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說
“叁心”是《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裏都有的共同內容,其實《阿彌陀經》裏也有,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聞說”裏面就是包含著信願,“一心不亂”就是信心和願心,淨土叁部經的內容有一致性,表達上有些差別。
“心”,在以往的教法裏面,除了善導大師,還有很多法師提到,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就是藕益大師,他說:“得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這跟本願文的解說比較接近,因爲信願就是信心和願心,得不得生就在信心和願心,還是在心。藕益大師另一個意思是:念的再怎麼多,如果沒有信願還是不能往生。解釋回歸了佛願,不能偏離佛選擇的行,念佛行叫專行或正行,往生的正行不能偏離,藕益大師的說法也是來源于本願。
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經》叁心的解釋,是我們正確理解法藏菩薩本願文“叁心”很好的媒介,直接理解“叁心”比較困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裏對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的解釋回歸了《大經》本願。由于我們普通人用心比較粗,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對照,檢點自己到底有沒有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什麼叫至心?
善導大師說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和清淨心。檢查有無至誠,有標准審查,就是通過身、口、意叁業對照,修行時外面急走急作,像我們到東林寺去閉關,每天念多少萬佛號;或者經常在這裏念佛,在自己和別人可以看到的形式上面有個精進相,但心是不是理解真實的清淨呢?如果心不清淨,就是內外不一致。善導大師說這就是內懷虛假,含有貪心、嗔心、邪心、僞心、奸詐、包藏禍心,是《無量壽經》裏所說的叁毒五惡,主要是叁毒的心。五惡是外現,在做修行的時候內心貪嗔癡叁毒不清淨,以這樣安心和起行去修行的善叫雜毒之善。做其它的修行也是,像放生、誦經、燒香、朝山,你是在行善,但心裏有貪嗔癡,貪嗔癡就是毒,含有毒的善行就叫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修行是虛假的修行,所做的業不是真實業,如此心不清淨、不真實的安心起行,縱使是很刻苦從早到晚來督促自己,日夜十二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拜佛,靠自力的心、雜毒之善,想憑這個往生極樂世界是絕對不可能的!
爲什麼不可能呢?其實簡單想一下就可以理解,修行叫莊嚴淨土,內心不清淨是不能夠莊嚴淨土的。極樂世界有無量的光明、七寶池、種種蓮花、黃金爲地、種種莊嚴,這些都是修行産生出來的,你還在染汙、無明,能産生極樂世界嗎?心不清淨怎麼莊嚴淨土呢?肯定是不能的。如果不是懷有欺騙的心,審視一下自己,以自力修行能去極樂世界嗎?肯定是不行的!善導大師說雜毒雜修之善,即使是最勤苦的人,好像都不要睡覺,一天到晚的去做,若心不清淨都不能往生淨土,你心沒有達到標准,以誰爲標准呢?真實心清淨心就是依法藏菩薩爲標准,安心起行真實清淨。
《無量壽經》說當初法藏菩薩發願建設極樂世界時也要修行,身業、口業、意業都是一念一刹那真實、清淨,永劫修行裏起心動念、一刹那的都是真實心,這樣才能有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才有淨土成果呈現出來,必須是在清淨心和真實心下安心起行才能成就淨土,這是往生淨土的硬指標。要自己修行就應該按照法藏菩薩的標准,他怎麼修,你就怎麼修,能達標准就能往生到淨土裏,不能達標就肯定沒有商量,因爲因果沒有商量,並不是他多做一點,你少做一點就可以了,注意這裏面不是說你在佛力加持下修行,要區分開來,就是佛是佛,你是你,按照自己修行就要達到法藏菩薩的標准,有這種清淨心就行,如果你不能達到這個標准,你自己的安心起行就是不行的。
至誠心就是法藏菩薩行菩薩道時的心,真實心就是通常禅宗開悟以後的心,見到心的真實和實相,開悟叫見性,見性就是見到了實相,見到實相後再修行才有真實。當然真實也有程度的深淺,法藏菩薩的真實心應該比開悟程度還要高,一念一刹那的真實清淨才能感應到淨土。我們感應的世界是土石瓦礫、周圍的人也都是壞人、心中的想法也都是染汙的,就是因爲我們的心都是不清淨的,感應不到更好的環境和身心世界,至誠心和至心主要是真實心和清淨心,從究竟上說就是佛心,我們就沒有,就是染汙的。
