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4

  ..续本文上一页智慧悲心具足,则显密精要全部统揽;如果不具足,即使在嘴上夸夸其谈地谈论利众、闭关等等美妙的言辞,过几天还是会为一己私利而殚精竭虑地奔波。全知无垢光尊者说过:“修行人应像衣服穿反了一样有很大转变。””所以,说得再多,如果没有智慧和悲心,也是枉然。切记!

  壬午年正月十二日清晨

  2002年2月24日  

  

  

  精  进

  杯里的茉莉花茶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阳光越过高大乔木的枝叶,暖暖地洒了下来。

  坐在阳台上,手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却难以入神。

  旁边是厦门中学,今天开学了。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涌进美丽的校园,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也使我这颗易为外境所转的心开始活跃起来。

  这是一所现代化设施齐全的中学,有崭新整齐的教学楼,广阔平坦的操场,五彩缤纷的花园,和蔼亲切的师长。集合做操时是那么的统一和谐;自由娱乐时又是那么的天真活泼。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在宗塔中学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时虽然没有如此优越的条件,衣服也是破旧不堪,但心情却是一样的快乐。然而,事过境迁,当时同寝室的7位好友中,华泽、泽比、单比3位都相继离开人世。虽然我时常在梦中又回到年轻时代,与他们共享青春的恩赐。但一觉醒来后,我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往日的良辰美景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也不知他们转生于何道,但不论如何,我都真诚地希望他们能获得安乐,“嗡嘛呢巴美吽舍”!

  如今我也是上40的人了,即使能活到60岁,也只有20个冬夏。“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稀。”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时间无声的脚步,不会因为你有很多的事要处理而稍停片刻。”时间给勤奋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只会留下懊悔和空虚。

  今日不精进,更待何时?

  壬午年正月十三日  

  2002年2月25日  

  

  

  忏  悔

  今天是元宵节,也正值藏历的神变月期间。很多藏地的修行人都在此月修习善法,如持八关斋戒、转绕、顶礼、放生等等。汉地的人则在今天放鞭炮、点灯笼、舞狮子等,十分热闹开心。

  但是,愚痴的人们为了使亲朋好友的团聚更加“多姿多彩”,常常不惜以众生的生命作为代价。无数生灵在今天惨遭涂炭,被无情地判处死刑。它们惨遭被刀割、油煎、烹煮等等残酷刑法,使欢庆的背后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炼狱的血腥场景。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让我们为那些惨遭不幸的众生,也为那些造作恶业的众生忏悔吧!

  乔美仁波切的《善法集》中有一简单方便的窍诀:“将金刚萨埵观想于头顶,自金刚萨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位于死去的或活着的众生头顶。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金刚萨埵身体降下甘露,自他一切有情罪障得以清净,再念108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

  

  于忏悔对境、忏悔者无缘之境界中修习空性,于空性中片刻入定。此乃世俗谛和胜义谛忏悔之法。依此,前世无量罪障也可得以清净。”

  这种修法不仅仅适用于今天,即使在平时,如果能以此修法为家人、为他人所造恶业进行忏悔,不但很有必要,而且非常方便。

  壬午年正月十四日  

  2002年2月26日  

  

  

  勿  贪

  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种世俗法,世间的人特别贪执。然而,却是修行人之大障。了达一切如芭蕉般无实,不生贪恋,方为修行人之本分。《入菩萨行论》中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 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孰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舍弃一切外物,现量证悟二无我,方能不为八风所动。

  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仲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舍弃世间之法,若去了会对修习舍弃世间不利。”然后就终日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独自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上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仅念诵了一半,就已经安住。

  他对弟子的唯一教言就是:“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要希求世间法。”他的大弟子金厄瓦遵照教言,栉风沐雨,苦苦修习。终于平息了世间八法,达到“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焦不能伤其虑”的境界。

  壬午年正月十五日  

  2002年2月27日  

  

  

  内  观

  “总之,通达心性光明不变之真如,并证悟诸法仅是假立实则空性后,如果精进修道,则将完全转依或彻底清净诸遍计执著心之不净迷现,从而趋至本地,圆满现有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清净刹土。”此乃一切教法之精华。三世诸佛之本体,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将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一句话,留与后世有缘者,实为我等之幸事。世间之如意宝也不能相提并论。

  若能心往内观,时刻安住此境界,则能现前心性之本来光明。否则,因由二取执著,从而颠倒迷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柴米油盐、恩恩怨怨、荣辱得失、是非成败的包袱背在肩上,通往轮回的通衢大道便会为之洞开。

  

  唐朝怪僧拾得禅师曾说:“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见世间之人不明此理,为一些蝇头小利,苦苦钻营,禅师又复道:“悠悠尘里人,常乐尘中趣,我见尘中人,心多生悯顾。何哉悯此流,念彼尘中苦。”可见禅师悲心之切。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心,禅师只能徒唤奈何了!

