  1.茫茫轮回大海,利用短暂一生即能超越的是珍宝人身,但人年老之后会满脸皱纹,您知道吗?

  2.器世间与情世间、官员与随从、上师与弟子、城市与寺院,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老师,不会停驻很久,您知道吗?

  

  3.上半生为人宣讲佛法,守持清净戒律,下半生身在俗家,被自己所生养的孩子所围绕,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即会显现内在真相,您知道吗?

  4.口中宣讲大乘佛法如狮子吼,内心却着了自私的魔,尚未圆满菩提心力而高声空吼,如同老狗的狂吠,您知道吗?

  5.无论是否认识都依止为上师,无论是否熟悉的上师前,都接受密法,…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