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途腳印▪P3

  ..續本文上一頁等持之功德相比,後者更爲超勝。”經中所言,真實不虛,世間之人爲了財色名食睡尚且“衣帶漸寬終不悔”,更何況爲了自他之解脫。如果實修之人能將閉關要訣再進行廣修有多好啊!

  壬午年正月初六  

  2002年2月18日  

  少  眠

  我們不能睡得太多,不能過分懶惰。否則世間出世間之事均不能成功。

  其實睡覺也是一種習慣,有些人就從不睡覺:

  佛在因地時轉世爲德光王子,爲了供養佛陀,多年以來一直遠離睡眠,除了吃飯和大小便,從不休息。

  金厄瓦格西也從不睡眠,唯一修持善法。上師仲敦巴說:“弟子啊,應當祛除身體的疲勞,否則四大不調,會生病的。”金厄瓦格西說:“身體健康固然好,但一想到暇滿難得,就覺得沒有空閑休息。”他在一生中念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

  世間的很多成功者,他們也不願將大好的光陰用于臥榻之上的酣睡。

  法國文學家巴爾紮克,每天只睡4小時,即晚上8點到12點,起床後立即利用夜深人靜的機會奮力寫作。他一生中能寫出《人間喜劇》等96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無不得益于他的勤奮。

  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雲:“諸人壽短其一半,夜間入眠如死亡,又遭病老等衆苦,余半亦無享樂際。”《入菩薩行論》中也雲:“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作爲一名修行人應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些前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不應將時間荒廢在昏睡癡眠當中。

  壬午年正月初七  

  2002年2月19日  

  

  

  看  破

  這所位于沿海城市近郊的佛學院環境幽雅,氣候宜人。這裏遠離都市之喧囂,小溪潺潺,流過草地和碎石;林木繁茂,長滿翠綠的山坡。攀緣植物與灌木叢中,各種不知名的花朵競相開放、香氣襲人。鳥兒在林間婉轉地鳴叫著,刹時穿過樹梢,飛入雲霄。令人想起藏傳佛教那些偉大的大成就者們修行的聖地。若看破世間、閉關修行之人在此搭建茅棚,實乃惬意之事。

  記得阿底峽尊者在印藏弘法事業圓滿,即將示現圓寂之時。弟子中一位叫恰徹卻的瑜伽師啓禀尊者:“上師圓寂後,我將好好修法。”上師並不滿意,回答說:“希望你能放下雜事。”弟子又說:“那講經說法呢?”上師態度也如前。弟子再問:“邊修邊講如何?”上師仍如前面一樣回答。“那麼,弟子應當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說:“應當舍棄今世一切瑣事。”

  恰徹卻將上師教言牢牢記在心間,抛棄塵世間的一切,去往熱振的寂靜山林。那裏山峰逶迤,氣勢雄偉,山頂上是一片積雪,無數條以融雪積成的瀑布從岩石的縫隙中奔騰而下,滋潤了山間的樹木和草地,養育了林間和睦相處的飛禽走獸。

  清晨,太陽越過山頂,將它溫暖的光輝投射下來,照耀著修行者和他的動物夥伴們;夜晚,微風吹拂,萬籁俱寂,修行者和他的動物夥伴們都悄無聲息地籠罩在夜色之中。他飲著甘甜清冽的山泉,吃著鮮美如饴的山果。從不與任何人交往,更不去挂念世間的繁雜事務。窮其一生都是這樣锲而不舍地精進修持,終于獲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壬午年正月初八  

  2002年2月20日  

  于閩南佛學院後山靜處

  

  

  

  政  教

  作爲實修的人,本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爲解脫修”。

  但偶爾看看新聞,並因此而對衆生的苦難生起悲心,對未來的夢想生起厭離心,也會成爲修行助緣的。

  翻開報紙,看到國家主席江澤民與美國總統布什的一段對話:“中國有很多公民信教。我不信宗教,但對宗教很感興趣。我看過《聖經》、《古蘭經》、《金剛經》……”看到這裏,頓生許多感慨:

  《金剛經》雲:“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頌,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由此可見,上至一國之主,下至庶民百姓,不論何人,讀誦《金剛經》皆可種下善根,獲得不可思議功德。

  在藏漢的曆史上,佛法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無數的史冊中,都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君主與高僧大德結下不解之緣的美傳。

  且不論赤松德贊與蓮花生大師、靜命堪布的深厚情誼。僅就元帝忽必烈封八思巴爲“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輔治國政,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之稱,也足見佛法于當時朝廷及民衆之重要,實非凡夫所能度測。

  一代雄主苻堅爲了得到道安法師,不惜發動襄陽之戰,再次證明了佛法價值的彌足珍貴。

  

  唐朝的武則天對佛法更是恭敬有加,曾寫下著名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該頌流傳至今,並成爲衆多修行人誦經之前必不可少的發願文。

  至于達摩與梁武帝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引起過衆多世間人的誤解,人們都視梁武帝爲不懂佛法真谛的笨蛋。其實在我看來,梁武帝的佛學造詣不能說不高,只是衆生的根基及因緣不允許他只接受“不立文字”的禅宗而已。于世俗谛廣積福德資糧,仍不失爲一種令民衆積累善根之方便法門,梁武帝能有此超勝于其他君主的遠見,不能不令我贊歎。

  君主若能做到不是以統治民衆爲目的,而是爲了民衆今生來世的安樂,從心裏對佛教生起恭敬心,實乃衆生之幸事!

