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法本,并因此而生起信心,想表达自己感激之
意的话,再没有比放生,更能令九泉之下的我深感快慰之事了。这也是我一直想致力于此,但却因个人能力有限而无法成办的心愿。
壬午年六月初四
2002年7月14日
老 人
到扶贫医院打针,途经商店门口,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手中攥着两元钱,以求助的目光望着来往的人群。她的脸因风吹日晒、食不果腹而显得暗淡无光,在厚重灰尘的覆盖下,一双饥饿的眼睛无神地四处张望着。
这是一个风和日暖的好天气,人们都忙着采办自己的物品,挂念自己的修行,老人的存在早已消失于他们的境界之中。他们从老人满是污垢的裙子上踏过,连瞅她一眼的念头也没有在心中划过。
一个小时后,当我打完针再次经过这里,刚才的场景仍然持续地上演着,我掏出身上仅有的十元钱,放在她手里,我分明看到莹莹的泪光在她眼中闪烁。我不忍与她对视,逃也似的走开,留下双手合十、口中喃喃有词的老人。
看着周围漫不经心的人们,我多想说一句:善待这位老人吧!若干年以后,我们终将迈入风烛残年,何不现在就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呢?
回到家中,背越发疼痛,不知刚才那位老人现在怎样?她明天的一日三餐又将如何应付 呢?唉!
壬午年六月初五
2002年7月15日
健 康
最近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您要好好保重身体!”我的身体好像成了天底下至关重要的东西。自己也常常以“身安而后道隆”提醒自己注意日常保健,以免使不健康的身体成为修行障碍。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这样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我一下子感到释然,原来与很多人相比,我都算是比较健康的人。至少,我没有那么多的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不安宁。虽然身体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心理因素对生理的主导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我的一些皮肉血骨或内部器官时常与我过不去,但与很多人心灵上的病痛相比,这肉体上的区区病痛,实在不足挂齿。
我们时常因为过分重视肉体,为了这个肉身能舒适地存在,在世间的竞技场上苦心钻营、斤斤计较而导致心神不宁、情绪烦乱。作为修行人,因执著肉体而放弃精进的闻思修,去追求名闻利养,更会成为修行大障。形骸非亲,万物皆幻,放下对身体形骸的执著,抵制烦恼对我们心理健康的侵蚀,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壬午年六月初七
2002年7月16日
阿 姨
为了放生,今天去了炉霍。本打算利用放生之余,抽空耍耍坝子,可惜天公不作美,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看来我们的帐篷、饮料、食品算是白带了。
听说一位我小时候对我很好的阿姨病了,我连忙去看看她。
她住在一间简陋得难以想象的屋子里,屋里除了一床肮脏破旧的被子、一把黑糊糊的茶壶,几乎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什。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家显得比较殷实。常常在课间,我会偷跑到离学校不远的她家,因为在那里我总是能找到糌粑、酥油之类的食物,以填充我那仿佛永远也填不满的胃。她总是那么大方地拿出最好的东西,从无悭吝之心。
如今,91岁的她虽然住在简陋的破屋里,由五十多岁的儿子照料,但心情仍是那么开朗,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她从各处听来的逸闻趣事,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最后,她说:“不知我前世造了什么恶业,得了这样的病,看来只有好好祈祷三宝,才能减轻我的罪业。”
一听她的话,我就知道她之所以心情开朗的原因,由于诚信因果,在遭遇病痛艰难时,就不会怨天尤人,只会一心一意祈祷三宝,忏
悔业障,才会感得如此心境。
如果每个人都能诚信因果,那么,即使他身处困境,都能保持愉悦的心情。
壬午年六月初八
2002年7月17日
宗 塔
暴雨一夜的肆虐终于偃旗息鼓,太阳从云层中探出了笑颜,经过雨的冲刷,空气变得格外透明,草场也绿得令人心醉。白色和金黄色的天鹅在天空中优雅地滑翔,淙淙溪水缓慢地滋润着宗塔草原,白色的野花繁星般地扑满视野,蜜蜂蝴蝶在花间轻快地畅游着,青蛙在草丛里欢快地跳跃着,青山环绕,森林茂密。
我来到了过去的母校宗塔中学的原址,如今这里已改建为一所小学,过去的教室已破败不堪,以前住过的宿舍已不复存在,原址上新修了一栋平房。
朝气蓬勃的中学时光,如同电影般一幕幕地在脑海中闪现。那时,我们是那么地充满活力,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如今,青春已弃我
