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二:衆生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阿彌陀經》講記二

主講:純祥法師

  

經文: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來勸導我們。他先向我們稱揚贊歎極樂淨土依報和正報的清淨莊嚴和安樂,發起我們往生的願望。

  

發願與臨終接引是因果關系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願(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衆生發願往生淨土是阿彌陀佛攝生願中最重要的內容,願文表述是先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是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跟著發願而來是“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去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能與淨土的聖衆相會。所以發願是因,結果就是你往生淨土,進入清淨大海衆之中,成爲極樂世界的國民。在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在(十九願)因願文中說: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如果你發願,阿彌陀佛在你臨終時就會與這些諸上善人一起來迎接你,你就與這些善人俱會一處。

  

兩部經在表述上有些差異。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你發願,你就跟諸上善人(不退轉的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以及阿彌陀佛)一起生活。無量壽經是法藏說,它集中點之一是臨終接引,所以在(十九願)因願文中將發願和接引兩者放在一起,發願和臨終接引有因果關系,兩者一體不離,有前面的發願,就一定有後面的臨終接引,願文就是這樣選擇的。

  

有些人認爲我現在念佛想往生淨土,如果臨終時有顛倒和妄想,那麼阿彌陀佛就不會來接我了,這是錯誤的觀念,需要糾正。我們對阿彌陀佛願文要有正確理解,只要你發了願,他肯定會來接你,你就在佛願力的保護下往生淨土,這點在無量壽經的叁輩往生(詳見附注1)中說的比較清楚。

  

當然往生願望是否真實這個地方需要注意。你是不是能正確的理解往生淨土的願望,然後發起來,也就是說你是不是能比較誠實的發願,這是較難判定的地方。在無量壽經中說,你念過了十日、十夜或者一日、一夜,雖然你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但是臨終時阿彌陀佛會來接你,你就獲得了往生。實際上你的往生是由于阿彌陀佛有願力的緣故,你真誠想去,即使自己不能確定能去,實際上也是能去的,在你有願,信心沒有成就的情況下,只要你不顛倒就能去。阿彌陀經中講“顛倒”,而無量壽經中大意是說,只要你沒有徹底推翻有極樂世界,沒有根本不願意往生,沒有謗法,即使對因果業報半信半疑,對往生有一定的懷疑,時斷時續,實際上在你臨終時佛仍然會來迎接你,你還是可以往生,這是依阿彌陀佛願力的選擇。所以阿彌陀經中經文表達爲: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一點與前面的“發願”是緊密相聯的。

  

表一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分段對應表

  

  

分段一對應

  

分段二對應

  

  

  

無量壽經

  

(十九願)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

  

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經

  

衆生聞者,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很多人由于願心不強烈,對淨土情況了解的比較少,對自己的往生不能確定,落在猶豫之中,因此把臨終的環節看得比較重要,希望臨終有人助念來送。這裏大家要注意,你即使看重臨終這個環節,也要把重點放在阿彌陀佛的願力選擇上,因爲阿彌陀佛會依願來接你,你的發願與佛的接引有內在關系。如果你平生發過往生淨土的願,只要你沒有徹底推翻往這個願望,那麼阿彌陀佛就會來接,這一點是依無量壽經中所說,所以我們應該注重隨佛發“願”,信佛臨終接引的願力。

  

對于往生,發願比發菩提心更重要

  

還有一點是: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個願依阿彌陀經說,你是在聞到阿彌陀佛淨土的殊勝功德和利益之後發起的,是在你聽了佛的淨土教化之後發起來,它來源于釋迦牟尼佛的講經。無量壽經的表達和這個有點差異,它是說“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菩提心就是我要做佛菩薩,它本身是一個願,所有的佛法都可以集中在發菩提心這一點上。菩提心就是覺心,菩提心中有正見,但是菩提心和往生淨土的願不完全是一個事情。在法藏的因願文中是分開表述,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一段,至心發願(至心發願,欲生我國)是一段,對于我們直接聽淨土經的人來說,你要把重點放在“發願”上面,發起往生願望,而不是非要注重發菩提心。

  

現在禅宗、密宗、包括一些淨土宗的講法,認爲發菩提心很重要,要先發菩提心,再發願往生淨土。發菩提心對發願是有幫助,但是對于聽聞淨土教的人來說,直接地念佛隨阿彌陀佛發願,往生的願望中就包含了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作用。對于實現往生淨土這個目標來說,發願比發菩提心的作用更直接力量更大,更隨佛願、佛教。我們學淨土教要注意起點,起點就是“發願”,而不在開悟見性、圓解教理等其它任何上面,這些只是其它法門給你設置的內容,不是純粹的淨土教。

  

衆生聞者,應當發願

  

經文到這裏講了極樂世界依報和正報的種種清淨莊嚴,轉到你這裏只有一點:衆生聞者,應當發願。你聽佛的話就是發願,如果你不直接發願往生淨土,還想做些別的,那是自不量力。淨土教發願前沒有別的條件,如果你沒有發願,還在積累其它條件,那是你沒有聽明白釋迦牟尼佛的話。

  

當然發願有一些細微之處。依通途佛法,菩提心才是願。凡夫的我們沒有任何真正金剛不動的東西,也就沒有什麼真正的願望。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爲菩提心才是真正的願,其它世間法中的願只能叫暫時的志向,凡夫沒有真正的願。而此處經中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這個願的發起是因爲你聞到了淨土的莊嚴功德,它源于佛,由佛力中所發起。

  

你念南無,南無是皈命的意思,亦是回向發願之意。皈命是你皈命,你聞到了淨土的莊嚴,把自己投皈給阿彌陀佛,這是你這邊。南無同時還有回向發願的意思,這個是佛的發願和回向;你在皈命中就有了佛的願力和回向力,所以我們念佛是不用做回向的,念佛本身就是發願回向。聞是說者,應當發願,就是讓你念佛,念佛就是發願,南無就是發願,這是重要的環節,你對發願有正確完整地理解,發起了真實的願望才能導入正行,接下來說到行。

  

經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你發起了往生淨土的願望,你有了皈命(南無),怎麼實現這個願望呢?有人說發願要先發菩提心,也有人確實想往生淨土,又覺得不能只念佛,還應做些其它的。而在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四個條件,得生彼國,這四個條件是善根、福德、因和緣,你有了這四個條件,你就一定可以得生彼國,少了一個都不行。很多學阿彌陀經的人把重點放在這句話上,這是正確的。這是佛語,一定要信受奉行。但是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

  

往生極樂世界是在極樂世界中投胎,投胎需要四個條件:父親、母親、投胎的業識和保證的緣。這個在親鸾大師《教行信證》(詳見附注2)中講得十分清楚。什麼叫做善根和福德呢?善根、福德就與父親…

《《阿彌陀經》講記二:衆生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