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八日
2002年7月27日
翺 翔
稍微具有一些見解的人都應明白,無論是起心動念還是安住之時,無論是高談闊論還是止語之時,平時行住坐臥等行爲,酸甜苦辣等感受,一經詳細觀察,均爲幻現,毫無實義。並最終了知內外一切幻象與法界智慧無二之等性。
證達心之本面的修行人,現見貪嗔等煩惱融入覺性如水融入水中一般,就不會爲煩惱所牽引,如同解開捆縛身體繩索的囚犯,因自由而獲得大安樂。
可惜世上的人們不明此理,攥住貪嗔的繩索緊緊不放,從而飽受痛苦的煎熬。
針對這些過患,無垢光尊者爲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教言:“時而觀察自他身行爲,見似舞者顯現無實義;時而觀察口中所言語,聞似谷聲顯現無說義;時而觀察心現之苦樂,知覺性幻顯現實相義;時而觀察動念之本面,了知自逝顯現法身義;時而觀察無動之心性,見無散收顯現究竟義;時而觀察無尋之直定,見無所作顯現心安樂。”
甯瑪巴前輩大德的言教如同璀璨之杲日,爲我們驅散無明迷霧,指點了一條通往大自在王國的陽關大道。如果我們能按此行持,一定能認識痛苦之實相,徹見心性之光明,迅速加入持明者的行列,使稚嫩的智悲雙翼早日豐滿,與大鵬金翅鳥一樣遨遊于法界澄淨的天空,徑直飛往普賢王如來之清淨刹土。
這些如意寶每天守候在我們身旁,我們是否已經察覺並加以利用了呢?
壬午年六月十九日
2002年7月28日
老 尼
目光穿過接待室的窗戶,看見在長長隊伍的盡頭,有一位藏族老覺姆,正在虔誠地頂禮。她身穿汙穢不堪的僧裝,脖子上是一堆結滿了汙垢的金剛結、像章,布滿老繭的左手拿著挂滿繩結的念珠,斑白的頭發與灰塵夾雜在一起,讓人找尋不到其本來的顔色。溝壑縱橫的臉如同理不清的網互相糾結著,不知是昨天還是今天早上殘存的糌粑面還附著在嘴唇上,隨著不停念誦的振動而紛紛下落。腳上的襪子已經穿孔,露出長著黑長趾甲的腳趾頭,一雙烏黑的鞋子無力地散在一旁。只有蠕動著的粉紅舌頭與眼中的紅血絲是身上僅存的亮點。
看見我向她微笑示意,她咧嘴一笑,露出黑黃的牙齒,一瘸一拐地走上前來。
她用含混而沙啞的聲音告訴我說:她來自青海班瑪,丈夫早已過世,辛苦撫養成人的四個兒子都對她十分厭棄。走投無路的她來到學院已經叁年,在這個和睦的大家庭裏,不用再看人白眼、受人冷落,在上師的加持下,生活十分快樂。
我問她:你的兒子對你不好,你記恨他們嗎?她平靜地回答說:那都是前世的果報,沒有什麼值得埋怨的。只有祈禱佛菩薩、祈禱上師,忏悔自己的業障。學院有這麼多成就者,就是現在死去,也不用害怕了,我一定會被加持往生極樂刹土的。
聽了她的回答,我也被她那種毋庸置疑的信心所感染,在她肮髒的外表下面,有著一顆多麼珍貴的如意寶啊!能夠從心底裏以微笑來面對生活,能夠對叁寶、對上師具有如此堅定不移的信心,遠遠勝過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口頭見解;勝過了年輕氣盛的爭論答辯;更勝過了世間那些穿著考究的豪門貴族。
剛好別人送給我幾個熱氣騰騰的饅頭,我全部轉送給她。她一邊接過饅頭,一邊忙不疊地說道:“卡卓(謝謝)!卡卓!”
看著一邊念著觀音心咒,一邊搖著轉經筒踽踽遠去的背影,我深深地爲她祝福,同時也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擁有一個真正幸福的晚年。
壬午年六月二十日
2002年7月29日
無 悔
說起嘎秋喇嘛,在學院可謂名聞遐迩。法王如意寶曾在其座前接受過灌頂,他也曾到學院爲全學院的僧衆傳過持明者果及頓哲的伏藏品,並爲法王撰寫了長久住世祈請文,該祈請文至今仍被全學院的僧衆所傳唱。
他年輕時第一次去朝拜大昭寺,在覺臥像前叩拜時,同行的夥伴親見自覺臥佛心間發出一道燦爛的光芒進入他的心間,使他當場昏厥過去。當他蘇醒時,當下證悟了法界自然本智。從此,他便將一生的精力都用于修行。
文革期間,他示現腿部殘疾,得以逃避蹲監獄的厄運。並長期以辟谷方式修行,在冰凍叁尺的嚴寒季節,他的帳篷內卻生長著夏日的青草。每當造反派揪鬥他時,他就事先發願,我今天要爲度化一切衆生而修忍辱;當造反派對他拳打腳踢時,他也不生一絲記恨,安住于無緣當中;批鬥完畢,他便將一切功德回向給以批鬥他的人爲主的一切衆生。
浩劫結束後,他的殘疾奇迹般地不治而愈。盡管面臨著外界的種種誘惑,他卻從不沾染追
求名利的世間八法,一直潛心修行,直至2000年2月27日下午6點30分示現圓寂。
在他圓寂前的25日上午9點,他對身邊的弟子索華等講道:“我從小到現在,做過一些世間法,也修了一些佛法。追求過一些名聲,既處過卑地,也居過高位。現在死到臨頭,一切都沒有用處,只有以自他相換法迎接死亡。希望你們能虔誠祈禱濁世的怙主蓮花生大師。取舍因果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你們應善加護持。總之,要修一個臨死不後悔的法,死時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精心地陳設供品吧!”然後,一直在蓮師前祈禱,直至27日示現圓寂。
荼毗之時,他的身體顯得異常年輕,很多人親見他爲白色的金剛薩埵像,因此都對他生起了無比的信心。
像這樣將一生都貢獻于佛法的老修行人不勝枚舉,無論他們面臨何等外境,始終無怨無悔、修行不辍,最終于本來清淨的無邊大樂當中自在地離去。同爲修行人,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回憶自己的一生,是否也能做到無怨無悔呢?