而去,空剩下一把老朽的身骨。过去的师长大多撒手人寰,同窗的好友纷纷与世长辞。栽植于校园旁的树木早已枝繁叶茂、参天林立,当年参与植树的同学却音讯杳无、难觅踪迹。站在学校对面的山上,回首俯视曾经生活的故迹,人事皆非,生起感慨万千。无常真是毫无情面的裁判,吞噬了过去的一切,也使人不敢留恋现在的拥有。更使人晓知幻化的山川、假合的身体都不离无常的实质。
略感欣慰的是,一位当年的同窗拉布,现已出家,在对面山上有四、五十人的寺庙里担任住持,每天为他们宣讲佛法。使我在满目的无常中感受到一丝永恒的光芒。
壬午年六月初九
2002年7月18日
多 芒
应多芒寺众多人的邀请,我今天也鹦鹉学舌,为该寺的僧人谈了一点自己的体会:多芒寺历来由戒律清净的大德住持,因为德巴堪布年岁已高,本寺虽然目前比较兴盛,且拥有不少堪布大德,但真正能主持工作的大德仍然匮乏,寺院面临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局面。作为寺院的一员,我们肩负着寺院生死存亡之重担,不能随波逐流,应有开阔的心胸、远大的抱负,不能贪图眼前的温饱,不应在穿着、住房上相比,而应比慈悲、比智慧。格鲁派一位大德讲过:“如果没有看破世间,形象上的闻思修毫无意义。”
我将扎嘎活佛写的《山法宝鬘论》发给他们每人一本,希望他们能追随前辈的足迹,在闻思的基础上寻求内心的安乐。
虽然在座的很多人从未与我正面交流,但同为弃离尘世,寻道求度的出家人,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我非常乐于将自己在寻求解脱道路上的感悟和教训与人共勉。一位真正的修行人,要甘于寂寞,不能为世间琐事而囿,阎浮提苦事无穷,醉生梦死于逸乐之中,欲求出离,南柯一梦而已。自不能度,何谈度人?再不要被贪嗔痴所拘了!三思!三思!!
壬午年六月初十
2002年7月19日
开 光
今天,多芒寺新筑成的释迦牟尼佛塔举行开光典礼。恰逢藏历六月十一日。今天和十三日,也是一年一度供护法的日子,来自上下罗科马乡九个村的几千信众,身穿节日的盛装,驾驭着剽悍的骏马,聚集在左当草原上。
方圆两公里的草原上扎满了各色帐篷,科罗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折射出宝石般的耀眼光芒;四周的山峦青翠欲滴,宛如锦缎织出的帷幕;山雀在林中婉转地歌唱,仿佛天界传来的音乐。这如同仙境般的土地也是吸引我四十年前探出母体,迫不及待地来到人间
的地方。
熏烧柏树枝的桑烟袅袅升腾,汉子们手持护法旗,一边转绕,一边将龙达凌空抛洒。不一会儿,整个草原就成了龙达的海洋。
在一顶可容纳上千人的大帐篷里,男众们再次发愿戒酒、不杀生,去年他们都如此发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过去的一年里,几乎没有发生过滥杀无辜的情况,大家都以饮酒杀生为耻,使这个以前以出产牦牛闻名的地方减少了不少恶业。
空气中减少了血腥的气息,显得更加澄净;河水中不再流淌着牛羊的鲜血,显得更加清冽;美丽的草原上不再传来牲畜的哀鸣,显得更加宁静。如果,我此时尚在娘胎,一定会再次选定这个地方作为我的出生地,因为我深深地眷恋着这片聚集着善良人们的地方。
壬午年六月十一日
2002年7月20日
为 难
世上每个人,不论他们的智慧如何深广,总会遇到不能两全其美的事,更何况像我这样的浅慧之人。今天发生的一件事,就使我左右为难。
几天前,一位从东北千里迢迢赶来的居士告诉我说:“我最近看了您翻译的《释迦牟尼佛广传》,我被佛陀在因地时深广的发心和行为强烈地震撼着。我多么想象他一样抛弃一切,行菩提行。看到学院几千出家人清净而又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如果留在世间,我只有浑浑噩噩地虚耗此生,毫无意义。希望您能成全我。”
听了他的话,我十分赞赏,当即同意他出家。不料,他的妻子刚才给我打来电话:“堪布啊!我也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也向往出家的清净生活。但如今我们的儿子只有七个月,母亲在医院已沉疴难起,我又没有工作。如果他走了,剩下我们孤儿寡母该如何生存?作为大乘佛子,难道就应该置生病的老母、年幼的儿子、无助的妻子于不顾,到深山去发菩提心吗?”
听了她的话,我深感为难,想起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那首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既想令孤立无援的她得到救护,又能成全她丈夫出家的宏愿,如何才能找到皆大欢喜的良方呢?
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2002年7月21日
讥 笑
很多修行人舍弃故乡到山里修行时,总会引起世间人的不解和讥笑。但我们应该明白,世人的讥讽、侮辱是成就修行的顺缘。一切违缘都是成就的征兆。
藏地的格西尤龙巴在寂地闭关时,一位弟子拉着他的衣服,一定要求他传一个殊胜的教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虽然从小出家,但应明白看破世间非常重要。食能果腹、衣能穿暖即可,应身处卑位。对待上师教言,应当像饥渴的人饮…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