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命再也不能唤回,两家的冤仇却从此开
始,冤冤相报,何时能了啊!
人的生命,珍贵胜黄金,短暂如水泡,不知珍惜这难得的人身,贪着亲人,嗔恨仇敌,无端地造作恶业。《贤愚经》云:“大健斗将,以勇猛故,身处前锋,或以刀剑矛槊,伤克物命,故受此报。于是死已,堕大地狱,受苦长久。”世间人以勇猛善战为荣,殊不知却会因此而种下地狱之因。无视因果的人们,真是可怜之极!
在此,我默默地祈祷三宝能加持桑及让波,令其迷途知返,早日度脱轮回。喇嘛钦!
壬午年七月初一
2002年8月9日
二 利
作为凡夫,尽心尽力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修慈悲菩提心。如果能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并且不失坏,则不会堕三恶趣,即使业障深重,不幸堕入,时间也短如弹指。
一位居士曾问仲敦巴:“若不舍离菩提心,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因吗?”仲敦巴回答说:“这是利益众生最好的因。若不舍离菩提心,则不会堕三恶趣,并成为不退转者。若因前世业力深厚等特殊原因而转生恶趣,也会因一刹那忆念菩提心的威力立即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
某些自诩为大乘佛子的人,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一些利益众生的事,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不堕三恶趣,或仅仅考虑自己的成就。虽然他在修法之前也发所谓的菩提心,最后也将善根回向菩提,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法;如果不回向,一旦生起嗔心,善根就会失坏,自己的功德就浪费了。这样自己就不能成佛,就不能消除痛苦。这样的发心,只是表面上的大乘法,实际与声缘无异。
我们不能妄图利用菩提心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无始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考虑自己太多,才会生生世世流转轮回。而诸佛菩萨却将个人得失弃置于不顾,反而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由此可见,所谓的二利是相辅相成的,仅仅考虑自利,不但不能利他,连自利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在做任何善事之前,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菩提心?是否能做到问心无愧?自己相续中是否真正具有菩萨戒?
壬午年七月初二
2002年8月10日
美 观
虚荣心很强的人一般对自己的外表都很重视,穿上华而不实的服装,打扮得珠光宝气,除了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以外,还梦想博得别人的青睐,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完善。
一位印度的修行人对此深有感触:我年轻时有种十分令人厌恶的恶习,特别爱穿价格昂贵的衣服。我时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市场上去买回各种时髦的衣料,让裁缝做出款式新颖的衣服,然后打着领带,招摇过市,以讨得女人的欢心。
上师的弟子们对我满腹牢骚,上师表面上也似乎不闻不问,就这样过了五年。每当上师话中有话地评价说“你的眼光很低”时,我总是自以为是地反驳道:“这可是上等的衣料!”
一天,当我没有打扮,穿着朴素的睡衣去
见上师时,上师一反常态,不住地称赞道:“你很好看!”上师的话使我如梦初醒,终于明白了华丽昂贵的衣衫,并不意味着美。继而放弃了喜穿高档衣服的嗜好,开始致力于心灵的净化。
上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最终了解到:世间的装饰其实不名一文,最有价值、最永恒的装饰就是对心灵的美化。
虎豹以搏噬为功,凤凰以和鸣为美,世间人对美的诠释也是因人而异的。但修行人最无可比拟的美,就是无伪的菩提心。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只重衣衫不重人的习惯,自古已然,于今犹然。然而,一旦以此为座右铭,自己首先就沦落为衣着的奴隶。作为修行人,要想自由无碍,就应打破这一陈规陋习,外表上的简朴是通往精神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不要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应知足常乐,一箪食、一瓢饮、一身衣足矣。
壬午年七月初三
2002年8月11日
花 祭
自从我在《智海浪花》中反复提及对花的偏爱,我的院子里、家里便挤满了别人送来的、真真假假的花。圆观送来了粉色的月季,晋美慈诚送来了黄色的秋菊……我的院子成了百花盛开的大观园。
尽管早上出门很早,我也不会忘记给它们浇上一壶水。也许是我的“怜香惜玉”至真至诚,它们总报我以一院子的灿烂,在这秋日临近时分,院中仍浸润着夏日的氛围。
今天下课回家,尚未走到院门,眼见平时紧闭的院门歪斜地敞开着,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走进院子,各色的花瓣洒落一地,一片狼藉。一只山羊躺在凋落的花丛里呼呼大睡,旁边的花盆里盛着它排泄的新鲜大便。这个调皮的家伙!
仿佛失落了最心爱的宝贝,心一下子沮丧起来。我家里曾经多次被小偷光顾,偷走过不少价值昂贵的东西,但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的怅然,也许这源自于前世为蜜蜂的等流果吧。
“菩萨摩诃萨应当发如是心,谓我此身份
于诸众生尚能舍弃,何况所有外财资具。”《罗延所问经》中的句子像顽皮的孩童在眼前晃来晃去,使我蓦然清醒。站在斑驳凌乱的花草中间,先前的心情雾一般渐渐消散,身心竟如释重负般有一种升腾的感觉。
隔壁的喇嘛也遭受了同样的厄运,他一边气咻咻地骂着,一边拿着石块想报仇,作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我,十分理解他的心情,但还是一边劝阻,一边赶紧将山羊送到他看不见的地方,让他眼不见,心不烦。
早上还是姹紫嫣红的花园,现在已是红消香断、一遍残红。世间万物都是这么无常啊!喇嘛钦!
