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3

  ..续本文上一页等持之功德相比,后者更为超胜。”经中所言,真实不虚,世间之人为了财色名食睡尚且“衣带渐宽终不悔”,更何况为了自他之解脱。如果实修之人能将闭关要诀再进行广修有多好啊!

  壬午年正月初六  

  2002年2月18日  

  少  眠

  我们不能睡得太多,不能过分懒惰。否则世间出世间之事均不能成功。

  其实睡觉也是一种习惯,有些人就从不睡觉:

  佛在因地时转世为德光王子,为了供养佛陀,多年以来一直远离睡眠,除了吃饭和大小便,从不休息。

  金厄瓦格西也从不睡眠,唯一修持善法。上师仲敦巴说:“弟子啊,应当祛除身体的疲劳,否则四大不调,会生病的。”金厄瓦格西说:“身体健康固然好,但一想到暇满难得,就觉得没有空闲休息。”他在一生中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

  世间的很多成功者,他们也不愿将大好的光阴用于卧榻之上的酣睡。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每天只睡4小时,即晚上8点到12点,起床后立即利用夜深人静的机会奋力写作。他一生中能写出《人间喜剧》等96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无不得益于他的勤奋。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云:“诸人寿短其一半,夜间入眠如死亡,又遭病老等众苦,余半亦无享乐际。”《入菩萨行论》中也云:“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作为一名修行人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些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将时间荒废在昏睡痴眠当中。

  壬午年正月初七  

  2002年2月19日  

  

  

  看  破

  这所位于沿海城市近郊的佛学院环境幽雅,气候宜人。这里远离都市之喧嚣,小溪潺潺,流过草地和碎石;林木繁茂,长满翠绿的山坡。攀缘植物与灌木丛中,各种不知名的花朵竞相开放、香气袭人。鸟儿在林间婉转地鸣叫着,刹时穿过树梢,飞入云霄。令人想起藏传佛教那些伟大的大成就者们修行的圣地。若看破世间、闭关修行之人在此搭建茅棚,实乃惬意之事。

  记得阿底峡尊者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弟子中一位叫恰彻却的瑜伽师启禀尊者:“上师圆寂后,我将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下杂事。”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态度也如前。弟子再问:“边修边讲如何?”上师仍如前面一样回答。“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弃今世一切琐事。”

  恰彻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尘世间的一切,去往热振的寂静山林。那里山峰逶迤,气势雄伟,山顶上是一片积雪,无数条以融雪积成的瀑布从岩石的缝隙中奔腾而下,滋润了山间的树木和草地,养育了林间和睦相处的飞禽走兽。

  清晨,太阳越过山顶,将它温暖的光辉投射下来,照耀着修行者和他的动物伙伴们;夜晚,微风吹拂,万籁俱寂,修行者和他的动物伙伴们都悄无声息地笼罩在夜色之中。他饮着甘甜清冽的山泉,吃着鲜美如饴的山果。从不与任何人交往,更不去挂念世间的繁杂事务。穷其一生都是这样锲而不舍地精进修持,终于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壬午年正月初八  

  2002年2月20日  

  于闽南佛学院后山静处

  

  

  

  政  教

  作为实修的人,本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解脱修”。

  但偶尔看看新闻,并因此而对众生的苦难生起悲心,对未来的梦想生起厌离心,也会成为修行助缘的。

  翻开报纸,看到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美国总统布什的一段对话:“中国有很多公民信教。我不信宗教,但对宗教很感兴趣。我看过《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看到这里,顿生许多感慨:

  《金刚经》云:“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颂,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见,上至一国之主,下至庶民百姓,不论何人,读诵《金刚经》皆可种下善根,获得不可思议功德。

  在藏汉的历史上,佛法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无数的史册中,都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君主与高僧大德结下不解之缘的美传。

  且不论赤松德赞与莲花生大师、静命堪布的深厚情谊。仅就元帝忽必烈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之称,也足见佛法于当时朝廷及民众之重要,实非凡夫所能度测。

  一代雄主苻坚为了得到道安法师,不惜发动襄阳之战,再次证明了佛法价值的弥足珍贵。

  

  唐朝的武则天对佛法更是恭敬有加,曾写下著名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该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诵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

  至于达摩与梁武帝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引起过众多世间人的误解,人们都视梁武帝为不懂佛法真谛的笨蛋。其实在我看来,梁武帝的佛学造诣不能说不高,只是众生的根基及因缘不允许他只接受“不立文字”的禅宗而已。于世俗谛广积福德资粮,仍不失为一种令民众积累善根之方便法门,梁武帝能有此超胜于其他君主的远见,不能不令我赞叹。

  君主若能做到不是以统治民众为目的,而是为了民众今生来世的安乐,从心里对佛教生起恭敬心,实乃众生之幸事!