  但愿禅师的这番苦心不会被时光的风刮到九霄云外去了!

  壬午年正月十六日  

  2002年2月28日  

  生  死

  生命,在音乐家的乐章里,是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笛声;在文学家的笔下,是荒漠中的一缕甘甜清泉;在社会学家的眼里,是奔驰着的欲望列车……生命,是那么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却又那么的深不可测。随着地球的转动,人类创造了绚烂多姿的物质文明。然而,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如同古埃及文明留下的千古之谜一样,一直成为西方人难以逾越的天堑。

  直到温慈将藏传佛教揭示生死之谜的典籍《西藏度亡经》翻译成文,昭然示众,才填补了西方关于人类灵魂奥秘之空白。该书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极大关注,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从而使藏传佛教在西方名声大振。也使人们在茶余饭后,开始考虑生存和死亡的问题。但这并不像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中的王子,每天思索生存和死亡,却以悲剧而告终。现代的人们将如何面临死亡作为课题,各种临终关怀机构应运而生。

  那木达司于73年创办了临终关怀机构,为癌症、艾滋病晚期患者提供服务。他们视病人如亲人,了解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在绝望中求得希望。他亲自到旧金山为即将死去的布鲁斯传授他从《西藏度亡经》中获得的教言:“不要逃避痛苦,坦诚你的过错,学会宁静和安详,慢慢地认知心的本来光明……”在那木达司的引导下,布鲁斯因痛苦而扭曲的脸逐渐缓和下来,在安详中缓缓而去。

  令西方人大跌眼镜的是,几乎每一个老一点的西藏人,都是临终关怀方面的专家。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面对死亡,很多修行人依照前辈大德的言教实修,早已将死亡作为脱离肉身、跃往解脱的一种契机。其他人也是将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转化过程。与西方人临终之时,手足无措,只能求助于医生的境况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感谢莲花生大师给西藏人在精神上留下的这笔生死秘诀的宝贵财富!

  壬午年正月十七日  

  2002年3月1日  

  

  

  恐  怖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们享受着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巨大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带来的一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东西,却因腐烂发酵而未作清理,正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息,搅乱了我们往日的宁静,使原有的传统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经成为了一个童话,人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到恐怖的袭击。白天怕小偷,夜晚惧强盗。走在街上,胆战心惊;坐在家里,提心吊胆。虽然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安装起鸟笼一样的防护栏,却并不能抑制人们的恐怖心态。

  9·11事件后,世界各国都在尽力采取各种方式,以期对恐怖活动予以致命的打击,结果却收效甚微。

  美国第一畅销书《恐怖档案》中透露,为了维护和平,挽救无辜生命,美国政府悬赏500万美元寻找本·拉登的下落,并保证为提供线索者的身份保密,并为其家人转移居住地提供方便等等。尽管待遇优厚,但至今却毫无下文。

  

  

  《入菩萨行论》中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如果没有调服自己的内心,而想将世间的怨敌一一消灭,完全是痴心妄想!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一次,他与蛇、鸽子、乌鸦、野兽在一起,野兽说:“恐怖是最大的痛苦。”乌鸦说:“饥饿是最大的痛苦。”蛇说:“嗔恨是最大的痛苦。”鸽子说:“贪心是最大的痛苦。”婆罗门为了断除它们的四大痛苦,而对它们说:“痛苦的根源是无明,要远离痛苦,必须持守五戒。”蛇、鸽子、乌鸦、野兽依此法行持,而转世得人身,并经修持,终获果位。

  其实,历代很多修行人生活的山涧、岩洞,都是远离恐怖的殊胜地。元代的石屋清珙禅师在岩畔的三间石屋里苦修,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柴门也是虚设的,从不关闭。因为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人出入。故写下了“黄叶任从流水去,白云曾便入山来,寥寥岩畔三间屋,两片柴门竟日开。”可见其悠闲自在之心情。真是羡煞我也…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