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无量寿经第十一讲

  昨天我们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今天是第十三观了。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前面说观阿弥陀佛的真身,身量非常大,一般的众生没有办法观起来,光是数字就弄不清楚。我们只要知道观想的方法,我们有恭敬心、虔诚心、求救心自然就不同了。主要是我们的心态要好。按照这样的观想方法去观想自然就会出现,而且广大的身量可以让我们的心量一样为之扩展,这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恐怕众生没有这种根基,也没有这种耐心。所以释迦牟尼佛进一步给我们说杂想观。

   佛叫住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要有至诚恳切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观想在池水之上,有阿弥陀佛一丈六的金身像,和常人差不多的像,像最初所说的无量寿佛的身量。有一个次第,前面的真身像你观不起来,今天先观一丈六的真身像。这是给我们讲为什么要设立杂想观的原因,就是我们凡夫心力很难达到,所以降低标准,让大家能从丈六的金身相当中能观想起来,那就有一个方便。前面所讲的阿弥陀佛的身量是那样的大,一般众生观想不起来,观想这么大,是要凭借佛的力量。所以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力,愿愿救度众生,我们能忆佛念佛,这样观想必得成就,那是一定能得到这种成就。前面我们所说凡夫的心量非常小,但这里是凭借的阿弥陀佛的愿力。你真真实实按照方法去观的时候,对阿弥陀佛有求救、恭敬心、虔诚心,凭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力,我们就能成就。

   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哪怕是丈六的金身佛像,我们观想都能得到无量的福报,何况我们能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观想他六十亿那由他的具足身像呢。所以只要你能观想丈六金身相都能得无量福,真能凭借虔诚恭敬心能把佛的具足身像观想起来的话,从我们现在的心力,你能观想丈六金身像,我们能得无量福,进一步引导用虔诚心观想具足身像。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这里讲阿弥陀佛有神通,能如意自在。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凭借阿弥陀佛神通的力量,他与十方国土都能变化显现,而且随意自在。想变大身就可成为大身,想变小身就可成为小身。所以对于那些根基适合的众生他能显现非常大的身量,乃至可以充满到尽虚空遍法界。对于一般的众生他没有这种心量,根基不一样,阿弥陀佛能随他的根基显现不同的相貌,所显的相状是或大或小,这是阿弥陀佛的如意神通。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随众生心如意显现。你想大就有大的,你想小就有小的。所以我们这种心在观想的过程中,你都可以认识到自心。小可小而无内,大可大而无外。心是随意自在的,每一个众生的心都是随意自在的,你平时对他就没有认识。阿弥陀佛神通如意,阿弥陀佛本身有神通能如意自在。而且阿弥陀佛能如众生意,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能力有多大,阿弥陀佛清楚。随众生的根基该显现什么样的相状就显现什么样的相状。不管是大是小,显现的佛像都是真金的颜色。

   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在阿弥陀佛头顶上有一个圆光,这个圆光里面能化现出无量无边的佛,这种圆光里面能化显出无量无边的七宝莲花。就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相上的圆光一样,能显现出无量无边清净庄严的莲花像。能在每一朵莲花当中显现出八万四千色,每一种光明都能显现出无量无边的化佛。我们说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有这种能力。这是讲的阿弥陀佛相上的圆光,这种圆光能变化出无量无边的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随在映显。

   我们佛经当中有一个观世音菩萨的《观音经》。大势至菩萨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你在什么地方求救他们都知道,他的身体就像和众生差不多。随类应现,你是人他就变化为人,你是天他就变化成天,你是神他就变化成神。随类映显,接近众生,以身得度者。你是妇女观世音菩萨变显了妇女身。你是将军,观世音菩萨变显了将军身。将军有一种身份,一般的将军还对自己有认同感,一个士兵就不能和他平等。你在世间上你是做生意的,你是当官的,他就变现和你同类的身体。他要度化众生,就要随类应现,没有随类映显众生就有区别。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来帮助阿弥陀佛来化度众生,娑婆世界当中以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专门救度这些众生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化度众生,这一句专门总结。这一观就叫杂想观。

   不同于前面的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乃至大势至菩萨的真身像。这是观他的丈六金身相,和众生差不多的相。杂想观,名第十三观。这是诸佛辅救众生,你要能把这个观起来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能得无量无边的智慧。我们现前的众生不要妄自诽薄,看自己能力有多大就观想多大,要从自己力所能及方面去修行。每个人有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福报,不要去和人比较,没有那种必要,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世间上人人都有你生存的法则。主要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长处,在自己的天空当中要活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来。所以学佛的人要学会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活出自己的智慧,争取自己的解脱法门。所以人家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要自己救度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佛在《阿含经》里常强调,我们学佛的人应该以自己为皈依。我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问题。所以常常想,师父我干什么啊,学哪个法门?学了一辈子他不知道自己学哪个法门,对佛法就是迷茫的。你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问题,解决目前的问题,从自己一点一滴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你的问题也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把佛法结合在自身上,走好自己的路。所以这是第十三观杂想观。在杂想观之后观想我们这些三辈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上生观,我们在平时讲三辈九品的往生中讲得比较多些。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时时刻刻叫他们要认认真真地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共分为九品,我们说三辈九品,上中下三品,上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也有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每一种都分成三品,最高一品叫上品上生。佛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上品上生呢。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先发这三种心。“何者为三”哪三种心呢?“一者,至诚心,”非常至诚恳切。有些居士,你说你赶快往生,他还不愿意,他说我这么年轻你咒我死啊?他这就没有真实往生心。所以至诚恳切心就是看我们是不是真实的,一说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至诚恳切心在往生法门中特别重要。念佛的人,年岁大了,或者重病了,一般念佛的人都要极早准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很多生病的人他没有准备往生,而是想延长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这也不是至诚恳切心。所以我们往生不了,大多是这个恐惧,至诚恳切心发不出来。年轻人念佛想的都是现世的意义。一个年轻人,叫你二十多岁往生,你敢不敢?很多时候我们想的是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种真实的认识,至诚恳切心就很难生得起来。我们要真实地发一种往生心,要知道现在的世界终会死。二十岁是死,八十岁也是死,终久有这么一天,你没有准备好就艰难了,所以随时随地要准备好。所以我们的人在无常心上还是很不容易生起来,要随时准备无常,念佛的人就是这样。我星期一回来的时候一路上暴风雨很大,车都不敢开。开车可能让你伤身掉命,下一场大雨可能会出现天灾人祸,人生苦空,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命?所以我们称为无常心不具备。如果无常心不具备,往往念佛的功夫很难具足。念佛的人为什么能那么精进,他知道无常,他不会说我八十岁再念佛,等不得,无常不会等你。无常一到,不管你年老年少,叫你走就走。所以随时要做好准备。要有无常心,至诚恳切心你要能发起来,这是第一种心。

   …

《观无量寿经第十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