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讲记二: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

  《阿弥陀经》讲记二

主讲:纯祥法师

  

经文: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来劝导我们。他先向我们称扬赞叹极乐净土依报和正报的清净庄严和安乐,发起我们往生的愿望。

  

发愿与临终接引是因果关系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愿(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众生发愿往生净土是阿弥陀佛摄生愿中最重要的内容,愿文表述是先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是至心发愿,欲生我国。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跟着发愿而来是“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去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与净土的圣众相会。所以发愿是因,结果就是你往生净土,进入清净大海众之中,成为极乐世界的国民。在无量寿经中,法藏菩萨在(十九愿)因愿文中说: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如果你发愿,阿弥陀佛在你临终时就会与这些诸上善人一起来迎接你,你就与这些善人俱会一处。

  

两部经在表述上有些差异。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你发愿,你就跟诸上善人(不退转的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以及阿弥陀佛)一起生活。无量寿经是法藏说,它集中点之一是临终接引,所以在(十九愿)因愿文中将发愿和接引两者放在一起,发愿和临终接引有因果关系,两者一体不离,有前面的发愿,就一定有后面的临终接引,愿文就是这样选择的。

  

有些人认为我现在念佛想往生净土,如果临终时有颠倒和妄想,那么阿弥陀佛就不会来接我了,这是错误的观念,需要纠正。我们对阿弥陀佛愿文要有正确理解,只要你发了愿,他肯定会来接你,你就在佛愿力的保护下往生净土,这点在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详见附注1)中说的比较清楚。

  

当然往生愿望是否真实这个地方需要注意。你是不是能正确的理解往生净土的愿望,然后发起来,也就是说你是不是能比较诚实的发愿,这是较难判定的地方。在无量寿经中说,你念过了十日、十夜或者一日、一夜,虽然你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但是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来接你,你就获得了往生。实际上你的往生是由于阿弥陀佛有愿力的缘故,你真诚想去,即使自己不能确定能去,实际上也是能去的,在你有愿,信心没有成就的情况下,只要你不颠倒就能去。阿弥陀经中讲“颠倒”,而无量寿经中大意是说,只要你没有彻底推翻有极乐世界,没有根本不愿意往生,没有谤法,即使对因果业报半信半疑,对往生有一定的怀疑,时断时续,实际上在你临终时佛仍然会来迎接你,你还是可以往生,这是依阿弥陀佛愿力的选择。所以阿弥陀经中经文表达为: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一点与前面的“发愿”是紧密相联的。

  

表一 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分段对应表

  

  

分段一对应

  

分段二对应

  

  

  

无量寿经

  

(十九愿)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

  

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经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很多人由于愿心不强烈,对净土情况了解的比较少,对自己的往生不能确定,落在犹豫之中,因此把临终的环节看得比较重要,希望临终有人助念来送。这里大家要注意,你即使看重临终这个环节,也要把重点放在阿弥陀佛的愿力选择上,因为阿弥陀佛会依愿来接你,你的发愿与佛的接引有内在关系。如果你平生发过往生净土的愿,只要你没有彻底推翻往这个愿望,那么阿弥陀佛就会来接,这一点是依无量寿经中所说,所以我们应该注重随佛发“愿”,信佛临终接引的愿力。

  

对于往生,发愿比发菩提心更重要

  

还有一点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个愿依阿弥陀经说,你是在闻到阿弥陀佛净土的殊胜功德和利益之后发起的,是在你听了佛的净土教化之后发起来,它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讲经。无量寿经的表达和这个有点差异,它是说“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菩提心就是我要做佛菩萨,它本身是一个愿,所有的佛法都可以集中在发菩提心这一点上。菩提心就是觉心,菩提心中有正见,但是菩提心和往生净土的愿不完全是一个事情。在法藏的因愿文中是分开表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一段,至心发愿(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是一段,对于我们直接听净土经的人来说,你要把重点放在“发愿”上面,发起往生愿望,而不是非要注重发菩提心。

  

现在禅宗、密宗、包括一些净土宗的讲法,认为发菩提心很重要,要先发菩提心,再发愿往生净土。发菩提心对发愿是有帮助,但是对于听闻净土教的人来说,直接地念佛随阿弥陀佛发愿,往生的愿望中就包含了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作用。对于实现往生净土这个目标来说,发愿比发菩提心的作用更直接力量更大,更随佛愿、佛教。我们学净土教要注意起点,起点就是“发愿”,而不在开悟见性、圆解教理等其它任何上面,这些只是其它法门给你设置的内容,不是纯粹的净土教。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

  

经文到这里讲了极乐世界依报和正报的种种清净庄严,转到你这里只有一点:众生闻者,应当发愿。你听佛的话就是发愿,如果你不直接发愿往生净土,还想做些别的,那是自不量力。净土教发愿前没有别的条件,如果你没有发愿,还在积累其它条件,那是你没有听明白释迦牟尼佛的话。

  

当然发愿有一些细微之处。依通途佛法,菩提心才是愿。凡夫的我们没有任何真正金刚不动的东西,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愿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愿,其它世间法中的愿只能叫暂时的志向,凡夫没有真正的愿。而此处经中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这个愿的发起是因为你闻到了净土的庄严功德,它源于佛,由佛力中所发起。

  

你念南无,南无是皈命的意思,亦是回向发愿之意。皈命是你皈命,你闻到了净土的庄严,把自己投皈给阿弥陀佛,这是你这边。南无同时还有回向发愿的意思,这个是佛的发愿和回向;你在皈命中就有了佛的愿力和回向力,所以我们念佛是不用做回向的,念佛本身就是发愿回向。闻是说者,应当发愿,就是让你念佛,念佛就是发愿,南无就是发愿,这是重要的环节,你对发愿有正确完整地理解,发起了真实的愿望才能导入正行,接下来说到行。

  

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你发起了往生净土的愿望,你有了皈命(南无),怎么实现这个愿望呢?有人说发愿要先发菩提心,也有人确实想往生净土,又觉得不能只念佛,还应做些其它的。而在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四个条件,得生彼国,这四个条件是善根、福德、因和缘,你有了这四个条件,你就一定可以得生彼国,少了一个都不行。很多学阿弥陀经的人把重点放在这句话上,这是正确的。这是佛语,一定要信受奉行。但是什么是善根福德因缘?

  

往生极乐世界是在极乐世界中投胎,投胎需要四个条件:父亲、母亲、投胎的业识和保证的缘。这个在亲鸾大师《教行信证》(详见附注2)中讲得十分清楚。什么叫做善根和福德呢?善根、福德就与父亲…

《《阿弥陀经》讲记二: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