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甘甜的泉水一樣。即使別人譏笑,也義無反顧。將一切抛置于腦後,精進不懈地修行,只要這樣,就一定會成就。”
博朵瓦格西也說:“如果別人對自己生起悲心,應感到欣慰。”也就是說要放下面子、遠離虛榮,當別人覺得自己很可憐,而自己的內心卻快樂無比時,你就可以體會到修行的樂趣,所謂外境也奈你莫何了。
米拉日巴在山中修行,面對幾位女郎的譏笑與憐憫,唱道:“罪業多集小女子,一味貪著自家圓,愛美戀身如火熾,我歎衆生真可憐……汝等美麗小女子,與我貢通窮米拉,相顧彼此兩可憐,爾憐我兮我憐汝,比料一場看誰勝,我知汝等說夢呓,米拉示汝勝口訣,得我碧玉換頑石,飲我美酒棄白水。”由此可見,愚昧和邪見才是值得同情和可憐的,別人無知的譏笑,只能讓我們生起大悲心,又怎能動搖我們修行的決心呢?
壬午年六月十叁日
2002年7月22日
無 私
同在一片藍天下的人們,都有維持生存的欲望。但生存的目標卻千差萬別。心靈高尚的人,活著是爲了利益更多的人;平常的凡夫,活著是爲了自己、親友和家人;心胸狹隘的人,卻一味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孜孜不倦、廢寢忘食。
即使是博覽群書、智慧超群,即使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即使是受過無數賢人聖哲的教育,讓他放下自私之心,也難于上青天。無始以來,我們都爲了自身的利益而活著,要放下這難以割舍的習氣,只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從點點滴滴開始。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喇嘛尊哲與上師在一起修行。每天他們只有一頓午餐可以享用,午餐也成了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一天,上師告訴他:“今天來了一個老和尚,你要將自己的食物讓給他。”
“不行!我也很餓,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剝奪我吃飯的權利,我今天只有這一點食物。”
“你不會餓死的,應該把食物讓給他!”
“可是我也很餓!”
“你必須給!”
就這樣,尊哲心愛的午餐屬于了別人。但從此以後,他卻學會了忘我,無論多麼珍愛的東西,他都能輕而易舉地布施。此時,他才體會到上師讓他舍棄食物的一片苦心。放下自己執愛的東西,可以換來一片無私的天地。
釋迦牟尼佛當時在遇到一位只會說“給我”的乞兒時,也是先讓他說“我不要”,種下一顆無私的種子,才將食物布施于他。要清除自私的深厚積習,就要遵從“不以善小而不爲”的古訓,從一分錢、一碗飯、一尺布做起。
壬午年六月十四日
2002年7月23日
皈 依
世上皈依叁寶的人爲數不少,皈依的目的也是千差萬別。佛教的門內如同一個應有盡有的超市,進來的人各從其志、各得其所,有的人是爲了自己的人天福報,有的人是因爲畏懼
惡趣,有的人是爲了自己脫離輪回,有的人卻是爲了救度衆生。
前幾種發心屬于中小士道發心,而後一種卻是殊勝之發心。僅僅爲了自身的利益而皈依,如同以摩尼寶換得一顆糖吃,實乃鼠目寸光之舉。如果不考慮自身,僅僅爲了衆生的利益,則如同種水稻不但可以獲得谷子,也能夠同時獲得稻草一樣,即使將自身的解脫置之度外,也會水到渠成,不求自得。
我們應該扪心自問,皈依的目的是否真是如同每天所說的那樣,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皈依。如果自己都對此有懷疑的話,那麼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發心,在叁寶前,真實無僞地爲衆生的解脫而再次皈依。
無垢光尊者有一個皈依的簡單儀軌:于叁寶所依前供養、忏悔,觀想前方虛空中佛陀等叁寶如密雲般降臨,供養外內密等遍滿虛空的供品,誠心念誦:“我某某從即日起乃至菩提間爲一切衆生而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遍,通過表示(上師彈指或自己觀想)而獲得皈依戒。
這個儀軌簡單而有意義,如果諸法師過去沒有依照儀軌,僅僅是依憑想象而舉行皈依儀式的話,從今也可按此儀軌爲他人作皈依儀式。我過去也有不按儀軌的情況,今後一定嚴格照此執行。
壬午年六月十五日
2002年7月24日
寂 寞
吃過午飯,我一如既往地去關閉房門。隔壁的喇嘛不解地問道:“你每天下午將自己關在屋裏,難道不寂寞嗎?”“不但不寂寞,還其樂無窮!”
我說的是實話,每天通過書本,和諸位大德聖哲心貼心地交流;通過內觀,與內在的智慧朋友平等地相處,遠勝過空耗時光的談天說地,勞而無功的遊山玩水。如果不辨取舍,與世間增長貪嗔癡的狐朋狗友在一起爲非作歹,那就更是愚蠢之至了。
“與君子遊,如日之長,加益不自知也;與小人遊,如履薄冰,幾何而不行陷乎?”與高尚的人相處,時間一長,不自覺地都會受其熏染;而與卑劣的人同行,就像行走于薄冰之上,怎麼可能不陷于汙水之中,而受其汙染呢?前輩的大德們,就是世間早已難以尋覓、如同摩尼寶般的朋友,我怎能錯過學習他們的機會呢?即使有這樣品德智慧俱全的高尚之士,你又怎麼忍心每天前去打擾,而浪費他的寶貴時光呢?通過獨處,我深深體會到其中的無限風光。
每天關上房門,拉上窗簾,裝出一付不在家的樣子,與前輩偉人們傾心交談,與覺性朋友促膝相知,是每天最快樂的一段經曆。
如果因爲懼怕寂寞,而去尋找世間友人,或是到處遊逛。其結果只是徒勞。一位修行人曾告訴過我他的感覺:如果你的心是寂寞的,即使你身處衆人當中,寂寞仍然難以排遣;如果你的心不寂寞,即使你在山洞中獨自度過一生,你也是快樂的。因爲寂寞來自于內心!
