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徒勞。無垢光尊者的言教如同如意寶,使人永得平安快樂。所以,他的言教即使是聽聞、受持、修持一句,也與如來的言教具有同等的緣分與功德。奇哉!奇哉!感謝叁傳承上師,見之有緣、修之有福。所謂本自具佛,實在真實不虛。”
現在很多人整日沈迷于分別念所造的、增長叁毒的書籍,爲何不多用一些時間,到龍欽巴以其出世間之勝義智慧所開采的智慧寶藏中去浏覽浏覽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四日
2002年6月4日
書于翻閱《法界寶藏論》時
比 賽
世間的人們總喜歡參與各種各樣的比賽,從國家的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到體壇的世界杯、奧運會,再到個人的榮辱得失,無論是扭轉乾坤的大事,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習慣性地與對方較勁。雖然沒有真槍實炮,卻處處彌漫著硝煙的氣息。名義上是比賽,實質與戰爭無異。
爲業力所牽的人們,整日爲競爭而奔波,不但搞得自己疲憊不堪,而且常常因此而將目標定得遙不可及,預定的目標難以企及,從而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痛苦當中。當看到周圍的人升遷、發財、出國,甚至買一件衣服,都會生起難以名狀的失落感,並千方百計超過對方以滿足自己的攀比心理。引發經濟犯罪率不斷上升,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實在是得不償失。
最近聽一位去拉薩朝聖的人講,在桑耶附
近的亞瑪龍,有一位叫雷工的修行人,他已念了一億蓮師心咒,他告訴去看他的人說,這裏山青水美,山洞裏冬暖夏涼、山泉清澈甘甜、吃糌粑也能品出甘露的味道。真是無憂無慮、悠閑自在。想起那些忙忙碌碌的世間人,爲五鬥米而折腰,整日勞作卻煩惱增盛,真是可憐。
其實,一些名相上的修行人也喜歡觀看和參與比賽,承受比賽所帶來的痛苦,卻不喜歡獨自修行的快樂。常常奔波于一些表面的所謂善法,內心卻爲名利所誘而躁動不安。
作爲修行人,我能否也像雷工一樣,舍棄世間名利,安住法樂。任世界萬千變幻,永葆一顆如如不動的心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五日
2002年6月5日
酸 奶
一到夏天,酸奶就成了草原上最美的佳肴。家鄉人常愛說一句話:“如果夏天沒有酸奶喝,草原上的美景都仿佛缺了顔色。”誰家因爲沒有牦牛而喝不到酸奶,將是令人沮喪的事。
同所有牧場上的人一樣,我對酸奶也情有獨鍾。因爲遠離家鄉,來到漢地,前幾天還心想:這個夏天可能喝不到酸奶了吧?沒想到,今天一位居士給我送來了漢地製作的酸奶,居然味道和草原上的酸奶不相上下,有的還在裏面加上了水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不由得想起曾經與上師一起吃酸奶的情景。
那是在2000年6月28日,當時法王如意寶正在南山閉關,並爲部分藏族喇嘛傳講大圓滿。我帶領一群來自美國、新加坡和大陸的四衆弟子前去拜見法王。當我們的車沿著崎岖的山路跋涉到南山頂時,滿車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驚歎:“太美了!”的確,上師的小木屋在滿目的缤紛花朵和藍天的襯托下,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都是一幅絕佳的風景圖。
我們就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致中拜見了上師。那天上師也顯得格外高興,他讓人拿出酸奶,在我們每人手上分了一份,他自己也分了一份在手上,並告訴我們說:“這是我年輕求學時最好的食物,今天也分給你們嘗嘗,這裏沒有碗,但作爲修行人,要不怕艱苦,我們以手爲碗,一樣可嘗出酸奶的美味來。”說完,他就
帶頭津津有味地吃著手裏的酸奶。我一邊吃著酸奶,一種發自內心的幸福如湧泉般噴薄而出。
至今,那天的情景仍像昨天的事情一般清晰。我期待著有一天,能再跟上師一起坐在草原上品嘗酸奶的美味。
壬午年四月二十六日
2002年6月6日
佛 法
如今,能夠真正了解佛法並如理行持的人實在寥若晨星。有些所謂的修行人,對佛法不但沒有系統的認識,連一些基本常識都不具備,卻口口聲聲宣稱自己在行持佛法,豈不贻笑大方?
