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甘甜的泉水一样。即使别人讥笑,也义无反顾。将一切抛置于脑后,精进不懈地修行,只要这样,就一定会成就。”
博朵瓦格西也说:“如果别人对自己生起悲心,应感到欣慰。”也就是说要放下面子、远离虚荣,当别人觉得自己很可怜,而自己的内心却快乐无比时,你就可以体会到修行的乐趣,所谓外境也奈你莫何了。
米拉日巴在山中修行,面对几位女郎的讥笑与怜悯,唱道:“罪业多集小女子,一味贪着自家圆,爱美恋身如火炽,我叹众生真可怜……汝等美丽小女子,与我贡通穷米拉,相顾彼此两可怜,尔怜我兮我怜汝,比料一场看谁胜,我知汝等说梦呓,米拉示汝胜口诀,得我碧玉换顽石,饮我美酒弃白水。”由此可见,愚昧和邪见才是值得同情和可怜的,别人无知的讥笑,只能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又怎能动摇我们修行的决心呢?
壬午年六月十三日
2002年7月22日
无 私
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们,都有维持生存的欲望。但生存的目标却千差万别。心灵高尚的人,活着是为了利益更多的人;平常的凡夫,活着是为了自己、亲友和家人;心胸狭隘的人,却一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即使是博览群书、智慧超群,即使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即使是受过无数贤人圣哲的教育,让他放下自私之心,也难于上青天。无始以来,我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活着,要放下这难以割舍的习气,只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点滴滴开始。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喇嘛尊哲与上师在一起修行。每天他们只有一顿午餐可以享用,午餐也成了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一天,上师告诉他:“今天来了一个老和尚,你要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他。”
“不行!我也很饿,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我今天只有这一点食物。”
“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
“可是我也很饿!”
“你必须给!”
就这样,尊哲心爱的午餐属于了别人。但从此以后,他却学会了忘我,无论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此时,他才体会到上师让他舍弃食物的一片苦心。放下自己执爱的东西,可以换来一片无私的天地。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遇到一位只会说“给我”的乞儿时,也是先让他说“我不要”,种下一颗无私的种子,才将食物布施于他。要清除自私的深厚积习,就要遵从“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从一分钱、一碗饭、一尺布做起。
壬午年六月十四日
2002年7月23日
皈 依
世上皈依三宝的人为数不少,皈依的目的也是千差万别。佛教的门内如同一个应有尽有的超市,进来的人各从其志、各得其所,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人天福报,有的人是因为畏惧
恶趣,有的人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有的人却是为了救度众生。
前几种发心属于中小士道发心,而后一种却是殊胜之发心。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皈依,如同以摩尼宝换得一颗糖吃,实乃鼠目寸光之举。如果不考虑自身,仅仅为了众生的利益,则如同种水稻不但可以获得谷子,也能够同时获得稻草一样,即使将自身的解脱置之度外,也会水到渠成,不求自得。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皈依的目的是否真是如同每天所说的那样,为度化一切众生而皈依。如果自己都对此有怀疑的话,那么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心,在三宝前,真实无伪地为众生的解脱而再次皈依。
无垢光尊者有一个皈依的简单仪轨:于三宝所依前供养、忏悔,观想前方虚空中佛陀等三宝如密云般降临,供养外内密等遍满虚空的供品,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乃至菩提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通过表示(上师弹指或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
这个仪轨简单而有意义,如果诸法师过去没有依照仪轨,仅仅是依凭想象而举行皈依仪式的话,从今也可按此仪轨为他人作皈依仪式。我过去也有不按仪轨的情况,今后一定严格照此执行。
壬午年六月十五日
2002年7月24日
寂 寞
吃过午饭,我一如既往地去关闭房门。隔壁的喇嘛不解地问道:“你每天下午将自己关在屋里,难道不寂寞吗?”“不但不寂寞,还其乐无穷!”
我说的是实话,每天通过书本,和诸位大德圣哲心贴心地交流;通过内观,与内在的智慧朋友平等地相处,远胜过空耗时光的谈天说地,劳而无功的游山玩水。如果不辨取舍,与世间增长贪嗔痴的狐朋狗友在一起为非作歹,那就更是愚蠢之至了。
“与君子游,如日之长,加益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几何而不行陷乎?”与高尚的人相处,时间一长,不自觉地都会受其熏染;而与卑劣的人同行,就像行走于薄冰之上,怎么可能不陷于污水之中,而受其污染呢?前辈的大德们,就是世间早已难以寻觅、如同摩尼宝般的朋友,我怎能错过学习他们的机会呢?即使有这样品德智慧俱全的高尚之士,你又怎么忍心每天前去打扰,而浪费他的宝贵时光呢?通过独处,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无限风光。
每天关上房门,拉上窗帘,装出一付不在家的样子,与前辈伟人们倾心交谈,与觉性朋友促膝相知,是每天最快乐的一段经历。
如果因为惧怕寂寞,而去寻找世间友人,或是到处游逛。其结果只是徒劳。一位修行人曾告诉过我他的感觉:如果你的心是寂寞的,即使你身处众人当中,寂寞仍然难以排遣;如果你的心不寂寞,即使你在山洞中独自度过一生,你也是快乐的。因为寂寞来自于内心!