  壬午年正月初九  

  2002年2月21日  

  業  感

  今天,我去拜訪了一位據說有現代華佗之稱的中醫。在經過一番故弄玄虛的檢查折騰之後,“華佗”給我開了藥。並苦口婆心地再叁叮囑,除了他的藥,其他的藥一律不能服用。繼而又以不可一世的神情,對西醫的治療方式和理論進行了全方位的抨擊。

  

  聽著他滔滔不絕的演說,頓生許多感慨:對于同一病症,中西醫常會有不同的說法,《金匮要略》言:“夫人禀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也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也能覆舟。若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由此可見,中醫所認爲的疾病之因,多由經絡受邪及九竅壅塞所致。而西醫則認爲是人體細胞免疫力下降所致。雖然二者說法不一,但我們卻應該承認其皆有道理,不能隨意肯定一方而貶斥另一方。

  這就如同佛教與科學的世界觀有著天壤之別一樣,很多人對這一點始終百思不得其解,最後以其缺智乏慧的分別念,想當然地推導出一個自以爲是的結論:因爲佛教理論所說的須彌山、四大部洲與科學相違,所以佛教是有悖于真理的。

  其實這與中醫和西醫的理論不相同的道理一樣,稍微懂一點佛教理論的人都知道,這其中的奧妙與不同人的業力有關,比如同樣是榴蓮,有的人視之爲美味,有的人則認爲它奇臭無比;同樣一個女人,有人認爲貌若天仙,有人卻認爲無異于無鹽再世。

  作爲凡夫,對不清楚的問題應該詳細觀察之後再下結論,不要因妄加誹謗而造下口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百業經》中因造口業,而感于地獄中于舌耕田之苦的公案,我想凡是看過的人,都不會不引起一番思索吧!

  壬午年正月初十  

  2002年2月22日  

  

  

  明  天

  喇嘛欽!

  如果沒有盡快修行,何時才會有修行的機會啊!

  明天是否還在世上也很難說,翻開《因緣品》,裏面講道:“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

  元朝的石屋清珙禅師長年以岩石爲居,清心寡欲,與世無交,其爲我們後人留下的山居詩,卻篇篇沁出山野的清香。“岩房終日寂寥寥,世念可曾有一毫?雖著衣裳吃粥飯,恰似死了未曾燒。”表明禅師雖已超越生死之境界,卻勸導世人要放棄世念,而以舍身赴死之心虔誠求道。

  生命如風中之油燈,隨時面臨熄滅的危險。米蘭·昆德拉說:“生活是一棵長滿可能性的樹。”誰也難以斷定,下一步可能面臨什麼。

  明天能否醒來,誰也難以斷定。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言:“壽命多害即無常,猶如水泡爲風吹,呼氣吸氣沈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麥彭仁波切的弟子單秋大師在班瑪的多科森林中閉關時,每天晚上不論何時,只要一醒來,就開始修法、磕頭或做轉繞。他說:“難道你知道你明天還在嗎?難道你還要睡嗎?”

  世間有智慧的人,對壽命無常也有很深的認識。康納勒普說:“今天的事要今天做完,太陽絕不會爲你而再升。”清朝的文嘉有在《明日歌》中也說:“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我與和我一樣的假修行人,常常將事情推至明天,在散亂中抛擲了大好時光。看到前輩們的言教,我必須督促自己:放下一切瑣事,去修吧!

  壬午年正月十一日  

  2002年2月23日  

  

  

  

  智  悲

  真的修行人不是口頭上說一些漂亮的話,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要有真正的遁世修道之心。

  大梅禅師在馬祖處見性開悟後,到浙江四明山隱居。多年以後,師兄鹽官齊安得知下落,欣然派人迎請。禅師就寫了兩首偈子以示推辭,“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過之猶不顧,郢人哪得苦追尋。”以無用之枯木自喻,以婉言謝絕。又寫道“一池荷葉衣無盡,樹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入深居。”表明其出世意念已堅,任你春花秋月,再不爲之開花綻葉,洗盡塵世之七情六欲,甘以荷葉爲衣,松花爲食,超叁界,離五蘊,世事對之無可奈何的氣魄,真乃大修行人之所爲。實在令我深感慚愧。

  色達霍西的秋甲堪布也是這樣,他曾追隨上師的足迹到石渠求道。一生中舍棄一切名聞利養,像前輩噶當派大德一樣,十多年來一直住在霍西一間簡陋的板皮房裏,生活異常艱苦,卻無牽無挂,逍遙自在地堅持修行,直至圓寂。他曾說過一段話:“真的修行人因爲有智慧而不貪執一切,對衆生無勤而生悲心。如果…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