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法本,並因此而生起信心,想表達自己感激之
意的話,再沒有比放生,更能令九泉之下的我深感快慰之事了。這也是我一直想致力于此,但卻因個人能力有限而無法成辦的心願。
壬午年六月初四
2002年7月14日
老 人
到扶貧醫院打針,途經商店門口,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手中攥著兩元錢,以求助的目光望著來往的人群。她的臉因風吹日曬、食不果腹而顯得暗淡無光,在厚重灰塵的覆蓋下,一雙饑餓的眼睛無神地四處張望著。
這是一個風和日暖的好天氣,人們都忙著采辦自己的物品,挂念自己的修行,老人的存在早已消失于他們的境界之中。他們從老人滿是汙垢的裙子上踏過,連瞅她一眼的念頭也沒有在心中劃過。
一個小時後,當我打完針再次經過這裏,剛才的場景仍然持續地上演著,我掏出身上僅有的十元錢,放在她手裏,我分明看到瑩瑩的淚光在她眼中閃爍。我不忍與她對視,逃也似的走開,留下雙手合十、口中喃喃有詞的老人。
看著周圍漫不經心的人們,我多想說一句:善待這位老人吧!若幹年以後,我們終將邁入風燭殘年,何不現在就多做一些換位思考呢?
回到家中,背越發疼痛,不知剛才那位老人現在怎樣?她明天的一日叁餐又將如何應付 呢?唉!
壬午年六月初五
2002年7月15日
健 康
最近時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您要好好保重身體!”我的身體好像成了天底下至關重要的東西。自己也常常以“身安而後道隆”提醒自己注意日常保健,以免使不健康的身體成爲修行障礙。
今天看到一篇報道,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這樣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或完全安甯。”我一下子感到釋然,原來與很多人相比,我都算是比較健康的人。至少,我沒有那麼多的不協調、不平衡、不適應、不安甯。雖然身體對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心理因素對生理的主導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我的一些皮肉血骨或內部器官時常與我過不去,但與很多人心靈上的病痛相比,這肉體上的區區病痛,實在不足挂齒。
我們時常因爲過分重視肉體,爲了這個肉身能舒適地存在,在世間的競技場上苦心鑽營、斤斤計較而導致心神不甯、情緒煩亂。作爲修行人,因執著肉體而放棄精進的聞思修,去追求名聞利養,更會成爲修行大障。形骸非親,萬物皆幻,放下對身體形骸的執著,抵製煩惱對我們心理健康的侵蝕,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壬午年六月初七
2002年7月16日
阿 姨
爲了放生,今天去了爐霍。本打算利用放生之余,抽空耍耍壩子,可惜天公不作美,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雨,看來我們的帳篷、飲料、食品算是白帶了。
聽說一位我小時候對我很好的阿姨病了,我連忙去看看她。
她住在一間簡陋得難以想象的屋子裏,屋裏除了一床肮髒破舊的被子、一把黑糊糊的茶壺,幾乎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什。
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她家顯得比較殷實。常常在課間,我會偷跑到離學校不遠的她家,因爲在那裏我總是能找到糌粑、酥油之類的食物,以填充我那仿佛永遠也填不滿的胃。她總是那麼大方地拿出最好的東西,從無悭吝之心。
如今,91歲的她雖然住在簡陋的破屋裏,由五十多歲的兒子照料,但心情仍是那麼開朗,滔滔不絕地向我講述她從各處聽來的逸聞趣事,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最後,她說:“不知我前世造了什麼惡業,得了這樣的病,看來只有好好祈禱叁寶,才能減輕我的罪業。”
一聽她的話,我就知道她之所以心情開朗的原因,由于誠信因果,在遭遇病痛艱難時,就不會怨天尤人,只會一心一意祈禱叁寶,忏
悔業障,才會感得如此心境。
如果每個人都能誠信因果,那麼,即使他身處困境,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
壬午年六月初八
2002年7月17日
宗 塔
暴雨一夜的肆虐終于偃旗息鼓,太陽從雲層中探出了笑顔,經過雨的沖刷,空氣變得格外透明,草場也綠得令人心醉。白色和金黃色的天鵝在天空中優雅地滑翔,淙淙溪水緩慢地滋潤著宗塔草原,白色的野花繁星般地撲滿視野,蜜蜂蝴蝶在花間輕快地暢遊著,青蛙在草叢裏歡快地跳躍著,青山環繞,森林茂密。
我來到了過去的母校宗塔中學的原址,如今這裏已改建爲一所小學,過去的教室已破敗不堪,以前住過的宿舍已不複存在,原址上新修了一棟平房。