極樂淨土是法藏菩薩在叁心基礎上成就的,要成爲極樂世界的居民一定要具備這個資格。法藏菩薩在發願選擇的時候,就是看到一切群生海輪回到現在,內心裏面很穢惡染汙,從來沒有過清淨心、都是虛假谄僞沒有真實心,不具備“叁心”,都不能來,發四十八願莊嚴淨土有什麼意義呢?看到我們心的這個狀況,如來憐憫我們,依願行菩薩行時,用真實心清淨心通過身口意叁業、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建設淨土,真實清淨的心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佛果,就是名號。注意這是念佛要理解的很重要地方,由于你沒有清淨心和真實心,法藏菩薩憐憫我們十方衆生,經過久遠長劫的修行成佛,把淨土建設好,在西方十萬億佛國土之外成就名號給我們念,主要是爲了要把他的清淨心、真實心回向給你,把至心給你,名號就是裝至心的。
如果我們老覺得心不清淨、很不真實、怎麼就沒有往生的願望呢?就不要到你那裏去找,名號正好就是法藏菩薩看到你沒有這些,就把他有的,這是關鍵的,去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極樂很重要,佛“有”清淨心和真實心也很重要的,清淨心和真實心在名號裏,名號就是佛要給你的,不要到別的地方去找你的真實心、清淨心,就到名號裏去找,就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裏,名號就是清淨心和真實心的載體。名號中有就轉給了你、回向給了你。你要修行回向給極樂世界,心不清淨、不真實回向什麼?即使是一天到晚的做,修行了一大通,積累的成果如果要跟極樂世界比,你那裏一毫黃金也沒有,憑什麼回向呢?沒有真正的功德,回向也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不是真的回向,假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善導大師說,這樣安心起行去做業一定不能往生,正因爲憑你自己一定不行,所以法藏菩薩才把真實心、清淨心做成名號回向給你,稱念就得到叁心裏的第一個心——至心,也就是至誠心。
很多人用錯心的地方就是老是在自己那裏找,說我就要真實,現在就可以確定你是沒有真實的,就到名號裏面去找,皈命名號,相信名號就是真實心和清淨心。你說你打妄想,你肯定是打妄想的,不打妄想就不是凡夫,已經是菩薩了,因爲不打妄想就真實了,真實和妄想是相對的,開悟的人妄想就能夠止息,顯現真實。所以到現在爲止你是沒有真實的,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真實,佛就成就真實名號給你,要確定名號是真實的,你的都不是真實的。
《無量壽經》裏說,法藏菩薩修行的時候是:“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叁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和顔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這就是法藏菩薩的至心,修行時內心不生欲覺,“覺”就是覺知,有正覺知和邪覺知,我們由于貪嗔癡就生起欲望、嗔恨的感覺、生起害別人的心,法藏菩薩不起覺察思維的染汙,感覺都不起,修行時不起邪的“欲覺、嗔覺、害覺”。我們就不是這樣,看見一個東西可能就生起了欲望的覺,然後就去想,外面就執著于色聲香味觸法,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就貪著,法藏菩薩就是“忍力成就”,我們隨便看見一個髒的東西,味道難聞的就躲得老遠,討厭這個人就想離他老遠,很簡單,對他不忍可,對討厭的事物沒有忍力就有喜歡和不喜歡。法藏菩薩對苦樂平等,忍力成就,我們要是痛起來就想趕快結束,太難過了,痛苦就不願意安住,快樂就很願意住,心非常不平等,佛菩薩什麼地方都住,你看哪裏都供養觀世音菩薩,屠夫、黑社會、裏面,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完全有可能在這些人裏面化現。佛菩薩“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根本不會說太苦了不願意幹。我們抱怨別人,總在計較自己的得失,付出有什麼成果?覺得受了這麼多苦痛也沒有怎麼樣,當然這是從相對法的角度來講。
現代人最要命的是貪心大的不得了,每個人都是這樣浪費很多東西,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大家的共業,非常浪費奢侈,大家都習以爲常,現代社會很多習慣就是鼓勵多欲。法藏菩薩“少欲知足、無染恚癡”,沒有一點貪染愚癡,而且常在定中“叁昧常寂、智慧沒有障礙、沒有虛僞谄曲的心”,由于內心裏面是真實的清淨的,所以他對人說話就是“和顔愛語”,我們跟人說話,因爲心裏有很強烈的貪嗔愛憎、情感強烈,語句選詞就不是愛的語言和好聽的話,顔色就不是很和悅,而法藏菩薩是“和顔愛語、先意承問”,還有“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娑婆世界衆生心智羸劣、很弱的,爲什麼一直混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呢?就是沒有真正的願望。很少人有願望,就沒有見到…
《四十八願 第九講:學習十八願怎樣正確用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