在佛教曆史上被稱爲第二佛陀的世親論師在《俱舍論》中曰:“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也就是說,以聽聞講說的方式獲取教法,以修持的方式攝取證法,教法與證法,涵蓋了佛法的一切內涵。
爲了佛法能長住于世,必須借助于經論,《天子如意持請問經》中雲:“諸法經論兩種攝,善說乃其密意釋,以之于此世界中,佛法能得長久住。”無數的前輩,爲受持弘揚佛法,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爲我們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叁藏教法,使我們得以聞聽佛性之義,而得了悟:衆生因由一念無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塵境界,當體本空,以致由惑造業,因業受苦。
如果沒有教法的指引,則如同沒有日月燈光作爲航標,使我們只能無休止地輾轉于輪回生死苦海之中;也使我們如同沒有向導的盲人,只能在叁有的荒漠中徘徊,即使精疲力竭,也永無出期。
當了悟輪回緣由之後,就應當實修實證,令戒、定、慧叁種證法與心相融,以之消除惑業,增長福慧。
佛性雖然本具,卻如同礦石中的黃金,木柴中的火焰,稻谷中的稻芽,如果不經過一番冶煉、鑽磨與種植,則永遠不能獲得其成果。如果了知其理而不實修,終如說食數寶,不能得其受用。于長劫輪回苦海中,輕易地將千載難逢的解脫大舟放棄,始終不得解脫。
教法與證法,二者不得偏廢,通過教法獲得正見,並在此基礎上實修證法,才是真正的行持佛法。
壬午年四月二十七日
2002年6月7日
木 碗
諾爾巴堪布在廈門植物園的木碗專賣店,買了一個木碗送給我作爲禮物。木碗本來就具有一種天然的木質紋理,在表面刷了一層本色清漆之後,更顯出一種古樸意趣。我特別喜歡它,一直用它吃飯,好像什麼東西盛在裏面就成了甘露一般。隨著貪執木碗之念的日益增盛,令我想起華智仁波切的一段故事。
蔣揚欽則仁波切在德格的時候,華智仁波切正以乞討的方式四處雲遊。他有一個木碗,伴隨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華智仁波切也十分喜愛它。
當他去拜見欽則仁波切時,見到上師的周圍眷屬雲集,房間富麗堂皇,宛如宮殿,裏面裝滿了各種金銀財寶,心裏想著:原來上師也很喜歡財物,這滿屋的珍寶他也一定很執著吧!欽則仁波切以神通照見了他的心思,便一語中的地高喝道:“華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對這室內室外財寶的執著,遠遠不如你對你那木碗的執著!”一句話使華智仁波切心中豁然開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並不一定要過苦行僧般的
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執著。
作爲我們這些普通的修行人,更應抛棄對娑婆塵世一切名利的貪執。前人曾教誡雲:“不結良因與善緣,苦貪名利自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如果不結下與佛法的善妙因緣,只是因苦苦地貪戀世間名利,而枉自擔憂,備受煎熬。殊不知,一切自己所擁有的金銀財寶,不過是讓你暫且看守幾十年而已,又何必執著呢?薩哈巴也說:即使芝麻許的貪執,也是輪回的因。
所以,我們應以如出囹圄、如棄枷鎖般的厭離心,抛棄一切貪執。否則,不論你如何精進,終將徒勞身心。
壬午年四月二十八日
2002年6月8日
會 死
無等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秋雍,是藏地公認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聽聞其美名,特地前來拜見,他向成就者供養了布匹後,便乞求傳法,成就者什麼也沒傳。經過再叁的請求,成就者拉著他的手誠懇地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就這樣重複了叁遍,並告訴修行人:“上師的教言沒有別的,我也發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了。”康巴人聽完後,依此教言精進修持,終獲成就。
作爲修行人,應時常憶念死亡,印光大師在他的禅堂裏,挂著一副很大的“死”字中堂,並時時告誡後人:“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可見這些成就者們對死亡的重視。
前輩的成就者們,爲生死之大事,曆盡千辛萬苦,以堅固的信心、勇猛的精進心,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見性。
只可惜現在的人,對世間的一切事無不斤斤計較、絞盡腦汁,對死亡之大事卻置之不理,仿佛以爲死神已將自己忘卻,這實在是掩耳盜鈴的自欺之舉。我等無始以來,因由二取執著,而迷失本來面目,原有光明被妄想覆蓋、塵勞縛著,以致長期流轉生死苦海。人生若不悟禅道,難越生老病死關。如果想重見光明,永脫生死,必須下一番工夫,“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放下一切,時刻憶念死亡,苦苦修習,方能嗅出本有的菩提芬芳。
壬午年四月二十九日
2002年6月9日
知 否
德巴堪布的著作已整理完畢,一共有四函。其中的教言囊括了修行的各個次第,今天我想把其中的十叁個“知道嗎?”翻譯出來與漢族道友分享:
“我爲曾經所造的業力相同、如今之迷亂顯現相同的朋友講述此教言,無論是誰,只要有信心,都可以聽聞:
1.茫茫輪回大海,利用短暫一生即能超越的是珍寶人身,但人年老之後會滿臉皺紋,您知道嗎?
2.器世間與情世間、官員與隨從、上師與弟子、城市與寺院,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老師,不會停駐很久,您知道嗎?
3.上半生爲人宣講佛法,守持清淨戒律,下半生身在俗家,被自己所生養的孩子所圍繞,如果沒有舍棄今生,即會顯現內在真相,您知道嗎?
4.口中宣講大乘佛法如獅子吼,內心卻著了自私的魔,尚未圓滿菩提心力而高聲空吼,如同老狗的狂吠,您知道嗎?
5.無論是否認識都依止爲上師,無論是否熟悉的上師前,都接受密法,…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