對此,《竅訣寶藏論》中也有十分精辟的見解。如果明白了寂寞都是咎由自取的結果,不能通過調整外境來改變的道理,你還會走出戶外去消除寂寞嗎?
壬午年六月十六日
2002年7月25日
牧 童
每天清晨,草尖上已挂著厚重的白霜,呵氣成冰的季節已悄然向我們走來。青草已逐漸失去了水分,顯得幹燥而枯黃。走出房門,迎面碰見一個十五六歲的牧童,他手拿念珠,衣著陳舊,赤裸著雙腳,與二十多年前的我如出一轍。
雖然牆上的日曆早已跨入了21世紀,在這個偏僻的角落,仿佛時間的腳步已經停滯了一般,如今的牧童仍然沒有屬于他們的鞋子。
我感受過走在秋天幹草上雙腳針刺一般的感覺,每當這個時候,我多麼盼望能擁有一雙鞋啊!記得有一次,父親終于給我買了一雙新膠鞋,但因爲我福報不夠的原因,鞋的尺碼太小,穿在裏面,雙腳受刑一般難受。但爲了不失去夢寐以求的新鞋子,我只有強忍著疼痛,只有到了無人的地方,才能脫下鞋子,撫慰一下我那委屈的腳。
雖然那時的我們不能擁有物質上的財富,但卻擁有精神上最珍貴的東西——愛心。每當看到小螞蟻被水淹沒,每當看到蚯蚓被烈日暴曬,每當看到魚池的水即將幹枯,我們都會如同身受般解救它們于危難之中。
能擁有這樣的童年,難道不是比那些尾隨穿金戴銀的父母,身穿名牌服裝,坐著高檔轎車,居于豪華洋房,口啖生猛海鮮,天然的慈悲憐憫之心,已經因爲父輩的扼殺而泯滅的兒童幸運千萬倍嗎?
看到眼前這位手拿念珠的牧童,他一定也如同我童年時期的夥伴一樣,擁有一顆金子般的愛心。我把他叫到屋裏,給了他許多水果和糖果,雖然沒有合適的鞋子可以給他,但他眼中流露出的興奮已是難以言表的了。他高興地向我告退,向著已經走遠的牦牛飛奔而去。
壬午年六月十七日
2002年7月26日
魅 力
一位修行人向我講訴了他最近的一些感受:
因爲自己修行不夠、障垢深厚,在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外境時,被強烈的我執所控製,明知自己是作繭自縛,卻難以自拔。前段時間煩惱深重到難以自製的程度,我甚至想到了死。
當然,作爲一個佛教徒,我不會選擇這條無異于深淵的道路,米拉日巴在面對困境准備自殺時,俄巴喇嘛的一段話令我至今記憶猶新:“自身的蘊、界、處就是佛陀,在壽命未終的時候,即使行轉識法,都有殺佛之罪。”更何況,心性本自清淨,只因見境思境,才會産生迷亂,才會引發痛苦。我怎能對眼前的迷幻産生實執呢?我反複地“開導”自己,但在業障現前卻不能排遣時,那種痛徹心肺的疼痛卻是永生難忘的。
一天,我邁著沈重的步伐,走到窗口。望著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著他們爲衣食、爲名利而奔波的忙碌身影,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幸福。當他們因爲無明愚癡而爲自己開辟了通往惡趣的通衢大道,自己卻渾然不覺時,我卻掌握了即生解脫的至尊法寶。雖然我還沒有擺脫痛苦,但通過所學的道理已經能審慎取舍以減少痛苦的因,並盡力去認識痛苦的本性,可以說離解脫已經不遠了。然而,還有那麼多的人卻仍將直面無窮盡、無了期的苦痛。想想他們,自己的痛苦又算得了什麼呢?一次又一次,我在上師叁寶前發自內心地發下了普度衆生的弘願,如果連“我”的怪圈都不能走出,普度衆生就成了一句蒼白的臺詞。
我知道,消除我執目前唯一的選擇就是祈禱上師叁寶,忏悔罪障、發菩提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終于走出了那段低谷,而且,即使將來再遇到違緣時,我想我也能有條不紊地面對了。應用佛法,我走出了困境,變得更加堅強,這對于一直身處順境的我,無疑是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令我對輪回是苦産生了切身的體會,對世間産生了並非造作的厭離心。如果沒有這些煩惱,我也不會有這些收獲,感謝叁寶的加持,使我能從違緣、痛苦中發現人生的巨大價值——爲救度衆生而圓證無上菩提。我將生生世世爲這一目標而努力!
聽了他的講述,我爲他在遭遇困難時,能以正知正念對治而深感欣慰。當我們面對世間的葛藤、牽絆而束手無策時,通過佛法,永遠能找到對治的途徑。這,就是佛法的魅力。
壬午年六月…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