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八愿 第九讲:学习十八愿怎样正确用心▪P2

  ..续本文上一页

释迦牟尼佛说

  

“三心”是《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里都有的共同内容,其实《阿弥陀经》里也有,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闻说”里面就是包含着信愿,“一心不乱”就是信心和愿心,净土三部经的内容有一致性,表达上有些差别。

  

“心”,在以往的教法里面,除了善导大师,还有很多法师提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藕益大师,他说:“得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这跟本愿文的解说比较接近,因为信愿就是信心和愿心,得不得生就在信心和愿心,还是在心。藕益大师另一个意思是:念的再怎么多,如果没有信愿还是不能往生。解释回归了佛愿,不能偏离佛选择的行,念佛行叫专行或正行,往生的正行不能偏离,藕益大师的说法也是来源于本愿。

  

善导大师对《观无量寿经》三心的解释,是我们正确理解法藏菩萨本愿文“三心”很好的媒介,直接理解“三心”比较困难,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里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的解释回归了《大经》本愿。由于我们普通人用心比较粗,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依善导大师的解释对照,检点自己到底有没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什么叫至心?

  

善导大师说至诚心就是真实心和清净心。检查有无至诚,有标准审查,就是通过身、口、意三业对照,修行时外面急走急作,像我们到东林寺去闭关,每天念多少万佛号;或者经常在这里念佛,在自己和别人可以看到的形式上面有个精进相,但心是不是理解真实的清净呢?如果心不清净,就是内外不一致。善导大师说这就是内怀虚假,含有贪心、嗔心、邪心、伪心、奸诈、包藏祸心,是《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三毒五恶,主要是三毒的心。五恶是外现,在做修行的时候内心贪嗔痴三毒不清净,以这样安心和起行去修行的善叫杂毒之善。做其它的修行也是,像放生、诵经、烧香、朝山,你是在行善,但心里有贪嗔痴,贪嗔痴就是毒,含有毒的善行就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修行是虚假的修行,所做的业不是真实业,如此心不清净、不真实的安心起行,纵使是很刻苦从早到晚来督促自己,日夜十二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拜佛,靠自力的心、杂毒之善,想凭这个往生极乐世界是绝对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呢?其实简单想一下就可以理解,修行叫庄严净土,内心不清净是不能够庄严净土的。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光明、七宝池、种种莲花、黄金为地、种种庄严,这些都是修行产生出来的,你还在染污、无明,能产生极乐世界吗?心不清净怎么庄严净土呢?肯定是不能的。如果不是怀有欺骗的心,审视一下自己,以自力修行能去极乐世界吗?肯定是不行的!善导大师说杂毒杂修之善,即使是最勤苦的人,好像都不要睡觉,一天到晚的去做,若心不清净都不能往生净土,你心没有达到标准,以谁为标准呢?真实心清净心就是依法藏菩萨为标准,安心起行真实清净。

  

《无量寿经》说当初法藏菩萨发愿建设极乐世界时也要修行,身业、口业、意业都是一念一刹那真实、清净,永劫修行里起心动念、一刹那的都是真实心,这样才能有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才有净土成果呈现出来,必须是在清净心和真实心下安心起行才能成就净土,这是往生净土的硬指标。要自己修行就应该按照法藏菩萨的标准,他怎么修,你就怎么修,能达标准就能往生到净土里,不能达标就肯定没有商量,因为因果没有商量,并不是他多做一点,你少做一点就可以了,注意这里面不是说你在佛力加持下修行,要区分开来,就是佛是佛,你是你,按照自己修行就要达到法藏菩萨的标准,有这种清净心就行,如果你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你自己的安心起行就是不行的。

  

至诚心就是法藏菩萨行菩萨道时的心,真实心就是通常禅宗开悟以后的心,见到心的真实和实相,开悟叫见性,见性就是见到了实相,见到实相后再修行才有真实。当然真实也有程度的深浅,法藏菩萨的真实心应该比开悟程度还要高,一念一刹那的真实清净才能感应到净土。我们感应的世界是土石瓦砾、周围的人也都是坏人、心中的想法也都是染污的,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都是不清净的,感应不到更好的环境和身心世界,至诚心和至心主要是真实心和清净心,从究竟上说就是佛心,我们就没有,就是染污的。

  