壬午年六月二十一日
2002年7月30日
法 喜
今天,學院的四衆弟子個個欣喜若狂,法王如意寶自去年夏天示現身體欠安至今,停止了一年的傳法恢複了。這不僅意味著大家可以共沾法喜,也意味著他老人家的身體已經略有好轉。
法王如意寶爲大家傳講的是《賢愚經》。他告訴大家,他從十幾歲開始即以講經說法度日,至今已幾十年了,若講密法或五部大論,即使現在眼睛不好,單靠以前的基礎,講起來也是輕而易舉。但于此五濁興盛、物欲橫流的惡世,前後世、因果不虛、輪回痛苦等概念,不僅僅在世間人心裏,而且在很多佛教徒心裏,都已喪失了它的警戒性。人們不顧因果、持顛倒行,早已忘卻等待自己的茫茫後世。爲了警醒弟子,放棄惡行,讓大家對因果不虛再次生起強烈的信心,講解《賢愚經》,實在是勢在必行、意義重大。希望大家不要將經中的故事當成神話,那些都是佛的金剛語,具有甚深的涵義。對于調服自相續的煩惱,並自利利人,具有不可思議的作用。
我在這次講解中,擔任同步翻譯。聽到上師的聲音,過去的美好時光仿佛又穿越時空回到了身邊,很多人臉上都淌著晶瑩的淚珠,我
都好幾次有哽咽的感覺。大家實在太需要佛法甘露的滋潤了,沈浸于法喜當中,怎能讓人不喜極而泣呢?
壬午年六月二十二日
2002年7月31日
注 意
一位出家人的房屋被焚毀,居住無著,十分可憐。我萬不得已從用于僧衆醫藥的扶貧款中支出了1000元錢,補助她用于修繕房屋。當時因爲救急,沒來得及細想,事後卻想起堪布根華在《入行論講義》中引用的一宗公案:
幾個印度小孩在街上玩耍,一位具備各種醜相、腳踵朝前的餓鬼來到面前,小孩十分恐懼,餓鬼說:“我以前是那爛陀寺的堪布,名叫加秋,因在僧衆經堂裏未脫鞋,而感得今生腳踵朝前。又因將僧財中的一碗米送與別人,而轉生爲餓鬼。”
記得當時法王如意寶講到此時,特別規定我們入經堂不得穿鞋,可能考慮到處理僧衆財産的人不多,沒有特意囑咐。
《賢愚經》也雲:“獺利咤營事比丘,以自在故,用僧祗物花果飲食,送與白衣,受此花報,于此命終,墮大地獄。”僧衆的財産實在是嚴厲的對境,如果處理不當,會招致無窮後患。
記得阿底峽尊者在與克什米爾班智達會晤之後,不以爲然地說道:克什米爾班智達在教理方面的確是出類拔萃、名不虛傳,但在因果取舍方面卻很潦草。可見尊者對因果的重視程度。
如果我們認爲自己沒有私心,而隨意安排僧衆財産,殊不知有意無意之間會造下多少惡業?
難怪學院一位學識淵博的堪布曾謹慎地說道:“我到其他寺院,只管講經,不管財産,否則會很麻煩。”
天理昭彰、因果不虛,我們還是應當慎重取舍因果。
壬午年六月二十叁日
2002年8月1日
樂 悲
一位居士打電話說:“堪布,我最近一直感覺情緒低落,十分悲觀,我想換一個好點的環境,可能對我的情緒會有所幫助的。”
聽了他的話,我想起一個故事:一位父親爲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起名樂觀和悲觀,樂觀和悲觀從小在同一個環境中長大,卻分別擁有兩種不同的情緒。樂觀不論遭遇何種艱難都十分快樂,悲觀即使一帆風順也時刻心緒沈重。父親因自己爲兒子起名的不公而自責,爲了補償悲觀,他將樂觀放在了一堆牛糞當中,而將悲觀放在了一堆珍寶玩具當中。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去觀察自己的兩個兒子,樂觀出人意料地在牛糞中玩得十分開心,他告訴父親:“既然您讓我在這裏,牛糞中一定有什麼寶貝,我正在想辦法把它找出來。”令父親大失所望的是,可憐的悲觀卻傷心地坐在一堆珍寶中,很多玩具因爲他的憤懑而被摔壞。
父親終于明白了,想扭轉人的情緒,依靠外境是于事無補的,要從悲觀轉爲樂觀,只有調整自己的內心。
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叔本華曾說:“人生幸福的事情很少,痛苦的事情卻很多。”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這些痛苦,將之轉爲道用,而一味地責怨外境,妄想通過改變外境而改變自己的心態,簡直是癡人說夢。
哲學家愛默生也說過:“生活的樂趣取決于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決于工作或地點。…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