壬午年七月初四
2002年8月12日
诱 惑
可怕的魔鬼往往拥有天使般的外衣,让你不知不觉地受其引诱,等到醒悟,已悔之晚矣。
修行人也常常面对各种魔鬼的引诱,比如说金钱魔、名声鬼等等。如果不能善加分辨,它们就会趁其不备,神不知、鬼不觉地成为我们修行路上的绊脚石。
噶当巴的修行人常将自己比为狐狸,名利等魔鬼比为猎人和猎网,网内承载着猎人布下的诱饵。狐狸对诱饵的香味垂涎三尺,最终因贪食诱饵而陷于网中不能自拔。
修行人被财物所惑,进入魔王波旬设置的陷阱——城市,最终被世间八法所俘获,沦为被其任意鞭打、驱使的奴隶。
印度一位修行人的上师再三叮咛他:一定要躲避三种最可怕的东西,即:金钱、女人和名声。离开上师后,他一直遵从师训,严防外界侵扰。一次,他在河边发现一些钱,他突发奇想:如果用这些钱来修建寺庙,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结果,在寻找修庙工人的途中,他历尽艰难,差点命归黄泉。开局的不顺利,使他消除了修庙的打算。
后来,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世界,她先送给他一只猫,因为猫需要喝奶,她又附送他一头牛,女人因为要承担放牛的工作而留了下来。他们顺其自然地成了家,并生了孩子。当他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世间的网罟,早已远离正法时,已悔之晚矣。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女人更是包装精美的毒酒,除了圣者,具缚凡夫很难抵挡。如今的大城市里,布满了猎人的诱饵,若身陷其中,恐怕就难以自拔了。
壬午年七月初五
2002年8月13日
纯 金
人们喜欢以金子比喻美好的事物,如“金子般的心灵”、“真金不怕火炼”。也喜欢用金子制成装饰品,让自己更引人注目。
纯金的首饰只能装饰外表,而不能提升内心。珍贵的教言却可以改变人的今生来世,并让人最终走向解脱,可谓受益无穷,其价值如同纯金一般,十分珍贵。
阿底峡尊者在21岁以前,就已精通了内外法门。后来依止那若巴尊者,于尊者前刻苦修学,并通达显密教法。后来经上师、本尊授记,29岁依止西拉日结达的燃灯尊者,3年后,一切自他宗派皆了然于心。
遵照度母授记,他又乘坐海船,漂洋过海,用了13个月的时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终于到达金洲(今印度尼西亚),并依止仰慕已久的金洲大师12年。他以虔诚的信心,从上师处获得了纯金般的教言,生起了纯金般的菩提心,并得以面见各本尊金颜。
之后,羽翼已丰的他以超常的智慧,与13个宗派的外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均大获全胜,作为失败方的各派外道,心悦诚服地供养他13幅胜幢。
他的美名传遍了四方,并获得名噪一时的戒香寺僧人的极大信赖,他们将该寺18个门的钥匙交与尊者掌管。(在当时,即使掌管该寺的一把钥匙也是莫大的荣耀。)
后来,智慧光国王为迎请阿底峡尊者,以自己的生命换得与身体等重的黄金,凑足了聘师费用。菩提光用此黄金将尊者恭请到藏,并在藏地传法13年。
每当提到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便异常激动,深有感触地说:“我相续中能生起纯金般的菩提心,都是仰仗金洲大师的加持啊!”
当博、金、普三同门祈求阿底峡尊者传授一个最殊胜的法时,他发人深省地说道:“最殊胜的教言是反观自心,最殊胜的行为是不随顺世人,最殊胜的成就是减少烦恼,最殊胜的证相是知足少欲,最殊胜的善知识是击中要害,最殊胜的劝善者是怨魔病痛。”
阿底峡尊者等前辈大德,为我们留下了纯金般的教言,如果身至金洲,却空手而返,就真是愚蠢之至了。
壬午年七月初六
2002年8月14日
依 静
于此末法时代,如果自己相续尚未成熟,就应依于寂地修持。龙钦巴在《窍诀宝藏论》中云:“自己尚未获得自在前,令他自在矛盾又可笑;尚无成办自利能力时,想成他利矛盾又可笑;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作上师矛盾又可笑;自如干燥皮革不调柔,想调他心矛盾又可笑;自忙今生无有证悟见,教他修法矛盾又可笑;自尚未断庸俗之行为,令他如法矛盾又可笑。”在修行的初期,若自不量力地想摄受弟子,最终不但一事无成,只会落到被人耻笑的结局。
…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