极乐净土是法藏菩萨在三心基础上成就的,要成为极乐世界的居民一定要具备这个资格。法藏菩萨在发愿选择的时候,就是看到一切群生海轮回到现在,内心里面很秽恶染污,从来没有过清净心、都是虚假谄伪没有真实心,不具备“三心”,都不能来,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有什么意义呢?看到我们心的这个状况,如来怜悯我们,依愿行菩萨行时,用真实心清净心通过身口意三业、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建设净土,真实清净的心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佛果,就是名号。注意这是念佛要理解的很重要地方,由于你没有清净心和真实心,法藏菩萨怜悯我们十方众生,经过久远长劫的修行成佛,把净土建设好,在西方十万亿佛国土之外成就名号给我们念,主要是为了要把他的清净心、真实心回向给你,把至心给你,名号就是装至心的。

  

如果我们老觉得心不清净、很不真实、怎么就没有往生的愿望呢?就不要到你那里去找,名号正好就是法藏菩萨看到你没有这些,就把他有的,这是关键的,去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有”极乐很重要,佛“有”清净心和真实心也很重要的,清净心和真实心在名号里,名号就是佛要给你的,不要到别的地方去找你的真实心、清净心,就到名号里去找,就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里,名号就是清净心和真实心的载体。名号中有就转给了你、回向给了你。你要修行回向给极乐世界,心不清净、不真实回向什么?即使是一天到晚的做,修行了一大通,积累的成果如果要跟极乐世界比,你那里一毫黄金也没有,凭什么回向呢?没有真正的功德,回向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不是真的回向,假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善导大师说,这样安心起行去做业一定不能往生,正因为凭你自己一定不行,所以法藏菩萨才把真实心、清净心做成名号回向给你,称念就得到三心里的第一个心——至心,也就是至诚心。

  

很多人用错心的地方就是老是在自己那里找,说我就要真实,现在就可以确定你是没有真实的,就到名号里面去找,皈命名号,相信名号就是真实心和清净心。你说你打妄想,你肯定是打妄想的,不打妄想就不是凡夫,已经是菩萨了,因为不打妄想就真实了,真实和妄想是相对的,开悟的人妄想就能够止息,显现真实。所以到现在为止你是没有真实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佛就成就真实名号给你,要确定名号是真实的,你的都不是真实的。

  

《无量寿经》里说,法藏菩萨修行的时候是:“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这就是法藏菩萨的至心,修行时内心不生欲觉,“觉”就是觉知,有正觉知和邪觉知,我们由于贪嗔痴就生起欲望、嗔恨的感觉、生起害别人的心,法藏菩萨不起觉察思维的染污,感觉都不起,修行时不起邪的“欲觉、嗔觉、害觉”。我们就不是这样,看见一个东西可能就生起了欲望的觉,然后就去想,外面就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就贪着,法藏菩萨就是“忍力成就”,我们随便看见一个脏的东西,味道难闻的就躲得老远,讨厌这个人就想离他老远,很简单,对他不忍可,对讨厌的事物没有忍力就有喜欢和不喜欢。法藏菩萨对苦乐平等,忍力成就,我们要是痛起来就想赶快结束,太难过了,痛苦就不愿意安住,快乐就很愿意住,心非常不平等,佛菩萨什么地方都住,你看哪里都供养观世音菩萨,屠夫、黑社会、里面,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完全有可能在这些人里面化现。佛菩萨“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根本不会说太苦了不愿意干。我们抱怨别人,总在计较自己的得失,付出有什么成果?觉得受了这么多苦痛也没有怎么样,当然这是从相对法的角度来讲。

  

现代人最要命的是贪心大的不得了,每个人都是这样浪费很多东西,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大家的共业,非常浪费奢侈,大家都习以为常,现代社会很多习惯就是鼓励多欲。法藏菩萨“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没有一点贪染愚痴,而且常在定中“三昧常寂、智慧没有障碍、没有虚伪谄曲的心”,由于内心里面是真实的清净的,所以他对人说话就是“和颜爱语”,我们跟人说话,因为心里有很强烈的贪嗔爱憎、情感强烈,语句选词就不是爱的语言和好听的话,颜色就不是很和悦,而法藏菩萨是“和颜爱语、先意承问”,还有“勇猛精进,志愿无倦”,娑婆世界众生心智羸劣、很弱的,为什么一直混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呢?就是没有真正的愿望。很少人有愿望,就没有见到…

《四十八愿 第九讲:学习十八愿怎样正确用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