朝氣蓬勃的中學時光,如同電影般一幕幕地在腦海中閃現。那時,我們是那麼地充滿活力,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如今,青春已棄我
而去,空剩下一把老朽的身骨。過去的師長大多撒手人寰,同窗的好友紛紛與世長辭。栽植于校園旁的樹木早已枝繁葉茂、參天林立,當年參與植樹的同學卻音訊杳無、難覓蹤迹。站在學校對面的山上,回首俯視曾經生活的故迹,人事皆非,生起感慨萬千。無常真是毫無情面的裁判,吞噬了過去的一切,也使人不敢留戀現在的擁有。更使人曉知幻化的山川、假合的身體都不離無常的實質。
略感欣慰的是,一位當年的同窗拉布,現已出家,在對面山上有四、五十人的寺廟裏擔任住持,每天爲他們宣講佛法。使我在滿目的無常中感受到一絲永恒的光芒。
壬午年六月初九
2002年7月18日
多 芒
應多芒寺衆多人的邀請,我今天也鹦鹉學舌,爲該寺的僧人談了一點自己的體會:多芒寺曆來由戒律清淨的大德住持,因爲德巴堪布年歲已高,本寺雖然目前比較興盛,且擁有不少堪布大德,但真正能主持工作的大德仍然匮乏,寺院面臨新老交替青黃不接的局面。作爲寺院的一員,我們肩負著寺院生死存亡之重擔,不能隨波逐流,應有開闊的心胸、遠大的抱負,不能貪圖眼前的溫飽,不應在穿著、住房上相比,而應比慈悲、比智慧。格魯派一位大德講過:“如果沒有看破世間,形象上的聞思修毫無意義。”
我將紮嘎活佛寫的《山法寶鬘論》發給他們每人一本,希望他們能追隨前輩的足迹,在聞思的基礎上尋求內心的安樂。
雖然在座的很多人從未與我正面交流,但同爲棄離塵世,尋道求度的出家人,我們的心靈是相通的,我非常樂于將自己在尋求解脫道路上的感悟和教訓與人共勉。一位真正的修行人,要甘于寂寞,不能爲世間瑣事而囿,閻浮提苦事無窮,醉生夢死于逸樂之中,欲求出離,南柯一夢而已。自不能度,何談度人?再不要被貪嗔癡所拘了!叁思!叁思!!
壬午年六月初十
2002年7月19日
開 光
今天,多芒寺新築成的釋迦牟尼佛塔舉行開光典禮。恰逢藏曆六月十一日。今天和十叁日,也是一年一度供護法的日子,來自上下羅科馬鄉九個村的幾千信衆,身穿節日的盛裝,駕馭著剽悍的駿馬,聚集在左當草原上。
方圓兩公裏的草原上紮滿了各色帳篷,科羅河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折射出寶石般的耀眼光芒;四周的山巒青翠欲滴,宛如錦緞織出的帷幕;山雀在林中婉轉地歌唱,仿佛天界傳來的音樂。這如同仙境般的土地也是吸引我四十年前探出母體,迫不及待地來到人間
的地方。
熏燒柏樹枝的桑煙袅袅升騰,漢子們手持護法旗,一邊轉繞,一邊將龍達淩空抛灑。不一會兒,整個草原就成了龍達的海洋。
在一頂可容納上千人的大帳篷裏,男衆們再次發願戒酒、不殺生,去年他們都如此發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過去的一年裏,幾乎沒有發生過濫殺無辜的情況,大家都以飲酒殺生爲恥,使這個以前以出産牦牛聞名的地方減少了不少惡業。
空氣中減少了血腥的氣息,顯得更加澄淨;河水中不再流淌著牛羊的鮮血,顯得更加清冽;美麗的草原上不再傳來牲畜的哀鳴,顯得更加甯靜。如果,我此時尚在娘胎,一定會再次選定這個地方作爲我的出生地,因爲我深深地眷戀著這片聚集著善良人們的地方。
壬午年六月十一日
2002年7月20日
爲 難
世上每個人,不論他們的智慧如何深廣,總會遇到不能兩全其美的事,更何況像我這樣的淺慧之人。今天發生的一件事,就使我左右爲難。
幾天前,一位從東北千裏迢迢趕來的居士告訴我說:“我最近看了您翻譯的《釋迦牟尼佛廣傳》,我被佛陀在因地時深廣的發心和行爲強烈地震撼著。我多麼想象他一樣抛棄一切,行菩提行。看到學院幾千出家人清淨而又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真想加入他們的行列。如果留在世間,我只有渾渾噩噩地虛耗此生,毫無意義。希望您能成全我。”
聽了他的話,我十分贊賞,當即同意他出家。不料,他的妻子剛才給我打來電話:“堪布啊!我也是十分虔誠的佛教徒,也向往出家的清淨生活。但如今我們的兒子只有七個月,母親在醫院已沈疴難起,我又沒有工作。如果他走了,剩下我們孤兒寡母該如何生存?作爲大乘佛子,難道就應該置生病的老母、年幼的兒子、無助的妻子于不顧,到深山去發菩提心嗎?”
聽了她的話,我深感爲難,想起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那首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既想令孤立無援的她得到救護,又能成全她丈夫出家的宏願,如何才能找到皆大歡喜的良方呢?
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2002年7月21日
譏 笑
很多修行人舍棄故鄉到山裏修行時,總會引起世間人的不解和譏笑。但我們應該明白,世人的譏諷、侮辱是成就修行的順緣。一切違緣都是成就的征兆。
藏地的格西尤龍巴在寂地閉關時,一位弟子拉著他的衣服,一定要求他傳一個殊勝的教言。他語重心長地說道:“你雖然從小出家,但應明白看破世間非常重要。食能果腹、衣能穿暖即可,應身處卑位。對待上師教言,應當像饑渴的人飲…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