  壬午年正月初九  

  2002年2月21日  

  业  感

  今天,我去拜访了一位据说有现代华佗之称的中医。在经过一番故弄玄虚的检查折腾之后,“华佗”给我开了药。并苦口婆心地再三叮嘱,除了他的药,其他的药一律不能服用。继而又以不可一世的神情,对西医的治疗方式和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抨击。

  

  听着他滔滔不绝的演说,顿生许多感慨:对于同一病症,中西医常会有不同的说法,《金匮要略》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也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由此可见,中医所认为的疾病之因,多由经络受邪及九窍壅塞所致。而西医则认为是人体细胞免疫力下降所致。虽然二者说法不一,但我们却应该承认其皆有道理,不能随意肯定一方而贬斥另一方。

  这就如同佛教与科学的世界观有着天壤之别一样,很多人对这一点始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以其缺智乏慧的分别念,想当然地推导出一个自以为是的结论:因为佛教理论所说的须弥山、四大部洲与科学相违,所以佛教是有悖于真理的。

  其实这与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不相同的道理一样,稍微懂一点佛教理论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与不同人的业力有关,比如同样是榴莲,有的人视之为美味,有的人则认为它奇臭无比;同样一个女人,有人认为貌若天仙,有人却认为无异于无盐再世。

  作为凡夫,对不清楚的问题应该详细观察之后再下结论,不要因妄加诽谤而造下口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百业经》中因造口业,而感于地狱中于舌耕田之苦的公案,我想凡是看过的人,都不会不引起一番思索吧!

  壬午年正月初十  

  2002年2月22日  

  

  

  明  天

  喇嘛钦!

  如果没有尽快修行,何时才会有修行的机会啊!

  明天是否还在世上也很难说,翻开《因缘品》,里面讲道:“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

  元朝的石屋清珙禅师长年以岩石为居,清心寡欲,与世无交,其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山居诗,却篇篇沁出山野的清香。“岩房终日寂寥寥,世念可曾有一毫?虽着衣裳吃粥饭,恰似死了未曾烧。”表明禅师虽已超越生死之境界,却劝导世人要放弃世念,而以舍身赴死之心虔诚求道。

  生命如风中之油灯,随时面临熄灭的危险。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谁也难以断定,下一步可能面临什么。

  明天能否醒来,谁也难以断定。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言:“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单秋大师在班玛的多科森林中闭关时,每天晚上不论何时,只要一醒来,就开始修法、磕头或做转绕。他说:“难道你知道你明天还在吗?难道你还要睡吗?”

  世间有智慧的人,对寿命无常也有很深的认识。康纳勒普说:“今天的事要今天做完,太阳绝不会为你而再升。”清朝的文嘉有在《明日歌》中也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与和我一样的假修行人,常常将事情推至明天,在散乱中抛掷了大好时光。看到前辈们的言教,我必须督促自己:放下一切琐事,去修吧!

  壬午年正月十一日  

  2002年2月23日  

  

  

  

  智  悲

  真的修行人不是口头上说一些漂亮的话,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要有真正的遁世修道之心。

  大梅禅师在马祖处见性开悟后,到浙江四明山隐居。多年以后,师兄盐官齐安得知下落,欣然派人迎请。禅师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哪得苦追寻。”以无用之枯木自喻,以婉言谢绝。又写道“一池荷叶衣无尽,树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表明其出世意念已坚,任你春花秋月,再不为之开花绽叶,洗尽尘世之七情六欲,甘以荷叶为衣,松花为食,超三界,离五蕴,世事对之无可奈何的气魄,真乃大修行人之所为。实在令我深感惭愧。

  色达霍西的秋甲堪布也是这样,他曾追随上师的足迹到石渠求道。一生中舍弃一切名闻利养,像前辈噶当派大德一样,十多年来一直住在霍西一间简陋的板皮房里,生活异常艰苦,却无牵无挂,逍遥自在地坚持修行,直至圆寂。他曾说过一段话:“真的修行人因为有智慧而不贪执一切,对众生无勤而生悲心。如果…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