对此,《窍诀宝藏论》中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如果明白了寂寞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不能通过调整外境来改变的道理,你还会走出户外去消除寂寞吗?
壬午年六月十六日
2002年7月25日
牧 童
每天清晨,草尖上已挂着厚重的白霜,呵气成冰的季节已悄然向我们走来。青草已逐渐失去了水分,显得干燥而枯黄。走出房门,迎面碰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牧童,他手拿念珠,衣着陈旧,赤裸着双脚,与二十多年前的我如出一辙。
虽然墙上的日历早已跨入了21世纪,在这个偏僻的角落,仿佛时间的脚步已经停滞了一般,如今的牧童仍然没有属于他们的鞋子。
我感受过走在秋天干草上双脚针刺一般的感觉,每当这个时候,我多么盼望能拥有一双鞋啊!记得有一次,父亲终于给我买了一双新胶鞋,但因为我福报不够的原因,鞋的尺码太小,穿在里面,双脚受刑一般难受。但为了不失去梦寐以求的新鞋子,我只有强忍着疼痛,只有到了无人的地方,才能脱下鞋子,抚慰一下我那委屈的脚。
虽然那时的我们不能拥有物质上的财富,但却拥有精神上最珍贵的东西——爱心。每当看到小蚂蚁被水淹没,每当看到蚯蚓被烈日暴晒,每当看到鱼池的水即将干枯,我们都会如同身受般解救它们于危难之中。
能拥有这样的童年,难道不是比那些尾随穿金戴银的父母,身穿名牌服装,坐着高档轿车,居于豪华洋房,口啖生猛海鲜,天然的慈悲怜悯之心,已经因为父辈的扼杀而泯灭的儿童幸运千万倍吗?
看到眼前这位手拿念珠的牧童,他一定也如同我童年时期的伙伴一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我把他叫到屋里,给了他许多水果和糖果,虽然没有合适的鞋子可以给他,但他眼中流露出的兴奋已是难以言表的了。他高兴地向我告退,向着已经走远的牦牛飞奔而去。
壬午年六月十七日
2002年7月26日
魅 力
一位修行人向我讲诉了他最近的一些感受:
因为自己修行不够、障垢深厚,在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外境时,被强烈的我执所控制,明知自己是作茧自缚,却难以自拔。前段时间烦恼深重到难以自制的程度,我甚至想到了死。
当然,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不会选择这条无异于深渊的道路,米拉日巴在面对困境准备自杀时,俄巴喇嘛的一段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自身的蕴、界、处就是佛陀,在寿命未终的时候,即使行转识法,都有杀佛之罪。”更何况,心性本自清净,只因见境思境,才会产生迷乱,才会引发痛苦。我怎能对眼前的迷幻产生实执呢?我反复地“开导”自己,但在业障现前却不能排遣时,那种痛彻心肺的疼痛却是永生难忘的。
一天,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窗口。望着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他们为衣食、为名利而奔波的忙碌身影,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当他们因为无明愚痴而为自己开辟了通往恶趣的通衢大道,自己却浑然不觉时,我却掌握了即生解脱的至尊法宝。虽然我还没有摆脱痛苦,但通过所学的道理已经能审慎取舍以减少痛苦的因,并尽力去认识痛苦的本性,可以说离解脱已经不远了。然而,还有那么多的人却仍将直面无穷尽、无了期的苦痛。想想他们,自己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一次又一次,我在上师三宝前发自内心地发下了普度众生的弘愿,如果连“我”的怪圈都不能走出,普度众生就成了一句苍白的台词。
我知道,消除我执目前唯一的选择就是祈祷上师三宝,忏悔罪障、发菩提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走出了那段低谷,而且,即使将来再遇到违缘时,我想我也能有条不紊地面对了。应用佛法,我走出了困境,变得更加坚强,这对于一直身处顺境的我,无疑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令我对轮回是苦产生了切身的体会,对世间产生了并非造作的厌离心。如果没有这些烦恼,我也不会有这些收获,感谢三宝的加持,使我能从违缘、痛苦中发现人生的巨大价值——为救度众生而圆证无上菩提。我将生生世世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听了他的讲述,我为他在遭遇困难时,能以正知正念对治而深感欣慰。当我们面对世间的葛藤、牵绊而束手无策时,通过佛法,永远能找到对治的途径。这,就是佛法的魅力。
壬午年六月…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